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和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也是近年采“两会”代表热议的焦点。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地“加减”,更不是盲目地“平均”。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平均主义一日不可能.二日不可行。  相似文献   

2.
罗英 《求索》2014,(6):39-44
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全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全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突出表现在促进社会全平正义是新时期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加全平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人民福祉。不能把“促进社会全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割裂开来,而应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全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享权是落实共享理念的重要路径,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更加全平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值得高度重视,但也不能过度拔高。同时,共享权不能泛化与虚浮,而应有规范的含义与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3.
汪寅 《当代广西》2011,(18):15-15
稳定是硬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这个硬任务的关键要靠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不仅“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论断可以看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解读,它明确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幸福”、“尊严”、“公正”、“和谐”,这是有别于以往经济、物质增长的客观指标,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评价的主观指标、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政策目标涉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关系到老百姓享受基本人权、享受幸福安康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颜广明 《桂海论丛》2011,27(2):58-62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推进社会公正的伟大实践,先后颁布七个"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始终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确保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保障和推进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市教育,有利于立足全局看教育,更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王洪斌 《天津人大》2014,(11):36-37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因此,河东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支持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健康发展,使人民群众更平等更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社会矛盾中,教育问题是最为突出的焦点之一。在上幼儿园难、择校腐败、教育不公等诸多表象背后,隐藏的是国民文化心态,教育体制弊端等深层因素。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本期“文化”栏目特刊发两篇与教育有关的随笔,以普通人的视角,坦露在孩子教育方面所体尝的辛酸,并期望以此引发更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2月6日至10日召开的宝山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目标,成了代表们热衷的话题,代表们围绕发展目标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徐林灿 《今日浙江》2008,(18):55-55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是新时期“枫桥经验”的核心内容。它彰显的作用是保障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我国已进入社会建设的新阶段,社会建设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包括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发展社会事业、有效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不仅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样需要一支宏大的志愿者队伍。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民生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个人劳动能力不同以及社会体制本身不健全造成的。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之中,新旧体制交替使一些社会矛盾突出,此时,更需要注重民生建设,稳定社会。这是社会发展中不能回避,  相似文献   

15.
史鹏飞 《人民论坛》2020,(6):108-109
近年来,“获得感”日益成为社会热议、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吸引大量交叉学科研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回应社会期待,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6.
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与根本制度安排,不仅是基于经济计算的功利考量或诉求某种抽象伦理原则,更有其道德合理性的现实根据。它是人民美好生活、幸福自由的现实基础与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批判和扬弃资产阶级私有制、抽象公有制的产物,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与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高阶的所有制形态,其道德合理性的现实根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共有自然资源的“天赋事实”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合理性前提;社会财富来自人民群众劳动的历史事实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合理性基础;人民自由与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道德合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政法综治部门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主力军,在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担负着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严格公正执法为核心,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不断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全力保障民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仅就和谐社会本身而言,它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不是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相并列的一种社会形态,更不是只有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独有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在追求一种和谐安宁的状态,这符合任何一个执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同样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追求和谐状态方面,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但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却是不约而同,甚至是惊人的相似。在这方面,新加坡堪称典型的代表,我们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半目标。”因此,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放在各级领导面前的课题。而实现基层党内民主,又是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是锻炼能力和增长才干的平台,是服务人民、感恩社会的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技能训练的第二课堂。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升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方法的研究,探计了高校在新时期开展社会实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