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推进和谐通州建设,构筑特困群体帮扶救助体系,南通市通州区政协充分利用季度协商这一平台,为救助帮扶弱势群体建言献策。针对弱势群体帮扶工作中存在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未有效建立,社会组织培育任重道远;基层社会救助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弱势群体和特困群体存在依赖心理,自主脱贫主观意识不强;职能部门协调统筹机制不尽完善,信息互通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2.
浅谈农村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着贫困家庭学生、女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他们急需政府的救助。建议政府要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健全政策法规,保障弱势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时重视弱势学生的心理救助,外部救助与自我救助相结合,帮助他们走出弱势困境。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新 《北京观察》2003,(10):14-15
保障生存和社会稳定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这是因为,社会救助体系最重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对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和家庭进行生活救助,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维护社会基本稳定的有效手段。社会稳定的关键是提高对减少贫困的认识,使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和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具有脱贫的信心。保障生存的社会救助是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最突出和最明显的功能;减少贫困,保障社会稳定是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潜在目标,也是根本性的目标。前者是生存,后者是发展。因此,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应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发展到促进弱势群体反贫困的目标上。  相似文献   

4.
教育支持是指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在接受教育上提供的帮助和扶持.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制度安排,教育支持一直是社会(政府)救助与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选项.转型社会以来,我国进城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教育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在和谐社会建构的整体框架下,政府应加强立法,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健全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强化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把“输血”式救助变为“造血”式救助,提高农民工弱势群体改变弱势地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克艳 《人民论坛》2012,(11):168-169
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6.
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的救助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当前,导致我国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缺失及边缘化有经济、能力、心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为此,建全利益表达渠道,提升弱势群体阶层组织化程度,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表达力,优化民主政治权利工作运作机制是实现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救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缺位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载:一个流浪汉在110与救助站之间就“先救治还是先救助”的争议中死在救助站门口。这一报道再次将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几年前的孙志刚案推动了中国救助体制的改革,“收容站”改为了“救助站”,然而在新的救助体制实行几年后,却又出现了城市流浪者在“救助站”门口得不到有效救助的案例,不得不让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江都市政协对社会救助工作开展了调研。目前,全市在城乡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中,政府强势引导,部门协同动作,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财政保障进一步到位,保障覆盖面进一步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但随着形势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城区扎实推进医疗救助工作,根据救助病种和患者的困难程度,提高对重点人群的救助水平,有效地缓解了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维护和保障了江城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益。  相似文献   

10.
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救助的源头和重要内容,无论是物质救助、精神救助还是能力救助,隐藏在其后的是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救助的本质是保障救助对象的社会权利。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实践中虽然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对公民权利进行了规定,但实践中弱势群体尤其是救助对象的权利被合理或不合理"剥夺"形成权利贫困,要求以一种公权力为基础的主体来帮助权利主体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瑞 《人民政坛》2013,(11):13-15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救助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定和出台社会救助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机构管理是整个社会救助系统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是这个框架的各项内容能否实现,能否切实保障社会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关键在于社会救助机构的运行状况及其落实的能力.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社会救助机构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何忠 《广东民政》2011,(10):32-33
社会救助工作承担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是衡量社会建设好坏的最基础工作。为夯实加强社会的建设基础,笔者认为,根据梅州实际,我市社会救助工作要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努力建成“一纵三横”社会救助框架,形成完善的社会救助配套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吕春 《人民论坛》2012,(20):154-155
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难点,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医疗保障和救助资金明显不足等。构建弱势群体医疗保障机制,需要采取健全医疗保障法规、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保障资金投入力度等措施,进而逐步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廖薇宋玮 《传承》2008,(12):106-107
在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今天,我们不仅从物质方面,还要从心理上关注弱势群体,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负面心态,从增强弱势群体的自信、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弱势群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与调适农村弱势群体政治心理既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心理问题。农村弱势群体心理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有较大差距,引导和调适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意义重大,因此,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扶弱机制、心理引导机制、心理社会干预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南漳县民政局马勇辛自友认为,能否享受社会救助由群众说了算。首先要科学核算应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多渠道了解被救助家庭的隐形收入,按照既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和健康需求又不养懒汉的原则,核实出较为实际合理的家庭收入,才能相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当前弱势群体加以分类,并揭示不同类型群体的心理缺失特征。通过建立梯度关怀、情境关怀和边际关怀等关怀体系企图实现弱势群体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19.
在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今天,我们不仅从物质方面,还要从心理上关注弱势群体,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负面心态,从增强弱势群体的自信、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弱势群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柳琳  姜春丽 《中国民政》2012,(11):58-58
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通过“三加强、三到位”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增强社会救助实效。一是加强民生投入,确保标准调整到位。全市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360元调整为4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