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倡议是中国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核心对外发展倡议之一.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拥有世界最大海域面积的大国,是“海丝”倡议的对象国与建设国,中国欢迎澳参与“海丝”倡议建设.为促进国家发展战略转型,澳提出并积极推进“北部大开发”和“国家基建计划”.因此,澳国家发展战略与“海丝”倡议的对接有了历史机遇和战略条件.中澳在政治、经贸、金融及民间往来等领域合作的拓展与深化,使澳与“海丝”倡议对接具有现实基础并进入实际操作.但是,澳中发展战略的对接面临若干问题和挑战,中国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应对中澳关系的起伏,以吸引澳为“海丝”倡议贡献正能量.随着“海丝”倡议相关政策的落地及中国实力的增强,澳发展战略与“海丝”倡议的对接必将逐渐推进、深化.  相似文献   

2.
李途 《东北亚论坛》2023,(6):95-108+126
作为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美英澳伙伴关系不仅是一项核潜艇协议,也是拜登政府强化全球联盟的重要步骤,反映了美国试图以阵营化方式加强对华战略竞争的目的。既有研究更为强调美英澳伙伴关系对中国构成的体系压力,忽视了其内在的分歧和矛盾。基于对小多边主义特征的考察可以发现,无论是成员上的排他性、制度上的非正式性,还是功能上的议题导向性,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美英澳三国合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内生的局限性,包括目标困境、承诺难题以及牵连风险。由此可见,美国的联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重重危机和矛盾。尽管拜登政府试图通过美英澳伙伴关系来重振美国的全球联盟体系,但是美澳之间围绕成本分摊、风险分担与利益分歧的争议已然开始显现。美国全球联盟转型的根本问题在于,在加强对华战略竞争的同时,既希望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和霸权利益,又希望让盟国来为冲突与风险买单,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盟国的质疑和不满,美国推动“印太”地区阵营化的目标也将面临挑战。鉴于此,中国可以综合使用强制、劝诱和说服三种策略,推动美澳同盟的分化,尽可能确保澳大利亚在中美战略竞争中保持中立、平衡或采取不过分支持美国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苏晓晖 《和平与发展》2023,(5):1-25+173
2022年2月拜登政府发布《美国印太战略》报告后,为遏制中国等竞争对手,加紧推进地区战略部署,着力拼凑各种小多边安全机制:强化美菲军事安全合作并拉日澳积极参与;推动美日韩合作“制度化”;加速推进和拓展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推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逐渐走实。美国将东南亚作为实施“印太战略”的重心,并利用“离岸平衡”策略打造多层式、网络化遏华盟伴体系;同时大力推动海洋军事战略转型,竭力制造台海和南海联动效应,并有意裹挟地区盟友共同进行军事干预。这使得中国维护周边和地区稳定特别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难度增大,中美陷入冲突的风险也随之上升。面对这些严峻挑战,中国应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同时积极主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力争突破美国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4.
在悉尼美丽的达令港畔,有一座当今海外最大的中国花园──“谊园”,她是澳中友谊之园,也是澳洲多元文化的象征。“谊园”,1988年初落成,占地1万平方米。“谊园”面对庞大的一悉尼展览馆”和宽阔的展览馆广场,侧面是目下世界最大的室内科幻游乐场──世嘉世界,周围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商业区。在寸土寸金的达令港建造一座面积如此庞大的中国花园,不能不说是澳洲政府对在澳华人极大的关怀与支持。“谊园”的建造,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80年,纽省澳华公会的头领们往悉尼奥本“日本公园”参观,大家感触殊深,认为人数比华人少的日…  相似文献   

5.
孟晓旭 《现代国际关系》2022,(3):34-42+51+61-62
岸田政府将日澳安全关系提升为除日美同盟外最为密切的安全伙伴关系,并以对澳安全合作为首,加紧构建日美同盟之外的次级对外安全合作体系,包括签署日澳《互惠准入协定》,开展更密切且实操性强的安全合作,侧重“印太”经济安全合作等。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趋势及其需求变化“,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下对“印太战略”的深化,以及通过“准盟友”关系来增强威慑力等是日本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刻动因,中国则是其主要针对目标。从总体上看,日本对澳安全合作呈现出愈加关注太空、网络等新领域,聚焦东南亚区域,突出塑造“安全规范”等趋势,但发展成正式军事同盟的可能性还不大,其进一步深化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岸田政府强化日澳安全合作将密实美国亚太军事同盟体系,促动“四国机制”军事化,为美日澳三国深化“印太战略”的军事合作提供新助力,在海洋问题特别是台海问题上对中国构成新的挑战,并可能加快日本向“军事大国”转型。  相似文献   

6.
“日美澳印”战略合作是中印崛起、亚太格局剧变背景下派生的国际现象。虽然日关、日澳、日印、美澳、美印、澳印这六对双边关系各成一体,但是作为“日美澳印”战略合作框架重要的结构与支撑,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交织的,不断推动着“日美澳印”战略合作的进程,因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四国的双边关系不断发展和深化,战略合作得到增强,为构建“日美澳印”战略合作框架提供了最有效路径。尽管四国的双边合作程度不均衡,但在遏制中国的共同目标的促动下,联盟成为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光福是典型的“A.B.C”。有人解释“A.B.C”是“澳大利亚出生的中国人”,他则将此定义为“澳华的后代”。他在人间生活的叨个春秋,浓缩了在澳定居华人的历史。刘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历年了,人们却总觉得他仍在为澳中友好和人类的和平事业奔走。7岁那年,他刚懂事的时候,慈祥的英国血统的白人母亲——悉尼华人长老会教堂的钢琴师去世了。父亲把失去母亲的儿子送回广东台山的故乡,在那里他受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一位远亲阿婆,家境贫寒,对他却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当她卧床不起,他匆匆跑到附近的鱼塘抓了…  相似文献   

8.
面对严峻的能源形势,中国通过海外投资获取“权益”油气资源已成为当前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稳定的有效途径。中东、非洲等动荡地区是中国油气公司海外投资合作的主要对象,风险难以回避。中国油气公司的海外投资合作因带有“国家色彩”引发了西方社会的诸多猜忌和干扰,使中国能源国际合作面临西方的战略“挤压”。中国应审时度势,转变能源国际合作的单一模式,采取“双边纵向合作”与“多边横向合作”“纵横”运用的“复合模式”,在同资源国保持良好双边关系的同时,通过加强与西方能源消费大国的协调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能源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就受到美日印澳等国的关注、敌视和经济冷战思维外交的战略围堵与遏制。美国等西方国家挑起并进一步升级经贸摩擦,不断加强对中国的遏制、敌视和剿杀,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延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军的重要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在这样的历史变局下,思考如何应对美日印澳经济冷战思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对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及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澳日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利益契合点日趋增多,双边安全合作不断深化.以2014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澳时称两国“应在维持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①,以及2015年5月澳外长毕晓普称“日本为澳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伙伴”②为标志,澳日已发展为“准同盟”关系.本文在介绍澳日两国持续深化关系的同时,也分析制约澳日“准同盟”关系发展的因素,认为未来澳日合作将在“准同盟”框架内继续深化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3月13日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签署了《日澳安全协议》。协议有以下主要内容:加强两国在联合救灾演习、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方面的合作;加强对朝核问题的协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设立由两国外长、防长组成的“日澳安全保障磋商委员会”(“2+2”会议);强化情报合作,情报共享。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作用问题,国务院外资工作领导小组付组长、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何春霖1989年10月间与外商企业代表进行会谈时曾概括地指出:“华侨、港澳同胞及外籍华人是投资中国大陆的先驱,是联系中国与外国经贸关系的‘红娘’”。“中国引进的307亿美元外资中,有70%是由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投资的。如果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冷战的历史形态考察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国家关系的特征,即“华人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内涵。在此,所谓“华人因素”指的是,由于华人人口在本地区的存在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的有关华人与中国的政治联想,华人与所在国的民族矛盾。这从中国和马来西亚、印尼及越南的关系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教育输出”和以教育赚钱的政策,吸引了五万多名持留学生签证的中国大陆青年到澳洲求学。从来澳前的居住地统计:来自上海的占33.6%,约1.8万多人;北京次之,占18.3%,约9200多人;来自广东的占17.9%,近9000人;来自福建的占9.3%,约4700余人;其他各省市的占20.9%。十年过去了,这一大批心怀创业之志的莘莘学子,绝大多数人已拿到“绿卡”或加入澳籍,如今成为澳洲华人新移民中一支生力军。这些新移民大多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2月20日是很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葡萄牙对澳门行使了442年的殖民统治宣告完结。澳门回归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占据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包括澳门同胞在内全国人民期盼多年的心愿完全实现。澳门半岛原属香山县(今称中山县),旧称壕镜澳。1553年(明嘉靖32年)葡萄牙殖民者驾驶亦商亦盗的海船,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靠岸登陆。昏庸的地方官认为:澳门不过是“弹丸之地”,收取少量租金就把国土拱手让给葡人入居。1557年这帮殖民者逞凶扩占住地,强修城垣炮台,设立机构管治。澳…  相似文献   

16.
信仰中国     
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交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逐渐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意义且亟需面对的战略问题.中国在宗教信仰领域更加有所作为的关键,即在于正视一个逐渐浮现的、与“文化中国”和“中华经济圈”并存的“信仰中国”.它包含了三个紧密相连的“信仰板块”:中国大陆与港、澳、台;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各种东西方宗教的海外华人信众群体;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外国信众群体.中国国家力量对“信仰中国”的积极叙述、塑造与展示,不仅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也将对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海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是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构建东南亚海洋安全秩序的准则规范,对稳定中国与东盟关系有积极意义.中国、东盟及美日澳等周边大国均密切关注“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但自冷战结束至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推动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方面一直进展缓慢.如今,双方仅就“南海行为准则”的框架达成共识,准则的最终签署仍有待时日.各方都重视“南海行为准则”,但为何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面临困境?行为准则的最终签署是否有助于解决南海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历史进程,回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日澳军事互动升温,逐渐呈现出在多边框架中的双边互动趋势,日益彰显军事互动的机制性,日澳关系结盟化。从同盟角度来看,日澳声称的共同威胁状况、日澳的结盟经历及其对两国的影响、日澳在文化观念上的相互认同状况是分析日澳结盟趋向原因的有益视角。日澳走向军事结盟的趋势对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亚太及全球安全形势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战略环境的深刻变化,印度和美国的防务关系在“印太战略”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升温。然而,新德里对华盛顿的“海洋航行自由”行动的态度颇为微妙:一方面,印度在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时对部分条款提出了保留性要求,对美国在印度近海实施的“航行自由”宣示活动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在中印边界争端和南海局势复杂化的背景下,印度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及尊重南海“航行自由”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性,对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以“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名,表达了口头支持,并通过同日本及东盟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增强印度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但避免直接参与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巡航活动以防过度刺激中国。印度对于美国军舰在印度洋和南海不同水域“航行自由”活动的认知差异及其应对措施体现了鲜明的实用性和利己性,特别是以维护“海洋航行自由”为幌子介入南海事务,加剧了中国周边外交局势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多极化趋势发展明显:“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不可逆转;大国关系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引发美日及欧盟一些国家对华心态及政策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