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现代通俗文学有一条系统的发展线索,它是中国传统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延续。现代通俗文学表现的是不同于新文学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现代通俗文学展示着特有的“现代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具有能够容纳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史观、史识、史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的某些思潮脉络在当代大陆文坛其势不彰,或断续小整,在台湾却延续下来甚至有较大发展,因此缺少台湾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将是脉络断裂、残缺不完整的。本文梳理了"一民主义文艺"、"自由派"和"人的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等在当代台湾的延续和发展,认为将它们纳人研究视野和文学史书写中,才能勾勒中国新文学诸多思潮脉络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完整图像,并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得以全面地呈现。  相似文献   

3.
要建构具有文学通史意味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应该把鸦片战争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时间上限。要围绕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这一叙述主线,按照经典化、互补性和"一体多元"的原则对不同文学板块进行整合。同时还要把台港澳以外的部分海外华文文学纳入文学史视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轰动一时",形成了中国文学登峰造极的非常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电子信息、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中国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窄小,进而出现文学边缘化态势。纯文学在蓬勃发展之后渐渐失去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让位于通俗文学,这其中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当代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特征、大众电子传媒对纯文学的强烈冲击、当今社会文化风尚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特质等使文学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形成了严重分歧,从而使文学失掉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为此,强调文学关注大众社会现实,坚守文学与时代的融合将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理路。  相似文献   

5.
<正>於可训,20世纪40年代出生,湖北黄梅人,当代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於可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其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先后涉及文学评论、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宋玉在古代常与屈原并称为"屈宋",但在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书写地位,大多数断代或通史类的文学史都是在屈原或楚辞的专章内附论宋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受制于文学史家"宋不如屈"的主观认识,更与今传宋玉赋的真实性长期受到怀疑相关。自上世纪后期"唐勒赋"残简发现之后,宋玉赋的真伪得到重新审视,诸如赵明、蔡靖泉、方铭所编文学史著,皆以专章详论宋玉开创赋体之功并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从而不仅开始改变轻视宋玉的学术偏见,也对当时及此后文学史著的宋玉书写及其科学评价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所留下的问题也仍然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通史共有13部,这些文学史表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宗旨的总体特征.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著作.周作人编写的两部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均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两部文学史既体现出民国时期典型的文学史观,也渗透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体现了编者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逯艳 《青年论坛》2014,(4):133-138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评价和认知可以明显分为建国初期、"文革"结束初期、80年代以及近期四个阶段。尽管不同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对《女神》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一致认同,但是出于不同时期文学史观和书写思维的差异,每一阶段的文学史书写者对《女神》的书写角度和表述方式也相应存在差异。而对这些"同"和"异"的梳理与研究,既是《女神》接受史的浓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局部"抽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女性的书写是颇有复杂意味的。女性要求自由的灵魂遭遇了现实的狙击,女性的真实处境与精神状况呈现出错位的情形,三个时段又各有不同的风貌及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形成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文学"概念,不仅是对一段文学史的命名,而且是对一套特定的文学价值观的概括性表述.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但改变了这段文学史的原有框架,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形成对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和超越.这里所做的,首先是对一种已然发生的文学史事态的描述,但其最终目标,却不独从较深层次上揭示中国文学的当下状况,而更在通过这种揭示对它的未来发展做出尽可能前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贺仲明  雷鸣  张丽军 《探索与争鸣》2024,(3):131-144+180+2
<正>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章罗生 《求索》2008,(4):162-164
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或学科建设刻不容缓。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革新文学观念,尤其是要革新文学史观,改变传统的文学史布局结构、分类方式与编写方法,给纪实文学以应有的规格和地位。要达此目的,首先要认识“大文学”、“严肃文学”、“纪实文学”这三个种属不同的概念,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如三套圈环,既环环相扣,又逐层递进。即:“大文学”中包括“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严肃文学”中包括“纪实文学”与部分“虚构文学”;“纪实文学”中包括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等。其次,要正视目前“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三足鼎立的文化生态与文学现实。  相似文献   

13.
雍青 《求索》2007,(5):159-161
1990年代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叙事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危机。一方面文学史叙事通过对文学史“断裂”的弥合来完成一种对文学史总体图景的描绘,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的文学对象的开掘,将历史爆破出来,从而承诺一种对历史真实的想象。然而前者将历史客观化,后者将历史主观化,都存在着消解历史的危机。既回到文学本身又回归历史的深度是超越这些悖论和危机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瑞弘  冯静 《求索》2011,(6):207-209
自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以来,旧体诗开始了其自身的嬗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中,诗界变革一直与文学的现代化紧密相连,尤其是西方诗歌的影响直接催化了新体诗的形成。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旧体诗又重新被文人们书写,及至今日旧体诗也没有退出文学舞台,新诗也并不是处于完全强势的地位,二者胶着的,都富有顽强的生命力。东北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也避免不了新旧诗体间的博弈与承传。以萧军为例,从其诗歌创作历程可以梳理出东北现代文学进程中旧体诗和新诗的博弈与嬗变的理路;引人思考文学与时代、时代与诗体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空前活跃 ,各种文学史著作层出不穷 ,这些文学史著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但我们还应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缺乏个性化、学者化的主体性探索 ,它受一种教科书体系的共同的约束 ,这反映了文学史写作思维模式的僵化。要摆脱这种思维定势 ,必须更新文学史观 ,在全球文化宏大的视野下书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小霞 《求索》2012,(4):170-172
托尼.贝内特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等同并排斥通俗文学的作法为问题意识,通过分析阅读接受的文本间性,重新界定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关系,有力批驳了对文学进行等级划分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贝内特融合了文学阅读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建构出以阅读为核心,彰显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主体、文学领域与社会文化领域等交互作用的文学动态场域这一新型文学批评理论。这既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受众理论的积极回应,也在理论方法上超越了受众研究和文学阅读理论。贝内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诗学分析通俗文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关键词之一,百年中国文学史也可以看成是百年青春发展史,通过对"青春题材"的小说进行梳理,试图勾勒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发展的一个总体的格局和一个大致的轮廓,虽然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青春总会逝去,但是文学却可以永远处于"青春"的行走状态,从这个角度看,文学与青春是有着不解之缘的,文学是人在未知中探求理解,在纷杂中寻找真实的一种尝试,这也正是"青春"的某种隐喻。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1949年以后的当代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统一的作家组织和带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文学体制,以及“有计划、按比例”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方式,文学开始接受统一的意识形态规范,遵从统一的理论原则,奉行统一的创作方法,追求统一的时代风格等等。正因为这一阶段的文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性,所以有必要对它发生的思想温床进行一番深入探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表现为对一些具体的文学对象和文学史现象的现代性阐释,更重要的是,当代文…  相似文献   

20.
王军 《理论月刊》2009,(7):125-128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