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顶层设计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受到媒体和专家的热捧,舆论几乎"谈改革必言顶层设计"。但是,社会对于顶层设计在执行层面有何进展,并没有一个清晰认识。顶层设计讨论的泛化,让一个本来严肃的话题,变得浮躁起来。那么,究竟谁来负责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处理哪些问题,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落实好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2.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虽然决定是否改、如何改本来是政府的事情,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一个健康社会,民间理应对未来的改革走向发表自己的主见,而不能坐等中央的"顶层设计"。事实上,在经过三十年改革之后,中国民间社会已经就改革的基本方向达成初步共识。中国改革应向何处去?答案取决于当今改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当前,中国亟需在经济、政治与法治三个向度上推进改革,而民间改革共识则分别体现为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与执政权力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湖州公安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样板,一是它顺应了政府改革的大趋势,二是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方向,三是它反映了对改革深层次问题的大思考。总结民意导向型警务模式的特点,一是突出了理念的转变,二是形成了一套体制机制。深化湖州公安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具体的概念问题、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4.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而重要的概念——改革顶层设计。会议指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改革顶层设计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了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后.  相似文献   

5.
解决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现存的错综复杂的诸多问题,从源头上杜绝严重危机发生的可能,只能寄望于改革,这算是一个共识。但这个共识并不清晰,不同阶层、利益群体与观点人群都有各自的改革标准及期望,由此也造成了所谓改革"顶层设计"话语流行多年,真正可以称为"顶层设计"的政治改革及社会、经济改革均陷入停滞,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其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成功经验之一。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尤其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必要性1.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寓意为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邓小平十分重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7.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题三改革策略:顶层设计还是摸石过河当前,对于改革的策略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坚持要加强顶层设计,而有人认为应该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所以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改革试验,逐步探索,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成功改革之路。当前改革虽已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改革方法是否排斥对  相似文献   

8.
观点     
2013年9月2日《学习时报》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当前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毫不动摇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要大胆改革,又要坚持正确方向不管改什么、怎么改,我们始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要从全局出发,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来克服摸着石头过河中见木不见林的局限,两者不可偏颇。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全面改革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而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既要加快改革发展,又要维护社会稳定。改革的  相似文献   

9.
朱健 《乡音》2011,(8):15-16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此,首先在思想上要弄清楚一些事关改革全局的是是非非。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正确回答的。如何看待现行体制的"优"与"劣"客观分析现行体制的优势与劣势,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正>正在推进的新一轮改革,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一个从上到下已经形成的基本认知是:由于改革遭遇到"深水区",进入了"攻坚期",许多体制性改革光靠"摸着石头"肯定难以完成"过河",一些阻力障碍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才能实现最终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顶层设计需要依靠集体智慧,而不是简单依赖领导决定。不可否认的是,新一轮改革的难度确实很大,既因为在此前的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利益格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对于当今的法治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实际上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重新确认,是其新近形成的法治改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什么是重大改革?二是于法有据之法究竟是指什么?前者是政治学的问题,而后者是作为法学问题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作为改革依据之法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把"于法有据"之法简单地认定为现行的法律条款,而应该运用法律思维或法律方法进行符合法治方式的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法治方式向前迈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法律方法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早有类似的顶层设计。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有机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走这条新路,要坚持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务实"原则,使操作更具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当前,中国改革要走出一条新路,就既不能照搬现成的教条,也不能照套现成的模板,只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探寻答案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改革开放,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同时要坚持并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省委领导同志也反复强调,湖北要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内在统一的。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是30多年来中国改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后勤建设战略筹划和指导,研究现代后勤保障机理,在战略筹划、顶层设计、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大力推动后勤现代化。伴随着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向纵深推进,机关事务管理作为党政机关的"大后勤",适应新时代改革需要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重要举措,是我们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浅谈改革顶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顶层设计,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在当代中国特别紧迫、十分重要、尤为必要。改革顶层设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为突破口,推行干部"四化"政策,开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历程。干部制度改革既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体现出顶层设计中目标设定、实施路径及风险控制等基本要素,是改革开放初期顶层设计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干部制度改革,党中央高层成功释放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信号,极大地凝聚了共识,增强了全社会的信心;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输送了大量宝贵人才,成功解决了新老交接的制度性难题;并妥善处理好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进而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顶层设计在此后三十多年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7.
习式改革战略是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其突破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开始了全方位、配套性的"整体性改革模式";顶层性、设计性、普惠性的"理性改革模式";对原有和新增社会资源分配同步改革的"增量与存量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短期验证、全面总结、快速推进的"渐进改革与快速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国家和政府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推进的"主动式、共时性改革模式";自信有为、主动担当的"大国气派开放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岭泉 《人民论坛》2012,(20):16-17
"顶层设计"到底指什么?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认识这一来自中央的战略性提法?我们有必要沿着四个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澄清并厘定其内涵,构建对这一关键词以及衍生理论和制度设计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9.
"顶层设计"是一种理想化的改革模式,而改革的实践却与利益群体的博弈有关。一项有利于千百万人的改革是人民的事业,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识。要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并建立起社会共识的形成机制和平台,这应当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陈家刚 《乡音》2012,(8):34-35
顶层设计,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循增量改革的路径,着力打破阻碍改革与发展的既有利益格局,构筑公平正义的新利益格局。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既有制度优势,构建达成共识的渠道与平台,大力推进集体行动。"顶层设计"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大背景下,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