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高 《前沿》2004,(8):200
《论语双解》 (张信编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 0 0 4年 3月出版 )是作者长期研究《论语》的成果 ,它创造性地寻找现代人解读《论语》的合理方式 ,在经过长期努力创构了系统的方法体系的基础上 ,第一次把《论语》全部资料纳入一个时空框架 ,一个清晰但又不追求微观还原的时空框架。如该书“内容提要”所说 ,该书既是新编《论语》 ,又是以《论语》全部资料编写的一部孔子传。古今《论语注》采用的《论语》版本相似 ,只有个别分章不一致 ,个别用字有差异。古今众多“孔子传记” ,在生平叙述中 ,最多只编入数十例《论语》资料。同这两个系列相比…  相似文献   

2.
顾迁 《求索》2011,(4):194-196
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是清儒诠释《论语》的名著,但学界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尤其缺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实际上二书诠释经义的方法不同,《后案》汉宋兼采,且有礼学化倾向,《正义》则是纯汉学,侧重章句训诂。《正义》采辑古说虽较《后案》广博,但忽视义理建构,以致于训诂亦多失误。黄式三作为史学家,阐释方式更加灵活,发挥义理也更精彩,《后案》较《正义》杂入更多史家的议论。在体例上,《正义》本当以疏解《集解》为首务,但太多篇幅却用于郑玄《论语》义的解释,因为郑义的残缺,所申又不尽当。《后案》以"礼意"建构《论语》义理体系,于郑玄经学思想往往能偶合,但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延续郑玄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述《论语》中“道”的含义 ,对古今注解进行对比分析 ,去发现孔子“道”的另外一个世界 ,以期引起学术界在进行《论语》的诠释和研究时 ,深入到孔子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素面读孔子     
佚名 《民主与法制》2011,(33):71-71
今天读论语,《四书集注》让我们感受到朱子的中规中矩,博学勤思;《论语译注》让我们敬佩杨伯峻先生严谨雄厚的朴学:《论语今读》有李泽厚先生对时代的思考:《论语别裁》则分明是南怀瑾先生气贯长虹的风姿和气魄,有学者以学院异化的眼光吹毛求疵,可谓自取其辱。  相似文献   

6.
"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如同一团乱麻,头绪很难理清。其实,《论语》不是没有头绪的,一团乱麻中,我们需要先找到线头,而这个线头就是‘仁’。"在中国,孔子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鼎鼎大名,从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名字下手,学者钱宁把谁都知道表皮,对其内涵却经常一头雾水的《论语》进行"解构",打破顺序重新"组装"了一次,"改装"后的《论语》,一言以蔽之,好懂多了。前不久,《新论语》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统战思想司马朝军《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记载孔子同弟子、时人的谈话,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一书内蕴丰富,它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来细绎此编,但觉意味深长,如此断烂朝报之中竟蕴含如此丰富的统战思想。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读书     
《当代广西》2014,(20):62-62
正习近平主席要仔细看的两本书习近平主席2013年11月到曲阜孔府考察时,在孔子研究院看到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英译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世界人民熟知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史诗中关于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如何忠实于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是在英译研究中着力研究的重点。从翻译中的文化解读和史诗翻译的历史回顾出发,讨论了《格萨尔》英译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现象,以期对《格萨尔》的翻译传播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零 《小康》2007,(6):81-83
最近,著名学者李零推出了《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对《论语》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力图还孔子以本来面目。该书打破《论语》原来的顺序,称孔子为“丧家狗”。本书推出后,迅速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李零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1.
研究和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必须以正确科学的态度对待《论语》。众多论语译注读本的出版,对普及和研究孔子学说功不可没,但译注工作还需要改进,要在正确理解原文方面下苦功夫。  相似文献   

12.
贾国成 《前沿》2014,(9):91-94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论语》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同时也是儒家法制思想的发端。《论语》中法制思想,虽不是主流但是却是其治国思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尝试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对《论语》中所涉及的法制思想进行解读,以探求其法制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从而揭示《论语》法制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3.
关于小说的起源,一般认为与神话、史传、诸子散文(主要是《孟子》、《韩非子》)有关,很少提及《论语》。其实《论语》与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对于小说的影响,不仅在于思想、内容,而且在于艺术形式与文体特征。一 人物形象《论语》虽然是一部记言的散文集,但是它也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首先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环境氛围等细节的叙述、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物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言记事,通过人物语言尤其是对话展现…  相似文献   

14.
正窗外已是秋风黄叶,一年又要过去了。细算起来,历时三年,编纂《(论语)类篇》至今总算大体就绪,可以嘘一口气了。转头回顾,我所思考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个:为什么要编纂《(论语)类篇》?怎么编纂《(论语)类篇》?在《(论语)类篇》中如何解读德性文化?一、孔子的形象,几经浮沉。在政治搏击的风浪里,以阶级斗争的眼光看,我们曾经有过历史的疑惑:孔子是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的学术观点看,《论语》是一本中国文化经典,是以伦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著作。本文认为,《论语》充满丰富的中国文化智慧,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献学、卫生学等各自学科的观点看,它都堪称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但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考量《论语,》它从若干方面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人类在古代社会极具智慧的政治理念,因此,它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东方的古代政治学经典《论语》恰好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辉映,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16.
《论语》郑玄注已经失传。敦煌吐鲁番出土了30多个唐人抄写的《论语》郑玄注,可以恢复一部分郑注的面貌。郑氏注体制短小,文字简明扼要。礼学思想是其注《论语》的主要依据,但郑注政教、礼法并用,这也是郑氏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天民  韩冬雪 《前沿》2014,(23):199-201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派系儒学的奠基性和主导性文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观念。《论语》中所包涵的丰富的天命思想为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宝贵的资源,其中所透溢出的心灵、神灵、天命三位一体的神灵存在论,各有专属、各施其用的神灵功用论,超常人格或超常时刻的通灵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神灵观念和信仰意识。因此,立足《论语》天命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利用长假,读一些经典,写一些文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过节方式和行为习惯。2017年春节长假,除了和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之外,我重温了我国的古代经典名著《论语》。这是我第6次全文通读《论语》。重温经典,感触很多,尤其是《论语》中对从政为官之道的很多论述,我自己深以为然,颇受启迪。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似文献   

19.
《论语》,曾是两干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近九十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论语》般的经典了。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上海市政研会、团市委和《解放日报》在浦东世纪公园展示厅联合召开了“《论语》与人际和谐”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主讲人于丹与上海市各界人士坐而论道。与会者围绕“《于丹〈论语〉心得》成为热点,契合了人们何种心理状态和价值需求?”、“《于丹〈论语〉心得》和《品三国》等书籍的走红,是否标志着大众文化在同精英学术的较量中胜出?”、“先进文化产品如何关注大众、走向大众、引领大众?”及“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如何‘搭桥’、融通、和谐?”等话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讨论。我们联合上海市政研会推出本期专题——传统文化大众化的路径,摘刊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