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不止在法律层面,通过法律已进入到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心理层面。从中日法律文化交流对比可知,法律移植首先要保持世界意识,必须扎根本国的文化土壤,否则难以健康成长。法律移植要有大规模的投入,既要有热情和勇气,更要有耐心。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版权制度主要是法律移植的成果,但是在移植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失真"。这种文化失真现象的产生原因有两点:一是文化传统不同,二是移植的动因有差别。应改造本国法律文化,为法律移植构建文化基础,并变被动移植为主动移植。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律文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法律移植是一个常用概念。面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新形势,法律移植无疑具有必然性,它是应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现代人权新发展、实现法制现代化之所需而客观发生的。与此同时,它也具有可行性。结合中国的现实土壤,把握法律移植的原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回顾有关法律移植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论者试图努力建构一种移植法律时候的可行路径.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却是大量的法律已经移植到本土并正充斥着社会建构的各个领域.因此,如何直面这些移植来的法律,如何对其作出合理的评价成为目前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应该从法律实践的层面上积极地对移植法律在本土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完善法律制度建构.以中国艾滋病法律政策为例,借鉴医学人类学疾病研究中关于疾病的社会和象征方面的研究取向,强调从生活实践中进行诊断.通过社会接纳度、大众理念认知水平、本土现有制度环境等多方面来具体分析此项制度在目前中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可以对其所存在的问题(病症)和问题发生的根源(诊断)作出初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从“民意”的角度出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雨松 《前沿》2010,(21):70-72
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因基本价值理念及具体运作机制等原因,在现实运行中经常会产生冲突。而以一种社会学的眼光来审视两者时,司法活动与媒体监督在法律输入和法律输出环节具有良性互动的可能。增强我国法律规范实际运行的社会基础,不仅利于减少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间的矛盾,在我国多为移植外国法律制度的立法现实之下,也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粟撒 《人民论坛》2012,(35):108-109
法律移植不仅是法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法制现代化和法治社会构建。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法治模式应该采用的方法不是法律移植而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制度演化",但本土资源论有其局限性,而且,当代中国的法律移植与中国的本土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并没有尖锐对立的矛盾,因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律移植的概念及其价值切入,述及法制现代化进程对法律移植的要求及法律移植对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论述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应坚持科学性、本土化和适度循序渐进原则。  相似文献   

8.
受客观主义认识论影响,通常人们会认为某种法律制度具有普适性,因此可以在不同社会之间进行法律移植。然而,这种假设并不成立,外来法律制度与生活常规之间经常出现尖锐冲突。因此,有必要探讨法律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以从根本上缓和认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实现法律制度与日常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法律移植中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世界,法律移植作为一种借鉴国外先进法律经验、提高本国立法质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类似问题的有效手段,为各国广泛而积极地使用。法律移植要达到预期目的,实现预想效果就必须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立足本国国情,实现本土化转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10.
法律移植是法律发展、变革和传承的规律之一,已成为法学界的共识。推动或阻却法律移植的因素本身,不论是肯定论或否定论均无法抹除法律移植的历史情结,因为法律移植的效用分析,是以法学家为主体的法律共同体对包含政治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历史考察为基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移植的历史主义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从而凸显其研究路径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施行社区矫正,这是社区矫正首次写入我国刑事基本法律之中,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发展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这将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发展,也将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面对新形势,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成全 《桂海论丛》2005,21(5):66-68
历史上法律信仰传统的缺位加上现实中法律自身及其实施中的缺陷,导致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匮乏.法律信仰的形成条件应是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良法和良治的结合体,应以行使国家权力机构行为的法治化促生良法和良治,从而达至主体对法律的信仰而不只是被动地服从.  相似文献   

13.
理念是执法的第一要素,文章提出构建法治中国需要检察机关深入思考自己的法律监督理念,阐述了在推进司法改革中,牢固树立与法治中国相协调的法律监督理念,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法律文化视角透视了 中华法系的兴衰和西方法系的发展, 并加以比较分析,对判例法制度在西 方法系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 思考;并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和世界 背景,探讨了判例法制度在中国实行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法律行为是法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法学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法律行为理论却是我国法理学中的薄弱环节,我国尤其缺乏对法律行为的性质、特征及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模式的系统研究,不能为各部门法学研究具体法律领域的行为提供一般理论。同时,现有的理论与部门法理论又很不一致,这无疑会影响我国法律调整的效果,影响法治进程。如何使法律行为成为各部门法行为的共同上位概念,实现对部门法的指导,改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脱节的状况,为未来我国民法典法律行为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我国法律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与法治进程的推进及加速,都离不开信仰法律、崇尚法律的公民亲身参与和积极投入。但就目前我国社会现实的状况来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理念、法律信仰和法律追求等方面尚存在某些不足与缺失。我国法治的现状还不能最及时、充分、有效地满足广大公民的利益需求,法治还缺少应有的刚性和力度。本文仅对此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我们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方法对法律认识的影响是逐渐形成并展开的。起初社会理论对法律问题的关注目的在于搜集一些所谓的社会材料,可是,随着法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法学与社会学之间构成了一种良性的互浸关系。这种穿行于法律与社会之间的认识活动,不仅为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法律材料,更为法律认识开辟了一种多元化的方法指向。  相似文献   

18.
公司法人格是指公司的法律地位或主体资格,具有独立性和平等性。只有具有健全人格的公司才是法律意义上的公司,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应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包括利用公司规避法律、合同义务和其他债务以及公司形骸化,目前中国现阶段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的法律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视角,国家应合理设置高校法律教育机制,高校要从大学生心理入手,本着以人为本,探索高校法律教育新模式,思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合理安排法律课程、改革授课方式,以多种途径提高法律教育的效力,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