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参与社会经济运行时,政府主体行为无法摆脱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其利用行政权力进行“寻租”以获取垄断租金并使之最大化,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官员的道德约束来维系政府信用,那么政府信用缺失存在着必然,这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缺失。尽管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不可能根除。但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加强制度约束来最大限度地遏制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防止政府信用失范。  相似文献   

2.
弹性政府:风险社会治理中的政府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政府模式因社会需求的变化应表现出不同的形态。风险社会所赋予政府的新型责任要求政府改变自身予以回应,这种改变除了范围上的扩张、角色调整之外,在政府模式上也应有相应的变革。弹性政府在组织设置上更具灵活性,在行动中更具自主性并更加注重效率,因此应成为风险社会治理中政府模式的当然选择。当然,弹性政府并非完美无缺,运行中依然存在某些弊病,这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激励、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制度生态视角分析发现:在我国城乡统筹问题上,市场无力而农村社会发育不足,政府治理变革成为主要动力。广东的经验揭示出:市县治理是最佳的统筹空间,政府变革可以显著推进城乡统筹,地方政府治理变革要紧抓职能重组与机构再造,正视制度创新困境,关键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分工,以组织系统学习能力的提升来激发内部动力。制度生态对制度创新具有约束与激励作用,而制度创新对制度生态具有适应与改造作用,广东虽面临一些亟需破解的问题,但良性的制度变迁路径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09,(1):92-92
李晓安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由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因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规模性、综合治理的艰巨性及其在信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政府信用治理已经成为国家信用综合治理的重心与核心。通过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构成、表现,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通过分析我国法律的约束不足,强调了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可以得出我国法律规制的定位及地方政府信用危机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5.
2009年以来,国家审计署连续两年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问题成为热点,引发了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担忧。从权力监督制约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黑洞”的形成,凸现了人大监督的缺位,显示了人大财政监督制度的不足。南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消解地方债务的风险隐忧已成为共识。鉴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属性,人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理应成为对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中最具正当性的、最基础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是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创新之所以具有可能和必要,其根据在于动因,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或潜在的阻力。宪政视域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就是要在维护宪政秩序的前提下,建立起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人本政府等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主要有:地方政府预算失控和投资过度;地方融资平台绕开监管大规模举债;地方债管理混乱无序;经济和社会风险转嫁至地方政府。针对我国地方债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应从建立地方政府硬预算约束制度、推动市政债融资模式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强化债务风险管理及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着手,有效控制债务规模。  相似文献   

8.
郭芳 《小康》2007,(3):22-25
政府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此,一个政府倘若丧失了创新的激情,那社会也就没有了活力。反之,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政府也大多充满创新激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政府创新的成效尤为明显。习惯于市场经济高效率的社会民众,越来越无法接受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低效率。政府的廉洁高效成为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的逢勃发展,推动着政府的改革创新。2006年,我们推荐了新农村建设十大典型创新案例。2007年,《小康》从全国无数的创新案例中选出了十个不同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予以推荐。他们或者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提供服务,或者引发了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创新。当然,政府行为的最终裁判权应当属于它所服务的公民。因为政府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公民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供图/CFP  相似文献   

9.
赵勇 《前沿》2008,(10):45-49
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政府效率的分类,认为对政府效率的衡量有X一效率、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等多个维度;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有政府行为的内部性、政府的天然扩张性、政府行为缺乏竞争机制、政府机构缺乏激励机制、政府行为缺乏监督和约束等;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了提高政府效率的途径主要有宪政、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化。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效率理论给分析和化解当前经济转轨时期我国政府效率不高的难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视角,对提高我国政府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人类活动的约束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强调制度的重要、研究政府的制度责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西部地方政府制度责任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指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西部地方政府制度责任建设,需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营造民主氛围和依托社会回应。  相似文献   

11.
政府购买服务自在西方国家诞生以来,已经超越意识形态,成为国际趋势。该制度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逐渐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政府改革思路之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是,正如一个硬币具有正反两面,如今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项目运作中也面临困境:监管制度不健全、评价监管体系缺失与政府工作的错位导致监管不到位都成为制约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创新社会组织监管体制与机制、评估监管体系;建立横向监管机制;改进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当下比较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进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即建设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质量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透明政府和廉洁政府。  相似文献   

13.
胡春贞 《前沿》2008,(4):121-123
腐败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顽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从政府“经济人”的角度来分析腐败产生的成因,具有创新意义。对腐败的治理要以转型期我国国情为基础,强化制度的监督与约束、引导国际力量的介入、借鉴西方反腐先进经验,积极为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姚洋在《环球时报》2010年2月23日撰文认为,中性政府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所谓中性政府,就是一个在面对不同社会与政治团体发生利益纠纷时保持中立立场的政府;换句话说,这样的政府不会总为某个社会群体或政治群体代言,当然也不会为某个群体所俘获。在多数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主要有:地方政府预算失控和投资过度;地方融资平台绕开监管大规模举债;地方债管理混乱无序;经济和社会风险转嫁至地方政府。针对我国地方债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应从建立地方政府硬预算约束制度、推动市政债融资模式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强化债务风险管理及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着手,有效控制债务规模。  相似文献   

16.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责任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责任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农民养老的历史债务偿还机制、农民参保激励机制、基础养老金调整约束机制、不同层级间政府财政责任约束机制、政府养老金最低待遇承诺机制和补偿机制度、隐形成本的化解机制缺失等方面,因此,需要构建政府责任供给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3,(10):44-44
王强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政治系统中,信任自身并不能自动成为社会善德,有时反倒可能被利用,成为一种权力控制的手段。因此,政府信任必须是理性的有限信任,是一种有节制的信任。民主行政既强调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又保留一定程度对政府的理性不信任,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为建构和谐的政府信任提供多元化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的治理改革与制度创新,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地方政府,被地方经济和政治利益刺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重组和机构改革,决策能力和管理工具的创新,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公民关系等。浙江省的治理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社会与政府管理的内在协调性和相互促动,构成了浙江政府管理改革的动力和演进机制,其成功还取决于政府的自觉意识和合理的改革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现阶段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与模式,认为地方政府具有成为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的动机和能力;并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模式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特征,认为虽然存在不规范的经济现象,但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事实上为市场取向改革提供了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使改革呈现渐进过渡特征;并且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博奕过程客观上推进了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与市场主体的培育,并必然伴随地方政府的角色蜕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迫使人们去反思这些问题,去探索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和措施。笔者认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转变和创新地方政府的职能,把地方政府打造成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