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随着中国在国际体系内地位和作用的上升,中美两国形成了一个"G2"结构。在世界权力新格局下,中美两国和平共处符合国际利益和中美各自国家利益。和平共处要求两国互相对对方的核心利益作出调适。然而由于中美两国的相互误解和相互恐惧,美国不愿意为中国的核心利益调整其对华政策,而中国实力已经上升到可以要求美国作出这种调整了。面对国际新格局,中国应改变过去被动的对美政策,确立自身接触美国的新政策和新原则。为此,中国应积极寻找和建立与美国互动的新的国际制度平台。现阶段,东盟机制不失为一个可借用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的核心问题,是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关系.西方历史上的崛起国与霸权国大多通过战争来解决相互的矛盾,但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崛起国将改变西方历史上这种规律性的逻辑.中国不争霸、不推翻现存国际秩序、不在损害他国利益基础上追求本国的权力和利益等,与西方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多数崛起国不同.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可以实现的,也将为人类历史提供一种新型的崛起国与霸权国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鉴于美国是世界强国中唯一处于西半球的国家,且对大中东地区的能源依赖度逐年下降,所以美国理应减少对该地区的军事部署。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大中东不仅军事基地规模最大,而且驻军人数最多。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以大中东地区为例,从战略层面、军事层面、政治层面和利益层面四个维度出发,考察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动因。研究发现,将敌人遏制在战区范围内是美国海外军事部署的隐性逻辑。通过在盟国土地上部署军事基地,美国不仅可以对各区域"分而治之",而且成为利益攸关方和议题设置者。美国在大中东地区部署军事基地,承载着谋求地区领导权、增强军事投射能力、巩固军事联盟体系和维护现实利益等多重功能。尽管特朗普政府对大中东地区事务缺乏干预的热心,但是对于实力衰落的美国来说,海外军事基地的政治象征意义与军事作战意义同等重要,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将继续发挥传统军事功能和非传统政治与外交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和各经济体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 伴随着中国的崛 起、日本加快寻求“正常”国家地位的步伐以及美国亚太新战略的实施, 东亚的大国关系也正处于 调整之中。在复合相互依赖特征日益显著的今天, 追求权力与利益仍是国家间永恒的游戏, 但权力 的来源、表现形式与对利益的认知已经增添了新的内容。充分利用好由多重相互依赖而生的权力 资源, 有利于中国在与美国、日本的大国博弈中占有更多的优势, 最终实现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俄北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航道利用、军事安全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国家利益。由于两国的客观情况与主观判断不同,中国北极利益的实现,需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未受侵害为前提。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关系总体上是俄强中弱、俄占主导,在中俄北极关系的发展中,中国应以参与北极环境保护合作为基础,资源开发合作为重点,进而在航道开发利用、军事安全领域寻求机会。中国和俄罗斯应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北极合作,实现两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伍福佐 《南亚研究季刊》2004,80(2):36-41,69
瓦杰帕伊政府上台后,把"中国威胁论"作为对华政策的指导思想,在军事上进行核试验,在外交上发展与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达到遏制中国、抬高印度国际地位的目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印度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印度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以"中国机遇论"为指导思想,将中印之间的分歧暂时搁置,大力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维护和实现印度的国家利益是瓦杰帕伊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与世贸组织的互动,提出从艰难融入到全面适应再到部分引领是中国与世贸组织关系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而化解市场经济地位与发展中国家地位这两大身份认同困境是贯穿三个阶段推动中国角色转变的内在逻辑和主要动力。在艰难融入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主要体现在中国复关/入世谈判中的选择性保障条款和反倾销条款等极具争议性的条款上,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则主要体现在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市场的开放和准入义务上;在全面适应阶段,中国开始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来应对美国提出的反倾销诉讼以及所谓的"中国改革停滞论",捍卫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同时也通过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规定,捍卫了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制度性权利;在部分引领阶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定维护了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原则立场,策略性地"以开放求发展"的姿态追求和实现新型国家利益,开始在电子商务和投资便利化等世贸组织新兴议题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茜 《东南亚》2015,(2):31-36,108,109
2010年以来,海洋权益争端和南海问题逐年发酵升温,亚太地区局势也因美国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出于对自身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更为了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抗衡,越南在坚持"大国平衡"战略的基础上,开始有重点地、主动地与亚太地区除中国之外的有影响力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军事外交。由于以上国家在越南对外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不同,同时受双方历史交往传统的影响,越南与它们之间的军事关系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主权国家存在一种整体性的利益,这种利益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最高利益,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对整体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了国家制定外交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安全、经济、文化等具体国家利益重要性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来界定其整体国家利益,并将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分为两类:霸权国和一般性大国.霸权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是巩固和提高霸权实力地位与霸权制度地位,而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则从长期和短期的视角来界定.从长期来看,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是获取霸权实力地位和霸权制度地位;从短期来看,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应该限定在获取霸权实力地位,以及在条件下允许的情况下获取地区主导地位.和平发展、先融入后适度改变国际制度体系,应该是一般性大国崛起、霸权地位和平转移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标志着陆海复合型中国地缘战略向海洋转型的开始。陆海复合型大国在向海洋辐射权力之际,会普遍遭遇四大战略困境,中国目前还处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初始阶段,必须尽力规避或克服内外阻力,阶段性地实现"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而未来中国"海洋强国"的权力定位,一个区域性的"海洋强国"符合中国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海洋利益,但并不一定符合未来中国海洋利益的长远需要,视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等具体因素判断,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如情况允许应该积极追求全球性"海洋强国"的实现,从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去深度打造中国的海洋战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印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的中心,在该地区拥有直接主权利益和永久军事存在的法国是欧盟国家中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的国家。法国版"印太战略"希望通过军事及多边合作建立稳定的多极秩序。为此,法国不断增加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强化与地区国家的军事合作,建立以法印澳为轴心的印太伙伴关系网络。法国希望通过"印太战略",重振其全球大国地位,呼应美国制衡中国战略,维护法国本土及海外地区的安全,拓展其在印太地区的经贸和海洋经济利益。不过,法国存在资源掣肘、身份认知困境、国内政治层面制约等局限,这些因素将影响其"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战略构想自提出后即成为美国智库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美国智库就本国是否应该接受这一战略主张、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本文认为,美国许多学者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与中方存在着偏差,而这一分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存在不确定性;两国在各自的核心利益界定上认识不同;两国对"大国"概念理解不一;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因素仍在发挥作用。分歧的解决需要中美两国共同扩大智库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两国高层的战略对话;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促进民间交往。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国"的崛起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威胁着美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利益。2014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展开军事打击,同年9月底又把军事打击范围扩展到叙利亚境内。一年后,俄罗斯也派军队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保卫伊拉克的集体自卫行动的延伸;叙利亚政府无意愿或无能力有效打击"伊斯兰国"。俄罗斯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受到叙利亚政府的邀请;打击目标仅限于恐怖组织。同为入叙打击"伊斯兰国",美俄却选择了不同法律依据,其重要原因是两国围绕"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是否是合法政府"而进行着国际话语权之争。这种话语权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何谓合法政府"这一国际规范层面问题之争的外在表现,其事关中国战略利益,值得中国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4.
拜登执政后美国对华战略如何调整备受瞩目,美国一些智库则积极"兜售"相关政策主张,其中大西洋理事会发布的《更长电报:走向新的美国对华战略》匿名报告受到广泛关注。该报告反映出美国智库对华战略构想中区别于传统冷战思维的新内涵,在战略认知上更新涉华判断,臆想当前中国战略"脆弱点",批判特朗普政府对华"政治惯性",主张从外部瓦解中国;在战略目标上力推拓展核心利益、重塑国际秩序,强调"共同威胁"以重振霸权体系,旨在护持冷战后美国霸权地位;在战略布局层面,提出振兴国家权势和加强对华威慑、明确与华竞争合作界限并煽动意识形态斗争,以全面遏制中国。该报告肆意抹黑中国,错误界定中国国家利益,对中国充满恶意偏见和误判,其战略布局根本无法撼动中国大战略根基。值得警惕的是,该报告的部分战略与政策构想在拜登政府近期政策实践中已有体现,暴露出美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群体在涉华政策方面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认知。在中美战略竞争常态化下,必须厘清两国关系的"常量"与"变量",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尤其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际评估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和《航空周刊》编辑比尔·斯卫特曼联合撰写的《评估中国军事能力》文章出炉,在美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该文无视近年来中国军队的军事能力在过去基础上有所提高后在参与各国军队应对各种安全威胁、打击海盗、展开国际救援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极度夸大中国军力,竭力渲染中国军事能力对地区乃至对美国形成威胁,宣称美国需针对中国军事能力在军事战略和军事投资项目上做出调整。文章引起的反响反映了美国人那种强烈危机感、民族优越感和以权力为中心的思维特点,或许也是美国政治斗争和军队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美关系不仅要深入分析两国间利益的协调与冲突,而且要超越双边关系,将其放在整个国际体系结构中考察。中美关系固然十分重要,但它只是国际体系整体的一部分,并受到国际体系内在规定性越来越多的规范和制约。由于在国际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及各自利益需求的明显差异,中美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结构性矛盾,并在一个时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中国力量上升、利益需求扩展与美国维护其霸权安排的深刻冲突。这种矛盾的发展变化不仅以冷战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为背景,而且其本身就是国际体系权力分配结构特征甚或缺陷的反映。中美关系没有也不会按照矛盾冲突的逻辑单向和极端发展,因为在结构性矛盾和冲突的逻辑之外还存在着日趋增强的约束力量或约束逻辑,国际体系结构的复杂化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大国间协调的需求,曾多次将中美关系从严重冲突的边缘拉回,也会继续推动两国共同利益的增加,并将迫使两国一起承担必须担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盛世论迁都     
“双都论”不是分裂中国中国首都一直在历史这个轿夫肩膀扛着!从文明的起点看,中国的都城与西方的相反,他们在政治与经济的功能择向上调然不同。记得有一句话:中国从来没有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的城市。不过,不讲经济成本的政治是缺乏后劲的。有学者说,下一步中国要维持统一的功能和经济发达,应作出多样性的选择,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力求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心都统一在一个范围内,势必要有所区分。美国的纽约和华盛顿就是两个中心。日本的大皈和东京似乎也是两个中心。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作为两个中心,从国家利益考虑,更有利于国…  相似文献   

18.
准确地分析美国的南海政策逻辑对于中国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南海争端的介入是由于其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在南海争端上的干涉主义立场也从“多边协商体制”走向了“积极干涉主义”的道路。美国学者对美国在南海利益的界定,美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将会增强其在南海争端上的影响力,具体来说,美国将运用国际法否定中国对于南海的领土诉求,利用经济实力干涉南海争端,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将与中国海军实力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提倡运用国际多边机制解决南海问题,力求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南海争端是非常复杂的,解决南海争端也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争端时需要占据道德和舆论制高点,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时注重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建立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处理好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关切,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透视“9·11”事件后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摧毁了美国的两栋大楼,而且也深深地震撼了美国公众脆弱的心理,但是对美国政治精英层来说,却是为美国"正义"地深深触及世界战略要地、谋求其国家最大化利益缔造了极好的借口.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战略重点就一分为二--欧洲与亚洲并重,而"9·11"事件后,美国更加重视亚洲的战略意义.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目标是防止亚洲安全形势的恶化,其核心是必须防止一个地区性或洲一级霸权国家的产生,其一是为了防止美国在世界重要地区被剥夺经济、政治和军事参与权;其二是防止资源过于集中某国,因为在美国看来,过于集中就会出现一个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在亚洲逐渐显示其实力,在美国看来,这会对其国家利益构成潜在的威胁,会像前苏联那样挑战美国的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20.
影响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个性、情势以及"美国优先"3变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对人们预测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造成较大难度。然而,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有其隐含的身份、内容、含义和逻辑。通过对话语的分析,可以对特朗普政府南海行为的必然趋势进行把握。分析表明,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把中国的身份塑造成具有威胁性的"他者",并传达出美国关注"秩序、航行自由、军事化、和平"等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权力、知识、事实"的逻辑连接起来,体现出"秩序权力化、知识滥用化、事实歪曲化"的特征。实际上,美国南海政策以维护其在南海地区秩序中的权力地位为目标,并通过滥用国际法以及航行自由权等知识,歪曲对军事化、和平事实的描述以建构中国的负面形象。由此推之,特朗普政府在南海地区的挑衅行为将呈长期化趋势,并将强化与同盟国和伙伴国的关系来干预南海,同时继续加强法理攻势和舆论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