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章太炎人性论显示出清晰的三个层次:当人因其具有"三根六欲"这些自然属性而成为自然人时,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当自然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受到熏染而成为社会人时,人性是善恶兼具的;当社会人通过内在心性修养不断弃恶扬善、亲证无我而成为理想人时,人性是善的,而且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善。贯穿于这三个层次之间,有一条主线,即突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管理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包括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方向是趋向人性的升华人本管理正是顺应人性变化方向的管理。人性善恶的存在在于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人本管理在抑恶扬善方面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创新人"假设是指将创新视为人的本质规定,并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和欲望,都能通过创新实践实现自身的创新理想的人性假设理论,是一个兼具管理学底蕴和哲学底蕴的综合性范畴体系。从哲学角度看,"创新人"假设克服了以往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片面性弊端,通过对人的创新本质的发掘,实现了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而且,"创新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相互联系的枢纽,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中心线索。因此,深入剖析"创新人"假设的提出对人性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8年出版的曾钊新同志所著《人性论》指出:“人性不是人的天生的自然本性,而是真正的人的一般性质,这种性质使人和动物相区别,也使人与非人相区别.这就是真正的人的社会性,即作为社会动物所具有的共性。因此,我们才这样说,也  相似文献   

5.
高瑞鹏 《人民论坛》2014,(2):209-211
在人性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他还认为人性中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正因为人类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应该用代表理性的法来规范人的行为,这样可以减少非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只有全方位理解和掌握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才可以客观全面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赵磊 《前沿》2010,(21):59-63
中国哲学对人性的探索与开发滥觞于先秦多元人性的创构与争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对中国人性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思潮。全球化语境下人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与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人性问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是中国当代人性论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对人性的传统追问,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理论支撑:当代人性论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著作中,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这三者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形成人类社会,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构筑自己的人性论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陈鸿 《传承》2012,(11):55-57,73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人类至今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孔子和苏格拉底同处于轴心时代,分别是东西方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的人,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人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大启迪性。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他还认为人性中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正因为人类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应该用代表理性的法来规范认得行为,这样可以减少非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只有全方位理解和掌握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才可以客观全面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中,人们因为人性论的抽象性对社会现象久已不做人性方面的分析,而缺少了人性分析,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就等于失去了根本.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需要性、社会性和类特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对青少年问题的综合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人的需要性揭示了尊重青少年需要的重要性、人的社会性揭示了要加强治理的系统性、人的类特性揭示了要重视矫治对象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天欲与人理:近代人性论对传统人性论的批判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是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人性,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本质本性的一种认识,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性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德性的认识,属于一种德性的觉悟,它把人看作是道德人,规定为一种价值符号,否定人的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纪昀人性论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立  吕耀怀 《求索》2010,(11):137-138,18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和论述可谓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纪昀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人性论,提出了他自己对人性的独特见解,认为人性根源于气,而诚则是人性的基础,提出了不同于其它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人性善恶能否"以利害推说"是中国传统伦理史中的主要议题之一,虽于古有诸多论述,但于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从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中不难看出,"利害"和"善恶"紧密相联,其联结点是"趋利避害"这一"人性"或"人情"。趋利避害尽管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都具有的性质,不过,在道德世界里,自然层面的趋利避害是人的一般性,而伦理层面的趋利避害则是人的特殊性,人之所为人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人能够根据"善恶"的理念和准则趋利避害,这也是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哲学界一直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特点争论不休。通过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对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阐述可知,马克思人性观具有以下内容:人性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人性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人性观的这些内容决定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实践性、全面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马克思人性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性观的片面性、抽象性和永恒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张海国 《人民论坛》2012,(8):130-131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人性论看孟子、荀子的治国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善军 《前沿》2004,(9):186-188
在中国古代 ,可以说治国主要就是治人 ,治人的前提是要知人 ,因此人性论就当然地成为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和认识的解读 ,可以看出其论者各自不同的治国理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儒门中人 ,但二人在人性论上尖锐对立 ,孟子提出性善论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这种治国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孟子和荀子俱为孔门后学,且以祖述孔子为己任,却提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相反的人性论。孟子侧重对孔子“仁”的阐发,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善端,故性善。荀子侧重对孔子“礼”的阐发,主张将人性注解为人的自然属性,主性恶。“性恶论”与“性善论”虽有对立之势,却在历史情势演进和学术思想进度中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普遍人性论的建构及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人性的多样潜能和普遍的自利追求是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古今中外对人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使人性论思想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梳理、整理、反思和类型化不同人性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对于认识人性论思想提出、发展及其本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栗英 《青年论坛》2010,(3):75-79
人有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两种属性。自然人性先天形成,社会人性后天习得,是人特殊本质的反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社会人性,忽略自然人性。遵循人性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社会人性,也要挖掘自然人性孕育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20.
臧慧远 《求索》2011,(2):124-126
王夫之在继承孟子人性善和四端之说的基础上,从唯物的立场,对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何以为善又何以有恶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回答。王夫之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的本质是善的。在对人性论的发展路径上,王夫之主张"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人性发展观;在情与性的关系中,认为"心统性情"、"情才同原于性"。他扬弃了宋儒对人性的二元化的分裂,重新确立了性一本论。可以看出,王夫之人性论洋溢着一种变革和实践的精神,一种积极有为的向上的朝气,透现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这些都是王夫之在对孟子人性论诠释与改进的基础上,对人性论做出的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