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心灵施暴”一词是近几年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所谓“心灵施暴”就是教师使教育对象受到心灵伤害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目前,学校教师违背职业道德,“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变相的体罚,一种对学生心灵的体罚,它的伤害力要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害,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据《中国青少年报》对全国22个城市的4850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有65.2%的学生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罚”(心灵施暴),有8.7%的学生受到来自父母或祖父母的严重“心罚”。  相似文献   

2.
群众呼声     
张湾区小学教师 体罚学生事件受到处理十堰市张湾区红卫街办石桥村村民来信反映: 该街办叶湾小学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轻者罚站、罚做作业,重者用棍子打、拧脸、揪耳朵、敲脑袋,中午不让学生吃饭,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家长要求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3.
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部队,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内部氛围。但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干部官兵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信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官、士官、义务兵往往各有各的圈子,同年兵、老乡、“哥们”相互打成一片。二是变相惩罚还时有发生.有的干部骨干认为打骂体罚是高压线,不能碰,但又要把兵带化管好,就采取变相体罚的办法,如战士有了过错,罚跑步、做俯卧撑、打扫厕所、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说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尤其是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一些家庭的贫困,他们的教育权就被剥夺了。连最基本的受教育权都保障不了,其他权利更无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王东霞 《前沿》2009,(12):132-135
受教育权是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权利。受教育权是一项宪法权利,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的特性。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教育平等权、受免费教育权和受教育自由权。  相似文献   

6.
所谓课堂提问的“贵族化”倾向,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局限于少数“尖子生”。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种倾向危害多多。 危害一: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原则。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给学生以普遍的人文关怀。既然受教育权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我们的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上课总是提问几个“特殊”的学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形成教育过程中的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7.
王东霞 《前沿》2009,(8):65-68
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能否为公民实际享有,通过怎样的方式保障法律上的权利得以实现,取决于权利保障体系是否健全。权利保障分为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所以受教育权的保障也分为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包括立法保障和行政保障,受教育权的事后保障,是指司法保障,二者共同构成受教育权的完整保障体系。本文主要对美国、日本受教育权保障制度从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司法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对,从而为完善我国受教育权的保障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误区一,把过分严厉的批评甚至体罚当作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调查显示,在学校中,经常有学生轻易被请家长,或当众严厉斥责。有的学生由于违反纪律或行为不良被老师罚站罚跑,放学后被罚留校,被老师讽刺、挖苦,不让进教室听课,罚抄课文作业多遍,被罚交纪律保证金等。这种把批评和体罚当作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人地位的错误做法,是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真义相违背的,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直接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身心伤害,将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恶劣的影响。误区二,忽视特殊群体。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群…  相似文献   

9.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下册教材主要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公民的诸多权利与义务中,受教育既是公民的重要的、基本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义务。本课构成教材不可或缺的一块。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增强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热爱学习的情感。知识结构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所组成。第一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主要讲述受教育权的含义,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如何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以及我…  相似文献   

10.
带兵是部队管理教育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保持部队和谐稳定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尊干爱兵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干部带兵能力得到提高。但对战士体罚、语罚、心罚的问题,在少数单位和个别干部骨干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官兵关系,削弱了部队战斗力。各级干部骨干要坚持依法管兵,文明带兵、科学育兵,严防“三罚”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银花  萨如拉 《前沿》2014,(21):82-85
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少数民族半农半牧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能否得到保护是折射民族教育与国民素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半农半牧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旨在阐述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现,揭示少数民族半农半牧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与实现对公民个人、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初,针对当前教育界反响较强烈的“差生”问题,我们分别在太原、石家庄、湖南等地采访了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所谓“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的学校似乎更细化,对学习成绩欠佳、品质出现某种偏差的学生,冠以“双差生”。一些地方学校,无视教育部三令五申的有关规定,仍然单纯地以学分为目的,以追求片面的升学率为办学宗旨,分什么“慢班”、“快班”,将“差生”安置到教室的最后,有的干脆把学生撵回家。被推向社会的“差生”,大都是中学生。他们的受教育权被剥夺了。一些被推出校门的“差生”徘徊在犯罪的边缘,往往是一念之差…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发生在西安的"绿领巾"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在老师看来是教育激励手段的事件在本质上则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平等权。通过对受教育权和受教育平等权的内涵进行阐述,以及对我国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宪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接连发生的"绿领巾"、"红校服"、"测智商"等事件,显示一些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区,在教学管理上存在越界,忽视甚至损害未成年人的权利。受教育权作为公民基本的宪法权利,其属性包括自由、平等和人权三个维度。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使人成为自由的、独立的、有个性的主体。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排除教育行政和管理上的不当指挥、命令等权力支配对受教育权的侵害。防止忽视、歧视人格尊严的错误导向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5.
常晓波 《传承》2008,(14):124-125
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实中由于地区之差异、城乡之差异,公民的受教育权出现了极大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实现公民受教育平等前,给予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有效法律救济,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使我国教育事业更公平、更有效、更快发展的必须之举。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实中由于地区之差异、城乡之差异,公民的受教育权出现了极大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实现公民受教育平等前,给予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有效法律救济,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使我国教育事业更公平、更有效、更快发展的必须之举.  相似文献   

17.
如果赵涛没有忘做那道题;如果同学们没按老师的话去做;如果老师在说每句话时,都考虑到责任和后果……所有的假设,只是人们良好的愿望。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在此案中,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都已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人在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大多在十几年,这期间,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为人处世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尊敬老师,把他们喻为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就在这烛光下,却出现了变相体罚学生、把学生打聋、让学生互打耳光、在学生脸上写字,更有甚者竟让学生吃大便……这些被媒体曝光的行为,无论怎样究…  相似文献   

18.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长期按户籍标准运行,使得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权的过程中不能被公平地对待。这不仅违背了宪法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规定,而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量不断加大,由此出现了在户籍地外受教育,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情形,这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且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异地高考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和借鉴中外经验成果,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9.
父母惩戒权的悖论——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彬 《青年探索》2004,10(4):52-55
父母惩戒权乃父母对于子女之身体上或精神上予以痛苦,使其改过迁善为目的的权利。一方面通过父母惩戒权的行使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社会学、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父母惩戒权极易异化为体罚教育权,非但无益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反而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推波助澜之势。所以基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考虑,父母惩戒权的行使必须以教育为目的;要有足够的惩戒或教育理由来发动;必须在必要的范围内来行使。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农村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着贫困家庭学生、女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他们急需政府的救助。建议政府要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健全政策法规,保障弱势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时重视弱势学生的心理救助,外部救助与自我救助相结合,帮助他们走出弱势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