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煜 《新东方》2004,(1):35-37
从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科学管理到梅奥(G.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由“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资源人”和“复杂人”。对人性的认识也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2.
在管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中,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应变理论分别是以“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假设前提,因此管理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的核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人是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现实的人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以这种人性假设为前提,适应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就必须根据企业现实情况,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郭夏娟 《理论月刊》2000,(11):30-32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的形成,是管理学家在充分认识到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是要抓住“管理过程中的人”这个概念后提出的。管理从对资源(物)的管理,发展到对物流(事)的管理,再到物流的组织参与者(人)的管理,这一条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在这样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认识的,并成为现代管理的理念支撑。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6.
异化方法是指这样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肯定有某种抽象的、固有的、完美的、真正的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存在;在人类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原来的人异化为“非人”、“假人”;而在人类社会的未来阶段,异化将被清除或扬弃,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得到复归,从“非人”、“假人”复归于“真人”。简言之,异化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7.
增长经济学对无限需求与资源稀缺之间矛盾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如何实现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来展开的。充分生产意味着以“生产有效”(成本最低方式生产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和“分配有效”(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实现对既有资源的利用。相对人口的总  相似文献   

8.
对“人”认识上的争论,是当今各种人权学说分野的起点。以“自然人”为前提的人权学说强调人性起于天然,是同一和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理论上倾向于唯心主义,实践中必然导致利己主义的人权盛行,将人和人权“二重化”。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人”理论,以人的社会物质性为人性的依据,指出人性是变化发展、受制于社会关系的产物,理论上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飞跃。在实践中昭示,人权的真正实现不是靠在国家内部推行民主,而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只有把人从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才有名副其实的“人权”。如此,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人权的现实基础,科学地说明了人权的性质、内容和演变,使人权说由抽象走向具体,由空洞的口号变为合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本管理哲学思想的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立意道德建设的古代人性问题的探讨,事实上为以人性假设为第一前提的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仁者,人也”的绝对命题的提出,也吻合了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从管理主客体的视阈对管理手段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规约;“和为贵”的管理口号,则以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为旨归,为管理目标的实现预设了应予追求的价值标杆。  相似文献   

10.
<正>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初民社会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社会的科学的系统综合思维,每一步发展,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4页)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其中主要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情况,由此又衍生出社会政治和文化心理的区别,使得在不同的地域形成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活动比其他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改造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改造世界才能更深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改造世界,就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片面上,而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向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务实”,即创造价值。所以,人的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真理是客观事物及…  相似文献   

12.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以前的学者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往的哲学家尤其是近代资产阶级人性论者,在关于人性问题上,把人看成是脱离任何社会现实的思想中的人。他们看到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但都只是抽象地谈人的社会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人的本性之一便是“自然合群性”,“人的这种本性必然把人们导向社会生活,而人生来  相似文献   

14.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与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知识经济”的经济学解释关于什么叫“知识经济”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人是沿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 1991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解释。该报告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即“人类正在进入以知识 (智力 )资源的占用、配置、生产、分配、使用 (消费 )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很显然 ,这里的“知识”不能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从哲学高度看 ,知识属于认识范畴 ,泛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获得的认识 ,包括积累的经验的总和。如果从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这里的“知识” ,那么人类经济发展的一切阶…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就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外部对象,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决“是如此”的问题。“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规定性(2)。”①“要求”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外部世界“应如此”的愿望;“外部现实性”是主体所进行的物质活动。因此改造世界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应如此”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物质活动,以创造出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规定的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主体的观念形态内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观念形态中的“是如此”如何转变为“应如此”;第二,理论具有的普遍性、间接性和抽象性如何与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直  相似文献   

18.
水,将是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今年3月22日,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发展”,我国则确定“中国水周”主题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素  相似文献   

19.
我在《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一书中写道.希望在管理方面带来一个重要的模式变化。这种模式变化将是从“人的关系”和“人的资源”模式(以善待人和善于利用人为基础)变为“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模式。这种新模式包括了前两个原则,并关系到帮助人们发现意义和成就,其基础是认识到自然法则将最终统治世界。因此,新的模式要建立一支有能力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以共同的意义感和思想感为中心.以一个基于原则的价值体系为中心,然后激活队伍的活力以在全球经济中竞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雨 《中国妇运》2003,(4):34-35
可持续发展是区别于现有发展模式的全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从最初对环境的关注、对自然的关注逐步转向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的关注,最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形成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重视自然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资源,通过以自然资源为主导的物质、转变向以社会资源为主导的物质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转变的关键。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资本的积聚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