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3):95-95
殷啸虎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是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所依赖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变化的必然结果。依法执政的内容以及制度建设涉及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执政行为的合法性、执政过程的合法性、权力运行的合法性等方面问题。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依法执政作为当前阶段共产党的最重要的执政资源,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二00四年九月十九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不同于法律工作者和大众的法律素养,它更注重法治意识、法治实践、法律知识和法制宣传等要素。  相似文献   

3.
在逻辑内涵上,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要以党的领导和执政为前提条件,以国家治理改革为关键环节。在现实性上,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是现代治理改革的时代要求,是治国理政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需要。在根本立足上,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要以制度精神的塑造为核心,不断健全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在实践上,要切实围绕国家法治化建设,从转变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理念、改革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体制、提升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内在统一性等方面,推进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进而有效提高治国理政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传统执政方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在缺陷.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迫切要求我们党必须实现传统执政方式的现代转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既是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新概括、新要求,同时也是党的执政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法理型模式转换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六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它实际上属于党的政治建设范畴,是一种新的治国理念。概括地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和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学会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治理国家。因此,它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观念上的前提,是强化执政意识。执政意识是指执掌政权的党及其成员对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是党的执政地位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头脑中的反映,是党在执政以后对…  相似文献   

6.
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优勇 《桂海论丛》2005,21(1):11-13
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下大力气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根本转变.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必须依法进入政权组织;党必须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国;党要学会运用宪法和法律进行治国理政.  相似文献   

7.
党的执政成效是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对提高执政成效进行了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当前,提高党的执政成效依然面临着能力不足、执政转型以及外部环境等诸多挑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提高执政成效、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  相似文献   

8.
政党执政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范畴。科学构建政党执政制度是现代政党执政的规律性要求。现代政党执政制度有着客观性、系统性、根本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特点。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规则体系,对于健全与调适中国其产党执政制度,弥补其制度性缺失,实现党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加强党的执政制度建设,完善党的执政制度体系。应围绕完善执政的代表性机制,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的系统性思维,保证执政的有效性展开。  相似文献   

9.
依法执政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依据主要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可是,长期以来,党主要依据党的政策执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是当前和今后实行依法执政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样一个事实的形成,在过去法制不健全的年代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来谈问题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然而,在实行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仍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不再符合现代政党执政规律.正因为我们党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开始注重经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政策上升为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为党的执政行为提供了体现党的政策的宪法和法律依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条执政经验.但是,必须看到,这条执政经验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法理型政党政治权威。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树立党的政治权威的必要途径。必须按照法治原则对执政党的政治权威体制进行设计,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法律化、制度化,从而使党的权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通过维护法律的权威实现和加强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从建同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依政策执政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为依法制执政阶段;十五大以后为依法制执政向依法治执政转型阶段。依法执政实质是依宪执政,是党执政方式的新思维,而党依宪执政的关键是确立宪法至上。  相似文献   

12.
依法执政亟需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元庆 《桂海论丛》2002,18(4):89-91
执政党依法执政 ,是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执政党依法执政亟需制度创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执政党的领导权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要法制化 ;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要法制化 ;执政党的权力道德要法制化等  相似文献   

13.
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社会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执政党,必须遵循执政规律,增强执政意识,形成以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了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对外部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自身建设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亦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最新科学成果,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5.
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地位的实质是执政合法性问题.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发生了执政的合法性危机,使党失去了执政的社会基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执政合法性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政党的执政地位应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越广泛,其执政的合法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视角下党内民主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首要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党内民主是依法治国的逻辑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周德海 《桂海论丛》2012,28(2):44-48
在国内学术界,有学者试图依据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提出"德—法整合"命题,为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上的根据和支持。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中,是法律统摄并涵盖道德和伦理,而不存在一个道德与法律之间"互动整合"的"德—法整合"关系。因此,从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中寻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思想资源,只能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发展,传媒对于影响舆论和人们思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大多被现代传媒所覆盖。舆论和传媒已经成为重要的执政资源,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成为我们党需要不断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是为了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前提;培塑党的核心竞争力——整合政治社会利益的核心力、依法执政的核心力、驾御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重建文化信仰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我党21世纪面对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安机关执法为民的政治准则 ,来自于我党执政为民的理论 ,而党的执政为民的理论则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当前公安队伍思想建设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是执政为民思想错位、执政为民理念缺失。公安机关要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必须通过大学习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 ,通过法律法规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通过警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 ,通过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从严治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