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元中 《传承》2007,(6):8-10,15
执政文化是政党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范畴,是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政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政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核心价值和长远性、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伯贤 《桂海论丛》2006,22(2):8-10
作为党的舆论工具,党报在党的执政事业中担负着特殊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对深化党报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深化党报改革应着眼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事业的发展,着力于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切实在增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党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党的社会号召力,主要指党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凝聚、动员的能力,是由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等决定的。不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对于在新时代汇聚形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有着深刻的理论、现实和国际背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联系具体工作的实际,深入研究,积极践行.  相似文献   

5.
<正>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创科学发展之先、争和谐社会之优的内在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经受"四大考验"、防止"四个危险"的重要保证。从近年来长兴的实践和当前的形势任务来看,加强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重点解决"八个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地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党执政55年来最为根本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反映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后得出的历史结论,更是我们现在和将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远要不断回答好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7.
执政能力建设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知民 《长白学刊》2004,33(1):22-2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的政台命题.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一科学命题是目前党建理论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命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理念和科学范畴;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核心问题,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构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推进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的改革,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治本之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以党及其组织为主体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眼于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增强.  相似文献   

8.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重大课题。作为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的群众路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基础性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关键性作用;学会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根本性作用;健全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是保障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指引。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领导力在党的执政能力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体现为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能力。政治领导力的强弱,是检验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试金石。从理论来看,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为什么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怎样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冯俊对此进行解读。·群众组织力是我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党的群众组织力,一般而论,就是党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文化活动、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活动的能力。在当前,党的群众组织力就是党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能力。群众组织力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执政能力与"三个代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实现长期执政,这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三个代表”的重大理论价值在于 ,它以唯物史观总结中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科学地揭示了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从而大大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为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制度治党作为政党治理的核心手段,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建设总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制度治党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理论的高度回应了制度治党"靠什么治""治什么""如何治"三个核心问题,对提升政党治理效能具有核心作用。新时代制度治党思想具有开创性价值,集中体现于从价值、文化和制度三个视角梳理和创新了治党的手段,既明确了政党治理的逻辑理路,又回应了制度治党与依法治国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韦英思 《桂海论丛》2012,28(2):63-66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而理论和实践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和误区,是当前改革深入推进的重大障碍。为此,必须厘清党管干部原则与坚持和尊重群众、党员主体地位的关系,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一把手"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关系,群众公认与不唯票数的关系,信任关心与监督批评的关系。处理好这五个关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和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江先锋 《桂海论丛》2010,26(3):21-26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和历史任务是我们党着眼于党自身理论建设的历史逻辑、时代发展的趋势、党的执政使命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这四个基本视角而提出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四个基本视角,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社会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执政党,必须遵循执政规律,增强执政意识,形成以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何渊 《桂海论丛》2006,22(3):18-20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对五十多年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探讨执政的理念和执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后,面对执政基础、执政环境的变化对执政必然性进行的重新考量,体现了党对现代政党政治制度、执政党执政规律以及现代法治观念的深刻认识。依法执政的内涵是通过法律的执政、在法律范围内的执政、遵循法律程序的执政以及不违背宪法与法律的执政。  相似文献   

18.
王跃涛 《桂海论丛》2004,20(2):24-26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通过再次提出"认识执政规律"的问题,展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认识执政规律和遵循执政规律进入一个新阶段、跨入一个新境界.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规律是与时俱进、执政为民,基本规律有理论创新、第一要务、总揽全局、人民民主、民主集中、从严治党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各级党委的执政实践,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总特征进行了界定,对这种执政体制进行了抽象化的模式分析,对其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挖掘,提出了以党政职能分开为基础的依法执政体制的宏观构建框架。  相似文献   

20.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龙群 《桂海论丛》2005,21(3):12-14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思考和新的认识。这突出的表现在对国家职能和执政党能力的新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视角,对建立科学的执政能力评价体系的新要求,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新的目标要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