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55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好书推荐     
反贪报告——共和国第一个反贪污贿赂工作局诞生的前前后后肖扬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定价:48元本书叙述了共和国第一个反贪局成立的前前后后,基本上是属于记事性质  相似文献   
22.
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将逐渐步入宪法时代,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之共识。宪法时代呼唤我们思考宪法学的定位。从宪法学的属性看,宪法学是法学;从宪法学的取向看,宪法学是人学。法学是宪法学之"形",人学是宪法学之"神",两者相辅相成,宪法学是法学与人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3.
宪法学属于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理论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宪法学又是学生学习其他部门法的基础,宪法学基本理论掌握不好,会影响其他部门法的学习,因此对宪法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显的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在宪法学教学中,适当选择并注意运用宪法案例(事例),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4.
学术研究有其存在的历史境域。对一个学科而言,只有在贴合具体的历史境域下讨论该学科的学术研究,讨论该学科的发展方向时才具有意义。从我国历史上看,宪法学研究从清末开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无论其几经沧海桑田,但它之所以可以沿称到现在,自有它自立的关切方法、问题和理论体系。中国宪法研究的中国性问题,不仅涉及宪法学在中国的时间性差别问题,也涉及其地域性差别问题。  相似文献   
25.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于10月19日至22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及实务界代表约30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主题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法课题".在主题的框架内,与会代表围绕宪法文本的变迁、宪法与民生、宪法与部门法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26.
<正>吴卫星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作者不满足于我国环境权研究的现状,本着学术批判和学术创新的精神,综合运用宪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国际人权法学、环境  相似文献   
27.
《法学》2009,(4)
3月下旬和4月上旬,读者陆续以信件、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本刊编辑部举报,称我刊2009年第2期发表的刘松山先生《人民法院的审判依据为什么不能是宪法》一文有大面积照抄2008年4月出版的、由他人主编、其本人参编的《宪法学》教材的情况。对这些举报,本刊编辑部十分重视,组织人手进行了仔细的核查。  相似文献   
28.
宪法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宪政意识为首要任务,这取决于宪政意识是法科学生学术思想和职业意识的核心、是沟通法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桥梁两大原因.在教学中,设计明晰的教学体系、运用妥适的教学方法、鼓励参与的教学模式,是养成学生宪政意识的重要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9.
本文拟从宪法的涵义出发,去认识宪法原则,进而追寻历史的足迹,探讨实行宪政困难的原因,提出一孔之见的对策。 一、对宪法概念的认识 首先,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植根于近代民主,且通过民主的形式去确定国家的组织形式,并在全社会配置国家权力,使民主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次,不能从法律效力和制定程序的差异去理解宪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经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特别程序,这是宪法的形式特点,不宜将其纳入宪法的概念中。柔性宪法就不具有这个特点。  相似文献   
30.
知情权制度是当代国外新出现的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情权是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的自由。这里的“消息自由”也译为“情报自由”、“信息自由”。广义的知情权的对象既包括官方消息、官方情报或官方信息,也包括非官方的消息、情报或信息。狭义的知情权主要是指获取官方的消息、情报或信息的权利。通常意义上的知情权是狭义的知情权。从各国知情权制度来看。普遍体现出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公开情报原则;获取权原则;公开举证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