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与“合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一项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和谐”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合和”文化思想,了解中国传统的“合和”文化思想,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合和”: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合”,作为中华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侧重于本体论,指统一物由两或多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2.
“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李春青“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就儒家而言,这种实用性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  相似文献   

3.
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不断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说在“古代”范围里 ,中华民族的学术思想对世界贡献多多 ,比世界其他民族毫不逊色 ;那么到了近代和现代 ,譬如就限定在近一百年左右 ,而且限定在美学和文论这个领域 ,中国学者对世界有些什么创造性的学术贡献呢 ?俄国学者拿出了“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学者拿出了“新批评” ,法国学者拿出了“结构主义”以及后来的“解构主义” ,德国学者拿出了“现象学”、“存在主义”、“接受美学” ,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等等提出了他们关于资本主义晚期艺术文化的“西马”理论……那么 ,中国学者拿出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文化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 《求索》2004,(10)
涵泳于现实主义文化之中的中国古人把人生的一切意义都押在现世 ,地位、财富、名誉等都要在今生实现 ,入仕则是实现这一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一方面 ,文化的现实主义决定了中国古代学术的政治归宿。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将当官作为实现其最高人生价值的文化根源。也使官位成了学识、道德、荣誉、身份、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 ,中国古代自上而下对社会的控制强化了人民的服从意识以及对官职的崇拜心理。同时 ,王权至上使“权”成为“利”的渊薮。两方面结合起来 ,致使“官本位”思想成为中国古人人生价值观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调解制度贯穿于中国古代法制的始终,是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中极有韵味的组成部分,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调解是中国古代法制"最显著的特征"。古代调解制度运用的范围主要是民事纠纷以及轻微的刑事案件。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制思想的角度探析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方式以及存续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是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的。当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这个社会必然出现文化与道德的危机。包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这样一些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应是当下中国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思想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该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使得传统中国的权力始终朝着集权的方向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立宪运动也产生了影响。正是基于该思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设计了一个集权的“万能政府”。由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作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终归失败。从中可知: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对舶来宪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是中国古代地图和地图学史今后必然要走的道路,但在真正“国际化”之前,我们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即:对中国古代地图进行真正的全面的整理;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上,重新撰写中国地图学史;与此同时,研究者应当跳出地图研究本身,关注更为宏大的历史和人文问题,然后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地图作为史料。历史研究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和学术规范的问题,而是学者研究能力的问题。中国学者需要强化提出“正确”问题以及提出创新性解答问题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国内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政策关注、价值诉求与应对国外价值观挑战等因素作用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渐成为国内学界的热点,也是学界的难点,至今还没有凝练出普遍认同和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以致于有学者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世纪性”、“世界性”价值难题.学界就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主要涉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解读与辨析;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多重路径及相关尝试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历史实践、文化建设实践有助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中国制造”已是非常流行,但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有没有随之输出?文化到底怎样“走出去”?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有一批真正了解国际文化和国际趋势的国际型人才。目前,文化走出去最大的问题和障碍就是国际化的人才太少。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老子》作些综合性的文化史的考察,就正于方家学者。 对中国文化史前史的考索 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一段并无信史可稽、仅为后世所传的“史前史”时期。西周之前的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久远的初民生活斗争和意识形态可以从现存的先秦典籍中得到曲折的断续反映,其中《老子》是一块无价之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塑造中国人重仁、重义、重礼、重孝、重和、重生的品性。古代圣贤名士的励志格言,为后人广为传颂和践行。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显然,这些格言信条对中国人形成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法,引起歧义的是“自然法”与“法自然”这两个法律文化上的相似体。 分析西方的自然法理论和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主要流派,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没有自然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十八大报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定因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一、精神文明——怎样的精神才是文明的精神为人所专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有机物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就成了人。中国文化中相当于这种“思维着的精神”的概念,在古代就是“义”,在当代就是“主义”,“义”或“主义”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人有什么用、对谁有用——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就是核心价值观。人能够思想,能够表达思想,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人对于己有用的事物喜爱,对于己无关的事物漠然,对于已有碍的事物厌恶,人也因为自己有用而自豪;  相似文献   

15.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地处美国纽约的“首阳斋”多年来珍藏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文物,被视为当今世界该艺术门类的重要私人收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这是两岸专家、学者通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黄典诚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债、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欧谭生先生在文章中说: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这里有四个统计数字,尤其能说明上述问题:1930年台湾统计的资料,当时总人口为375…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确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其中也包含着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能动改造。他立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传统儒学“内圣外王”人生价值观的扬弃。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求实务实思想促成青年毛泽东形成求真务实的人生准则。他的尚动求变、斗争造反的思想和个性的形成,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对明清之际实学派“主动说”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最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众文化,直面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现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和引导.二是雅俗共赏,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契合点.三是本土视野,以人为本,聚焦现实,积累文化发展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人权思想?如果有,具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和争论的话题。日前,本刊记者就此走访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木丹)森。 传统文化中有人权思想 记者:我们知道,“人权”译自西方“HUMAN RIGHTS”这个词。您是研究人学、传统文化等领域的著名学者,请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权思想、人权意识? 黄(木丹)森:人权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的,它是西方的“泊  相似文献   

20.
尚和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和合。和合,是古代中国人的一项基本价值观,也是他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合精神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地位突出,在今天也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有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