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案情】1999年6月,姜某以自己为投保人和受益人,以丈夫胡某为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了身故保险金为3万元的终身保险合同。保险合同中约定:被保险人因违法、故意犯罪或拒捕、故意自伤、醉酒、斗殴造成人身伤害或身故的,保险公司应免除保险责任。2007年8月,胡某在追讨其  相似文献   

2.
人身保险利益一直存有英美法系"利益主义"与大陆法系"同意主义"之争论。我国《保险法》继受此两大法系之时,常有冲突发生,规范方式亦未尽明确。我国《保险法》所采用之"同意主义"已架空"利益主义",且"利益主义"适用于我国具有一定缺陷,应予摒弃。参照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之优点,应修正同意认定之方式,并规定被保险人撤销同意之权利,以降低道德危险,更好维护被保险人之利益。  相似文献   

3.
劳资利益关系是指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劳资利益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产权要素、工会要素和政府要素。在我国现时期劳资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利益关系,劳资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较好地协调我国现时期劳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其中,协调私营企业的劳资利益关系要注重在劳资政三方博弈中的政府作用,在协调股份制企业的劳资利益关系中要注意到劳动者持股对企业劳资利益关系协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保险利益原则作为一种补偿被保险人所受损失的手段,是为了防止保险人通过事故的发生而获取利润。而对于人身保险中是否存在保险利益,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纵观各国的立法实践,认定人身保险利益的标准主要有同意主义与利益主义。而我国《保险法》究竟采取的是何种模式,理论界并无定论。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保险法》中有关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规定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唐英 《前沿》2011,(14):10-13
保险合同的主体应分为当事人主体和非当事人主体,当事人主体是指投保人和保险人,非当事人主体是指被保险人。投保人法定变更的事由应包括:(1)投保人合并或分立;(2)投保人死亡;(3)投保人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被依法宣告破产;(4)投保人单方解除保险合同。保险人法定变更的事由应包括:(1)保险人合并或分立;(2)人寿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被保险人法定变更的事由应包括:(1)财产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死亡;(2)财产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相关权益发生移转。我国现行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主体法定变更的立法缺失和粗疏,应予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保险将社会连带与技术理性完美地融合,发挥着行为控制、风险管理和促进连带的治理功能。保险连结众多具有相同风险的被保险人结成风险共同体,形成众成员之间的内部关系,呈现为连带共济和利益冲突两面,冲突得到化解,连带得以强化。内部关系视角揭示,保险权利和义务不仅在法律上存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也在事实上存在于众被保险人之间。保险法应考虑如何保护少数人利益免受多数人掠夺及防范保险公司侵犯投保大众之权益。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的利益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明星 《理论月刊》2001,2(10):23-24,93
本文从利益供给水平、利益占有秩序、利益构成要素、利益补偿机制及利益赏罚制度五个方面,揭示了利益与道德建设的效应关系。旨在从理论上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有关离婚财产分割中人身保险的利益分割问题,各地方法院处理不尽相同,大多数存在缺乏法律依据支撑等诸多缺陷。作者认为在处理离婚析产案件时,人身保险利益的分割应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保护保险合同当事人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治理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企业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利益相关者问题已成为企业治理安排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实践中存在"可适性("可操作性)问题。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进行了高专用性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并承担了高风险,其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不同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要求、以及对这些利益要求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的利益取向基本一致。"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现代企业治理的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合同的影响,有"对人主义"与"对物主义"两模式。前者以"诚信"为核心价值,在逻辑上更为严密;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保险利益的复合性,存在冲击民事法律基础理论、损失法律效益的缺陷。因旧《保险法》规定过于简陋而造成法律实践上的缺陷,新法则摒弃"对人"转而改用"对物"模式,但这并非理想的立法选择。理想选择是,坚持"对人"模式并辅以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关系修正有关规则。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2,(9):92-92
刘蔚文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12期撰文认为,在医疗保险费用类保险存在重复保险或第三方先行给付的情况下,不应适用损失补偿原则。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可能获得额外利益并诱发道德风险,可以事先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特定情形下的免责条款并作明确说明。第三者侵权导致保险事故发生时,免责条款的约定没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2.
申永丰 《求索》2011,(6):67-69
公共决策的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这种权威性配置是通过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来实现的。公共决策中利益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合法利益与不合法利益等几对基本范畴。利益诉求是公共决策全面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逻辑起点,利益取向是公共决策均衡配置公共利益的基本依据,利益冲突是公共决策不断完善社会利益格局的内在动力,利益整合是公共决策有效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历程中,党群关系是决定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根本因素。90年来党群关系的历史变迁表明利益问题是其本质问题。本文在利益协调视角下,考察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党群关系的发展与变迁,着重分析了新时期党群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要构建以利益要素为导向的若干机制,始终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协调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具体利益,正确处理党群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党群关系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利益创造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分配不平衡,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实现与区域经济政策存在强关联.为此要确立资源要素市场化定价基础性作用,通过区域产业融合实现区域经济利益融合,同时要建立起兼顾利益创造和实现的区域经济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工师指南》2009,(4):22-23
纵观今天的企业,已经和过去任何时候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企业正在不断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企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新变化,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多种利益的集合体.形成了以董事会为代表的投资者利益主体,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经营者利益主体.以职代会为代表的职工利益主体,存在着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一个过去没有过的、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日益鲜明地凸现出来。这就是利益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任峰 《人民论坛》2011,(9):100-101
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除了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推动以外,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结构还受到法律因素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要以公共利益优先,调整利益格局,以双向激励和约束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进行调整,实现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配置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投保人购买保险,是为了给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一份保障;而保险人销售保险契约,将给予投保人一份承诺。当被保险人出现身故、伤残、疾病,即俗称的出险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除了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推动以外,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结构还受到法律因素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要以公共利益优先,调整利益格局,以双向激励和约束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进行调整,实现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配置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党的利益”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湖湘论坛》2008,21(6):43-45
关于党的利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一个政治主体和社会主体,党客观存在自身的利益,并有利益实现的迫切需求。深化对党的利益这一问题的认识,就要在党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关系中深入理解党的利益的内涵,就要深刻认识党的利益与党的地方组织、党员利益在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存在分化的现实,就要正确把握党的利益的实现是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通常保险公司参与其中所需承担的责任有两种:一是基于交强险,在交强险限额内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二是基于与被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的过错承担赔偿责任。而交强险的法定赔付义务与商业险的合同赔付义务分别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能否进行合并审理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此次最高法于2012年3月2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关于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1条从法律依据上解决了上述争议,让本来因为分属不同法律关系而分开审理的两个诉,合并为一个诉进行审理。文章试从实践出发,讨论该条司法解释对司法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