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8篇
  免费   188篇
各国政治   495篇
工人农民   169篇
世界政治   29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46篇
法律   563篇
中国共产党   470篇
中国政治   808篇
政治理论   1356篇
综合类   12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958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317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媒介时代,网络空间成为政治传播线上宣传的公共领域,新媒介技术成为不断推动这个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媒介技术下的政治传播格局发生改变,政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政治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政治传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转变传统公共政治传播观念,以新媒介技术为支撑,传播优质内容,寻求与公众的政治共识,建立公共传播与公众传播的多向互动格局,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能够对新媒介技术下政治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There is a general assumption in democracy promotion that liberal democracy is the panacea that will solve al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faced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the concept of “good society” as analytical pris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while there is a rhetorical agreement as to what the “good society” entails, democracy promotion practices fail to allow for recipients’ inclusion in the negotiation and delivery of the “good society”. Contrasting US and Tunisian discourses on the “good societ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democracy promotion practices are underpinned by neoliberal parameters borne out from a reliance on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which in turn leave little room to democracy promotion recipients to formulate knowledge claims supporting the emergence of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society”. In contrast, the article opens up a reflective pathway to a negotiated democratic knowledge, which would reside in a paradigmatic change that consists in the abandonment of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in favour of a “democratic emergence” paradigm.  相似文献   
3.
夏红莉 《理论建设》2020,36(2):72-76
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第一位的能力。当前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中还存在着政治敏锐性不高、政治定力不足、政治担当不够、政治执行力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因此,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必须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出发,从党员干部个人和党组织主客观两个方面切入,既靠党员干部自身努力内外兼修提升政治能力,也要靠组织培养,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获得了研究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新视点,这就是文化的视点、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视点。要正确认识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文化继承和超越、拒绝和借鉴问题以及文化发展中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从而。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政治文化创新。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上的创新,是党能否把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创新的成果转化成制度创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各个政权更是执政党应该首先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持久性、稳固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合理性认证。针对我国政治合法性的特殊性,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这一全新执政课题,构筑起了我国政治合法性的双翼,为实现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合法性的良性互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吴琳 《行政与法》2006,(10):60-61
拥有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试图从古典的哲学思想出发寻找政治社会存在的道德基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体现了人的政治生存向度,需要人们把它作为各种规范的核心观念才能有约束力,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程序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序是法学(法律)的一个独立范畴。由于语境不同,中西方对“程序”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对法律程序进行解释时存在误读现象。完整地认识程序,需要完整的观察视角。只有从人权、法治、民主和经济等多元视角来诠释法律程序的价值和功能,才可能较完整地认识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也随之乘虚而入,致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清朝末年的同治中兴,虽在形式上保全了清政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权组织形式,但其政治体制模式却遭到结构性破坏———中央集权权力向地方督抚下移,而中兴所倚重的中兴名臣仍然抱持儒家封建政治伦理,造成清末政治体制模式与政治伦理相互悖离,双方均失去了在政治建设中的合法性和积极意义。其矛盾运动的结果,使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新陈代谢的过程曲折而漫长,甚至迂回不前,并出现晚清政局特有的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