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罚威慑与犯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criminal punishment)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强制性、惩罚性的司法反应,刑罚威慑则是基于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以刑罚的严厉性来控制犯罪发生的无形力量.刑罚威慑具有双重功能,即针对已然犯罪的特殊威慑功能和针对未然犯罪的一般威慑功能.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和维护稳定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但是缘于其先天的内在局限性及致罪原因的复杂性,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其限度的,任何希冀通过加大刑罚量达到消灭犯罪或控制犯罪的努力都将事与愿违.刑罚威慑的目标应定位于将犯罪现象控制在社会所容忍的限度以内,而在司法实践中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必须兼顾若干影响刑罚威慑效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预防犯罪是刑罚威慑的主题。因此,了解刑罚威慑的运行规律成为刑罚威慑理性化的需要。在现实中,刑罚威慑的预防效应最终要通过社会个体的意志选择来实现,但是,社会个体、刑罚威慑与社会环境的系统存在形式,决定了社会个体在犯罪与否的意志选择过程中并非由刑罚威慑这一单一因素所支配。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看,刑罚威慑预防犯罪效应的形成除了受社会整体环境影响以外,还有赖于社会个体与刑罚威慑系统是否具有耗散结构的特性以及这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的配置。  相似文献   

3.
死刑是人类应用最久的刑罚,具有极端的威慑作用,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标。死刑不能铲除产生犯罪的社会根源,也不可能遏制犯罪的产生。死刑具有非人道性和不可挽回性,有碍于寻求遏制犯罪的有效手段和预防犯罪的合理体制。死刑的存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在我国废除死刑是一个长远目标,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进而在适当时机废除死刑,是比较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刑法通过刑罚手段介入对青少年犯罪规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而不是要惩罚犯罪的青少年.这一主要目的必然决定了刑罚对青少年犯罪所具有的威慑和教育功能将占主要地位.死刑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刑法不应当完全废止死刑对青少年犯罪的适用.  相似文献   

5.
李川 《求索》2008,(5):123-125
刑法基本原则常被认为只有价值上的意义,而常与经济效率相悖。在理性人、刑罚成本与犯罪收益衡量的前提下,可以勾勒出刑罚威慑的经济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刑法三大基本原则对罪刑关系的配置体现刑法的效益性。  相似文献   

6.
从侦查实践角度看犯罪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对犯罪本质、犯罪原因等的本体论追求 ,是犯罪客体化的产物。这种追求是社会犯罪文化观的一种知识层面的表述 ,并不是犯罪学科学化的基础。从刑罚实践的历史进程看 ,犯罪作为刑罚实践的一个环节 ,构成了刑罚实践的手段 ,而不是脱离刑罚实践并与刑罚实践相对峙的外在的自在事实。因此 ,犯罪体现了刑罚实践的结构性特征 ,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姚知兵 《前沿》2011,(12):72-74
在刑罚社会化过程中,对犯罪个体实施的刑罚措施是惩罚还是社会化,传统理论与实践认识的误区当前并没有得到厘清。从社会化因素认识犯罪个体犯罪行为,对犯罪个体实施社会化以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在现代社会逐步得到认同并形成一定的共识。因而从刑罚社会化过程来考察犯罪与刑罚问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类时代精神进步。  相似文献   

8.
张敏发 《前沿》2012,(6):61-63
在法律经济学的视野里,一般以惩罚确定性和惩罚严厉性这两个变量来考查惩罚的威慑效应,将醉驾入罪意味着提高了惩罚严厉性,但其成本高昂且会带来刑罚负效应,并非最优惩罚模式。诚然,将醉驾入罪能带来一定的刑罚威慑效应,但是,如果配置刑罚并非必须或者说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如果配置刑罚的成本太过高昂同时又会带来不必要的刑罚负效应,那么这些问题便会削弱甚至抵消刑罚带来的威慑效应,最终是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9.
余秀云 《传承》2012,(11):92-93,96
非刑罚化不仅是指排除法律规定的刑罚种类的适用,也包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变更适用来排除刑罚措施。对青少年犯罪适用非刑罚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法律基础之上的。在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上,以保护和教育为核心,逐渐向非刑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治。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其犯罪学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对犯罪、犯罪人以及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认识步步推进:首先,人类对犯罪本质、犯罪是否正常现象、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趋于客观,为科学的刑罚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回答了“犯罪人应不应矫正”的问题;其次,随着人类对犯罪人是否正常人、犯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等认识逐步丰富,更坚定树立了“犯罪人能够矫正”的基本信念;最后,随着重犯累犯现象增多,人类对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思考更趋理性,认为如果让犯罪人在社区中接受矫正而非禁闭于监狱与世隔绝,有利于其顺利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洗钱犯罪及抗制对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洗钱犯罪活动的主要趋势是 :洗钱过程日益专业化 ,洗钱活动进一步复杂化 ,国际化趋势加强 ,上游犯罪的多元化倾向突出。抗制洗钱犯罪的基本对策为 :严密法网 ,提高刑罚 ,强化刑事立法威慑 ;强化侦查手段 ,推动金融体制透明 ,及时发现和严厉打击各种洗钱犯罪活动 ;加强国际司法协助和警务合作 ,形成打击洗钱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网络。  相似文献   

12.
吴献萍 《求索》2011,(10):172-173,213
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对传统刑事责任实现方式提出了挑战,单一适用刑罚处罚已难以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为了在打击环境犯罪的同时有效预防环境犯罪,修复和保护生态利益,在非刑罚化成为当代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两大主题之一的背景下,对环境犯罪进行非刑罚化处罚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犯罪概念犯罪是指危害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由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当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以后,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统治,就把某些危害本阶级利益的行为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可见,犯罪从产生之日起就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犯罪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它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犯罪作为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内容。不同的阶级,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4.
陈俊侠 《中国保安》2005,(10):26-28
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法国近年来犯罪率有所上升,但社会总体保持相当稳定。法国政府及司法机构是如何管理犯人并帮助他们在出狱后获得新生,不让他们从新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巴黎高等法院负责刑罚实施事务的副院长、大法官帕特里西亚·格拉索女士。格拉索法官在接受采访中指出,法国司法系统一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对犯罪人员并不是一概审判了事,而是坚持“刑罚威慑”和“教育感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制定详细法律,使真心悔过、表现良好的犯罪人员有机会尽快重返社会,同时也促使执法人员尽其…  相似文献   

15.
潜在犯罪成本、现实犯罪成本、被刑罚时间是影响犯罪效用的基本因素 ,它们彼此间的可替代性 ,满足遏制犯罪刑罚效用的基本特征。因此 ,现实犯罪成本与潜在犯罪成本以及被刑罚时间彼此间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组合 ,可以产生相同的刑罚效用。遏制犯罪的策略思想就是在满足既定刑罚效用的前提下 ,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使社会遏制成本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后,针对不断增多的盗版行为,如何在履行国际条约基础之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保护制度,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盗版犯罪认定存在客观标准过高、标准不统一、保护对象不充分、主观目的要求缺少合理性、刑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等一系列问题。加强盗版的刑法规制,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著作权刑事保护立场,立足于著作权人的损失而不是侵权人的收益;降低盗版构成犯罪的客观数额标准;扩大著作权刑事保护对象,将严重侵犯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行为纳入著作权刑事保护范围;区分有营利目的和无营利目的的盗版行为并规定不同的犯罪成立客观数额标准。从刑罚上加大现有刑罚适用范围,提高罚金刑标准,扩展打击手段,增加其他刑事救济措施,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和惩治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必须为古今中外所有种类的犯罪所共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都不具有犯罪本质特征的属性。应受刑罚惩罚首先是某类行为被作为犯罪纳入刑法的原因.而后才是某个行为违反刑法所应得到的结果,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确定罪与非罪的标准,只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非刑事化、非监禁化和轻刑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未成年犯处置的主流手段。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立法和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社区矫正机构,科学设置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社区矫正项目,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制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该书《引言》中说 :“犯罪和刑罚是由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犯罪和刑罚是基于对罪与刑之间关系的某种认识。然而在刑法学中 ,刑罪关系被认为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 ;人们对刑法的研究 ,通常是在确信犯罪必然受到处罚 ,刑罚可以遏制犯罪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是在对刑罚与犯罪某种自在关系深信不疑的命题下讨论罪与非罪、罪与罪的界限 ,分析犯罪的性质、形式、个数和形态 ,论证刑罚的种类、目的和适用方式等问题 ,而对这一前提本身并不作专门的、系统的讨论。这样 ,刑罪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中的一些问题 ,就不能在刑法学中得到回答。”…  相似文献   

20.
由惩罚犯罪到保障人权——对刑法目的的法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但实际上惩罚犯罪是刑罚的目的。在法治国家,刑法的目的应当是规范国家刑罚权。只有刑罚的目的与刑法的目的相结合,才能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