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9月17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  相似文献   

2.
正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17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致辞。王沪宁表示,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本次大会的重要意义,高度评价增强公众科学素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事  相似文献   

3.
《求知》202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世界智能大会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的重要论述和致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贺信的精神,办好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本刊记者专访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同志。  相似文献   

4.
<正>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17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参加大会的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向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再立新功、作出表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王沪宁参加会见并出席表彰大会。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暖意融融,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生活,推动人类进步。人工智能学者从认知科学、心灵哲学以及控制论等不同视角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但对于人工智能哲学根源的追溯与厘清较少。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系统与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分析与语言分析方法以及简单性哲学原则为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奠定了基础,哲学核心问题决定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只有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思想源流进行追溯与探究,才能理解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以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并合理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2019年5月,有两件大事引起世人关注。一件发生在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强调"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人类逐渐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以自然人为主体构成的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行政体系而言,包括对传统政府的主体、行为模式、组织运作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政府可视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智慧集合,在人工智能不断渗入的情况下,传统政府正在从单一的自然人的政务智慧集合逐渐演化为人机高度融合的泛政务智慧体系.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最终会形成人与人工智能密切融合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而传统的行政体制也将形成新的人机高度融合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正在2018年5月28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这是"区块链"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标志着"区块链"正式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同。早在2016年工信部指导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曾这样解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是人工智能?尽管随着人机大战,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热词,但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却在行业内都难以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其实简单地说人工智能就是对人的意识、思维过程的模拟,但之所以人工智能的定义难以确认,关键在于对"智能"的定义难以确认,在人工智能领域经常有一句话说:我们连人的智能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人工智能?因此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还是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  相似文献   

10.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容易导致人工智能沉迷问题。这不仅是个体层面的问题,更涉及人的思维自由、行为自由、人的主体地位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前在防范方面还存在着对象范围过窄、监管方法不当、防沉迷领域局限以及防范义务不明确且手段单一等问题。应当从法律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沉迷问题进行规制,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的防沉迷义务,转变监管方法,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沉迷防范体系,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人类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7,(10)
<正>作为一种带领经济与社会前行的"巨擘",人工智能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集拥趸;作为一座流金淌银的"富矿",人工智能激起了商业企业的开发激情;作为一个正在敞开的"风口",人工智能引来了资本劲旅的疯狂追逐。但如同镭元素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核武器的担忧、克隆技术的问世导致公众对身份认同的焦虑那样,人工智能可能给生物人类带来的有关摧毁论、反噬论乃至末日论的观点也甚嚣尘上。第四次科技革命关于人工智能(AI)的定义,较为通俗地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各种悲观主义观点也应运而生。人工智能虽然可能给人类带来各种新问题,但悲观主义是缺乏根据的。从技术历史维度看,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有人陷入悲观主义窠臼,人工智能悲观主义只是技术悲观主义的翻版;从技术本质维度看,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只是人类解放的继续;从技术发展维度看,人工智能被许多人高估;从人机关系维度看,人工智能与人类并不存在本质冲突,而且完全可能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因此,我们应该乐观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必过分悲观失望。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2.0时代标志着人机一体化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来临,这种背景下建构人工智能伦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不确定性、隐象性和系统复杂性,其伦理建构需要遵循整体性、过程性、适应性、相容性、灵活性和鲁棒性等原则。人工智能伦理的框架建构可以通过明晰人工智能伦理的基本价值、确定人工智能伦理的基本标准,以及落实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责任这三方面得以实现,并且通过嵌入设计、合理使用、合作管理和多元参与这四条实践进路来推进。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智能生产和生活下,整个社会领域都在智能化作用下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正在不断替代人的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呈现新的特点,使人们发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的时代之问。对此,需要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本质予以揭示,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智能化生产的劳动过程表现为一种协作的生产方式,出现间接劳动对直接劳动的现实替代;智能化生产作为人类劳动技术的进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要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通过智能化重塑劳动价值观念,促成人的劳动解放;以人工智能充分展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人工智能应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繁荣与寒冬2016年恰好是人工智能发展60周年。人工智能的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在美国Dartmouth大学召开的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会议。在会议上,来自美国几个大学和企业的10位年轻人聚在一起,从不同角度讨论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一些能力。会议提出用"人工智能"来命名所讨论的内容,这成为人工智能研究公认的起始事件,而该会议也被赋予了专称——"Dartmouth会议"。后来,从参会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21,(8)
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伟大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奋斗的动员令,为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出了明确要求、注入了奋进伟力,  相似文献   

17.
涂良川 《理论探讨》2022,(2):132-13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尚无人工智能,但其《资本论》的机器观却是我们正视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预见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在逻辑上的同构性、在产生上的同源性、在功能上的相似性,从根本上必须置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逻辑中来把握。从人类实践逻辑、生产与生活需要来把握住机器的社会历史意义、批判机器异化、揭示机器文明的《资本论》机器观提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人工智能实现人类智能的可能及其意义、明晰人工智能对生产与生活的重构、把握人工智能对人工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历史效应并进行存在论追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立,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工智能观念。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种需求变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替代效应、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结果。在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和总量均将发生变化,变化的具体情况主要受人工智能技术性能、人工智能成本、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劳动力供给维持不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将进一步导致劳动力市场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双重失衡。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再平衡,关键是劳动力供给的适应性调整,重点是结构再平衡,但也不能忽视对劳动力需求的调节与总量再平衡。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下,劳动力市场依靠自身恢复再平衡面临诸多难点问题,政府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再平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中,使得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通过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建设、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权、推进高校人工智能技术安全系统建设等方式,促进青年思想引领和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人工智能的起源人工智能是一门起步晚却发展快速的科学。20世纪以来科学工作者们不断寻求着赋予机器人类智慧的方法。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出现一些电缆控制的机器人,可以行走并能说出简单的词组。与此同时,科学界已经提出描述电子信息的二进制信号,A.M.Turing证明了任何形式的计算都可以用数字方式传递,这两大突破再一次提供了创造智能机器的可行性。1955年Newell和Simon的LogicT heorist证明了《数学原理》中前52个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