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权》2001,(1)
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普遍的政治理论概念,“人权”最初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17世纪,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政治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确立自由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系统地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洛克断言:“人类天生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在他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早期,英国思想家为实现理想社会提出了诸多方案,乌托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17世纪中期以前,乌托邦思想家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君主与议会,试图以立法的方式革故鼎新;17世纪后期,乌托邦构想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寻求国家层面的改革,也不幻想将一国建成理想社会,转而提出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建立“小共同体”,并以其作为示范,逐步实现理想社会。这一模式以较强的实践性,成为后世乌托邦运动的主要参照。这一转变的出现,与17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更受新兴的股份制公司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经过孟华等学者的介绍,西方形象学才逐渐为中国所了解,并对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乃至整个学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探讨“形象”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比较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的异同,找出中国“形象”研究的弊端,以及西方形象学对中国学界研究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纪咏梅 《前沿》2008,3(5):29-3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世界思想大潮中一股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潮,它本身经历了缘起到繁荣再到转向的发展过程。本文从思想流变的角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简要的梳理和概述,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但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5.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政治、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新式公共管理方式的兴起对英国警务变革的影响,从警察集权化、分权化、私有化、欧洲化等方面阐释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警务新秩序”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邹广文:对于任何一位哲学家或一种哲学的理解与评价,都不能离开它赖以滋生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思想巨匠笛卡尔的评价也应该放到近代西方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中去考量。纵览西方近代思想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人类理性从幕后走向前台的过程。我们知道,西方在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人们的理性开始觉醒。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理性启蒙思想最早出现,霍布斯与洛克成为西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代表。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记者:张先生,20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风云激荡、变革频仍的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图强求变的痛苦反思中,经历了从近代向现代的嬗变与转型。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的维新运动失败后,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更寄望于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哲学,改造中国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以开启民智,启发民力。这段历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自我意识也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当多的人把“尊重自我”当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争取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口号,而把“实现自我”则看作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真谛。但是,自我意识并不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关于个体对自身意义与他人或整个社会关系的认识,我国哲学家在很早以前就有过极为精到的见解。本文就试图探讨一下孔子这位影响中国和海外数千年的思想家是如何建构其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关于人权问题的产生理论界普遍认为:人权概念最早产生于17、18世纪,以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斗争中,力图抹掉封建制度的神圣灵光,把国家和法的问题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为此,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以“自然状况”来论证自由、平等是人人享有的天赋权利.此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从“自然状况”论中引伸出“天赋人权”的口号,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从而成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主要理论依据.自此,人权概念始被明确载入西方各国宪法.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波浪式”前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江泽民牢牢把握时代特征,提出“跨越式”发展。“波浪式”前进与“跨越式”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校文化时尚的内涵,着力挖掘高校文化时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正确引导从"文化时尚"到"时尚文化"的同构与传承,趋利避害地发挥高校时尚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