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述《论语》中“道”的含义 ,对古今注解进行对比分析 ,去发现孔子“道”的另外一个世界 ,以期引起学术界在进行《论语》的诠释和研究时 ,深入到孔子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公民导刊》2012,(3):5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解读: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相似文献   

3.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4.
韩静 《中国保安》2012,(17):50-50
前阵子,我读完了《丹〈论语〉心得》一书,于丹用许多浅显的故事,将婚论语》中的精髓和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以此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现今,这些道理和智慧更应为我们所用。通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6.
"於是"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的词语。《论语》、《孟子》中的"於是"的用法很有代表性,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则用在句尾,位置不同用法不同,体现了当时汉语的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语》之“言”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玲 《求索》2010,(5):115-117
《论语》是孔子诗学思想最完整最重要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诗学内容,其中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兴观群怨、思无邪等诗学概念之外,孔子似乎对另一概念"言"也相当关注。综合考察相关材料,我们发现《论语》之"言"颇有意味,它隐含一个诗歌发生学的判断——原初的诗具有言语应对功能。这一判断显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小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可以用《论语》来解释……”表情严肃而略显紧张的保安员谭景伟正在北大的一间教室里讲演着他心中的《论语》。台下的看客多半是各大媒体的记者,而真正的听众却很少。很快,保安在北大演讲的新闻在媒体上传得沸沸扬扬,谭景伟也成了各家电视台的座  相似文献   

9.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10.
古"刑"字有两种写法:"W刂"和"井刂"。"W刂"指断颈斩首的刑罚,"井刂"指作为法制的刑法,但后代因混淆而模糊,至清代已皆写成"刑"。《尚书.吕刑》中"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一语是记苗民以"刑"为"法"之罪,不能据以认为苗民创制了刑法。《尚书》中,虞谈法,士论刑;《论语》中,孔子将政法与道德并列对举,将刑与礼并列对举,从中可看出"法"与"刑"的区别。上古各代法籍很多,并非都是刑法。即便是商鞅的"赏诛之法",其赏罚之中,刑也只是法的一个方面。汉代的政界和学界混淆了"法"和"刑",但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此就忽略了"法"与"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下看来,此话有几种解读。一是书经典,读半部就足够治天下了。二是人聪明,能干的治政者,不需要读整部《论语》也可以治天下。而今,读《论语》的人渐渐少了,借“西学”图强倒是共识。不过,某些人对有益的“西学”常常也是截取一半,便装扮为“西学”  相似文献   

12.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相似文献   

13.
曹伟 《小康》2013,(2):36-37
能够熟谙《论语》、钻研《心学》,又能强势"造城",铁面"拆迁",大同市长耿彦波谈的是现实,看的是未来,但他常常跳回的是历史。面对争议与矛盾,这位改革派官员袒露心声:一个地方,老百姓好了,城市就好了2007年,本刊以《耿彦波,下一个仇和?》对时任太原市副市长耿彦波进行了报道,对其城建工作的十年争议进行了梳理,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关注。次年耿彦波北上大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活》是新课标下高中学生政治课中新增加的一个必修模块。这个模块,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特别难掌握,就是老师,从备课、上课、做题也常常感觉没有头绪,如何学好这个模块就成为不少师生头疼的一个难题。为了突破这个难题,我尝试着将课堂教学改  相似文献   

15.
"30而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注家对"30而立"之"立"有众多注解。古代注家对"立"主要有两种解释,也就是立于学和立于礼。梁代皇侃《论语义疏》认为立是指  相似文献   

16.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董仲舒)……在中国古圣先贤看来,一个"和"字,涵盖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11,(12):50-50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点评:这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然而又是最难做到或做好的一个准则。在今天看来,这个准则主要是给官员干部定的,是给上级定的,是给教育者定的、是给长辈定的,是给哥哥姐姐定的,是给要求他人者定的……相关的中国智慧,如"身教  相似文献   

18.
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过去20年中《论语》英译研究方面的43篇论文,旨在对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为《论语》英译研究走向深入、《论语》新译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其实不是。孔子一辈子没有自己写过一本书。为什么叫《论语》《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几十年之后(大约公元前400年),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的书。全书用语录体的形式编纂,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全书涉及到孔子创立的  相似文献   

20.
“和而不同”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后来成为一个对当代人有重大意义的成语,它至少也描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既善与人同,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多元化已经成为生活现实而不仅仅是趋势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具备“和而不同”这样一种能力,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