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一部宪法,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人民的民主权利。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在成文宪法国家中,人权、公民的权利保障都以宪法作为基础。同时,人权保障又是宪法的核心,离开了人权保障,宪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人权与宪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完备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人权发展水平。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是反映这一进步要求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政治报告,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本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也对中国人权保障作出了新宣示,为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描绘了令人振奋的蓝图。(一)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加全面、有效地保障中国各类人的各类权利。人权是普遍的。从人权的主体说,它包括所有人;从人权的客体说,它包括宪法肯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包括宪法不可能列举的非基本权利。按照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3.
人权入宪的价值--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人权入宪”条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以实证法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修宪前存在着人权保障取得巨大进步和宪法文本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人权规范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内容体系变得开放完整,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实现共同进步。同时,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不能成为基本原则条款略显缺憾。以修宪为契机,研究解决由法律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中的各种问题是目前亟待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我国宪法进行了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权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标志着人权保障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理念层面上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的法定义务。人权入宪实现了从政治理念到法律诉求的转换以及执政理念在宪法学意义上的根本性保障。这一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5.
龙晟  覃敏珍 《人权》2011,(1):13-18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具体而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保障事业呈现出以下趋向:人权保障位阶从法律保障提升到宪法保障,人权保障内容从社会权保障复归到自由权保障,人权保障方式从国内保障延伸到国际保障,人权保障密度从形式保障拓展到实质保障,人权保障主体从集体保障回归到个体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将人权置于重要地位,把保障人权作为重要内容。我国宪法对人权所作的保障,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一、我国宪法保障人权具有广泛性 我国宪法保障人权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保障享受人权的主体是全体中国公民。我国宪法第一、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相似文献   

7.
朱宗杰 《人权》2011,(1):23-27
在人权保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刑事诉讼制度下的权利保障突出地体现在“无罪推定”原则上。“无罪推定”原则,以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利为核心,以人权保障为理念,反映了现代司法观念的价值取向。本文试从人权保障视角出发,着重对无罪推定原则的人权保障价值、历史演变及其重大意义进行分析,并针对“无罪推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反映了国家力图通过立法进一步发展人权保障事业的坚定决心。在“人权入宪”的情况下,《人大研究》2004年第9期发表了张大群先生的《应尽快制定“人权保护法”》一文,对此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在考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基础上,不揣冒昧地提出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命题,并借此就宪法人权立法完善的路径提出设想。一、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考察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最大…  相似文献   

9.
朱穆之 《人权》2005,(2):2-2
“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是当前人权研究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大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宪法和人权法制保障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应该是人权研究工作者着重研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宪法,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保障人民的人权。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更鲜明地表明我国宪法保障人权的实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须遵守执行。中国人民尊重和保障的人权是全体人民的人权,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人权。特别是尊重和保障工农…  相似文献   

10.
从权利到尊严 没有谁会否认,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改革三十年在本质上就是中国人的权利意识逐步觉醒的过程。作为一个宪法学者,我当然不反对谈论权利;事实上,宪法成天在谈论各式各样的“权利”。尤其是在中国人的权利保障还很不到位、个人权利和政府权力仍然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人权理念。但是作为一个“中庸”主义者,我自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即便权利也不例外;“权利”谈太多了,也会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国情,在近现代,争取独立权、生存权成为中国人民首先必须解决的人权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人权问题,从她诞生那天起就始终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为争取和保障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不遗余力地奋斗。在70余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争取和保障人权的思想、政策,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13.
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向前推进。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级国家机关的意志和行动。继"人权"分别庄严载入中国宪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中国共产党党章之后,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  相似文献   

14.
孙平华 《人权》2012,(5):42-4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括性条款写入宪法,此举被称为“人权入宪”。我国宪法首次对人权的明确宣示,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政理念的法典化。从此,人权成为重要的宪法原则,上升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意志。“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既规定了实体内容,也对国家提出了义务要求,从而,“人权入宪”成为我国人权制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的确立,对我国的人权立法和完善司法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好宪法所确立的人权原则,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徐爽 《人权》2009,(6):37-40
毫无疑问,人权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世界语言。中国在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改过程中,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写入宪法,由此开启了一个宪政建设与人权事业的新时期。人权“这一伟大的名词”,④不仅包含了各项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权利,更是一种载负着尊严、平等、自由等诸多价值的观念体系和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4,(11):1-1
<正>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样也把保障人民权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是先后四次对宪法作了部分修改和补充,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时至今日,一部分公民的基本权利仍然还停留在宪法文本上;一些地方公权力被滥用,肆意践踏、侵害公民正当权益的案件仍时有发生。以法治保障人民的权利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李忠诚 《人权》2014,(1):18-19
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的职责不是简单的追诉犯罪,检察机关的性质也不是单纯的公诉机关,从本质上而言,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为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检察机关在侦查、批捕、起诉等各个环节,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权教育需要明确的六个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健 《人权》2012,(1):20-21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并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权教育与培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建党初期,我党就提出了“人权与科学”的口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权旗帜,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并建立起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但是,要使人权保障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周觉 《人权》2005,(2):8-11
一、贯彻宪法人权原则的重大意义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主张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确立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这对于加强人权法制保障,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党在执政理念上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个创举,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  相似文献   

20.
张世充  朱梅 《传承》2011,(11):36-37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可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在中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社会主义革命和政权建设确立民族独立权和人民民主自由权、以经济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生存权与发展权、以宪法人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推进人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