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牛食道-咽部分泌物(O-P液)中的口蹄疫病毒(FMDV)。第1组6份O-P液,采自人工感染发病牛,PCR检测结果都是阳性;查毒试验结果5/6阳性。其中1份样品的10-1,10-2,10-3和10-3.7稀释液的PCR检测结果也都是阳性;同样稀释的样品接种细胞,每稀释度2瓶,10-1~10-3都是2/2出现FMDV所致的细胞病变(CPE),10-3.71/2出现CPE。第2组样品是从野外采集的水牛O-P液,共52份。PCR检测结果9份为阳性,另7份为可疑(弱阳性);取接种了这7份O-P液的细胞培养液(无CPE)再作PCR检测,结果全部是阳性。52份O-P液样品分别接种IB-RS-2细胞培养物,并盲传3代,均未观察到典型的CPE。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不仅可用于检测细胞培养物和动物组织,也适用于检测牛O-P液中的FMDV。该方法比目前常规的查毒试验显著的快速和灵敏  相似文献   

2.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型标准毒株(ATCCVR-2332)的ORF6及部分ORF7的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26374PS/26375PR,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6株PRRSV北京分离株进行了检测。结果该引物对6株病毒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RTPCR产物,并与ATCCVR2332株扩增产物的大小相当,而欧洲型标准毒株(LV株)未获扩增片段。进一步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析,发现这6株病毒及ATCCVR-2332的PCR产物皆出现相同的限制性酶切图谱,证实6株病毒均为PRRSV。  相似文献   

3.
利用反转录(RT)及套式PCR(NPCR)方法,获得了中国猪瘟兔化弱毒(HCLV)兔脾组织毒5110个碱基(2240~7350)的扩增片段,包括其结构蛋白基因gp55和非结构蛋白基因p54及p80,将其克隆于测序载体中,通过测序确定了这些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城疫病毒基因结构特点及强、弱毒株F0 裂解位点的序列差异设计2 对引物,建立了快速诊断新城疫并能鉴别诊断新城疫强、弱毒株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技术。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和操作简便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对鸡胚毒的检测,也适用于对病鸡组织匀浆液的检测,是新城疫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颇具潜力的分子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技术从北京地区3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BJ1,BJ2,BJ3)中扩增出1054bpS1基因高变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inⅠ和PstⅠ的酶切位点分析图谱进一步证实了RTnestedPCR的特异性。将3段S1基因分别克隆到pUC19质粒中,获得重组质粒pUCIBVS1BJ1,pUCIBVS1BJ2和pUCIBVS1BJ3。  相似文献   

6.
扼要介绍了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PCR连接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等和DNA序列分析在寄生虫学方面的应用及其优势和不足;叙述了检测寄生虫序列变异的几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已发表的鸡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方法从新城疫病毒感染的雏鸡脾淋巴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鸡的IL2基因cDNA,并进行序列测定,为进一步表达鸡IL2并深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依据猪瘟病毒(CSFV)5′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建立了检测CSFV的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技术。应用该技术从猪瘟兔化弱毒感染兔的脾、淋巴结、肾与肌肉等以及石门株强毒感染猪的脾与肌肉和湖北分离毒株感染猪组织匀浆液中均特异扩增出了1条预期大小为194bp的片段,从实验感染兔和猪的血液中也特异扩增出了该片段,但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健康兔脾总RNA以及健康猪的血液RNA扩增均为阴性。采用这种方法,对实验感染兔脾总R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8g,表明其灵敏度足以达到临床检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人工感染12周龄SPF鸡体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的动态分布结果,感染后第2周可从外周血液白细胞中检出CAVDNA,在第3周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6周时检出率仅为6.3%(3/48),第7周以后均未能从血液白细胞中检测到CAVDNA;人工感染后第2~12周均能从骨髓、胸腺、脾、肾、肝和腔上囊等组织检出CAVDNA,其中以骨髓和胸腺的检出率最高(85.0%),其次是脾(80.0%)、肾和肝(60.0%),腔上囊最低(25.0%),从12周以后上述几种组织中再未检测到CAVDNA。并从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组织中也分离到CAV。  相似文献   

10.
重组和构建了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将NDVFx基因片段经RTPCR扩增,插入经EcoRⅠ和(或)SalⅠ酶切克隆载体pUC18及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氏菌JM109株。用氨苄青霉素平板法初步筛选克隆,双酶切法、核酸探针、PCR及核苷酸序列分析法鉴定后,表明插入成功且阅读框架正确。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猪和牛的扁桃体、淋巴结、脊髓、肌肉和蹄冠皮肤中的口蹄疫病毒(FMDV)。与接种乳鼠测毒法比较,该方法的灵敏度达0.16LD50~0.32LD50病毒量。检测人工感染后7~35d的猪组织样品77份,25份为阳性;接种乳鼠并盲传3代,乳鼠-间接血凝试验(IHA)鉴定6份为阳性。检测人工感染后4~7d的牛组织样品52份,20份为阳性;接种乳鼠-IHA鉴定12份为阳性。检测野外鲜肉样品47份,12份为阳性;任选其中8份样品接种细胞单层,盲传至第6~7代,先后有5份样品产生CPE;其中6份样品同时接种乳鼠,盲传至第6~7代,3组乳鼠出现FMDV致病症状,IHA鉴定为阳性。检测冻猪肉样品37份,3份为阳性;冻牛肉样品9份、冻羊肉样品10份,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外报道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Gray株的纤突蛋白(S1)核苷酸序列,自行设计合成了S1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基因两侧的一对引物,其跨幅为1.0kb。用该引物对从内蒙古、天津、山东等地分离的3株IBV进行RNA提取,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3个毒株均获取了与预期一致的PCR产物。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PCR方法可检测出10pg的模板  相似文献   

13.
根据鸡毒霉形体( MG) 、滑液霉形体( MS) 的基因文库,设计并合成了分别与MG、MS 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两对引物,用这两对引物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MultiPCR) 同时检测MG 与MS。当样品中同时含有MG 和 MS 的目的模板DNA 时,均同时得到2 条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732 bp( MG) 和207 bp ( MS) 的PCR 扩增带;而对其它8 种禽病病原的扩增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 技术最低能同时检出100 fg 的MG、MS DNA 模板量  相似文献   

14.
用鸡传染性法氏党病病毒(IB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地高辛(DIG)标记的cDNA探针组织印迹杂交试验,从某鸡场爆发新城疫(ND)的病鸡脾及法氏囊组织中检测到了IBDV,证明该ND病鸡存在IBDV的亚临床鸡鸡感染。进而分析了该疫情的爆发原因,并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亚临床型感染和免疫程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者于1984年首先发现兔病毒性出血症,随后很多国家相继发现了本病。研究表明,该病毒可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因此自发现该病以来,一直采用血凝试验进行诊断,后来相继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免疫电镜及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尿嘧啶糖基化酶(UDG)能特异性地降解DNA双链中的尿嘧啶核苷的作用,在PCR体系中以dUTP代替dTTP使产物中掺入dUTP,在PCR扩增前用UDG水解,即可特异性地预防PCR产物的污染。引用该酶消化建立的防污染PCR体系,0.1U的UDG即可预防103~1010产物分子污染,并用于动物标本中土拉热弗朗西丝氏菌的检测,证明UDGPCR可以特异性地检出标本中的靶细菌  相似文献   

17.
利用鸡毒霉形体(MG)与滑液霉形体(MS)基因一定区域互补的序列,合成能分别针对MG和MS目的基因的2对引物。用这2对引物对10个国际标准的MG与MS菌株DNA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得到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约732bp(MG)和207bp(MS)的PCR产物。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这2对引物对其它9种禽病病原DNA或RNA模板扩增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MGPCR能检出100fg的MGDNA,MSPCR检出量为10fg的MSDNA。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酚提取法和裂解法制备聚合酶链反应(PCR) 模板,并制备了PCR 诊断试剂盒,用于检测动物的沙门氏菌。结果,粪便样品只能采用酚提取法制备模板,而血液样品可采用裂解法,灵敏度高达5 个沙门氏菌DNA 水平,最佳反应时间为变性、退火各40 s ,延伸50 s 。用该试剂盒检测人工发病和自然发病动物血液、粪便中的沙门氏菌,阳性率均比培养法高,且培养法阳性的样品PCR 法均为阳性,整个检测过程仅需6 ~8 h  相似文献   

19.
应用RTPCR结合激光密度扫描定量分析方法,观察了不同途径免疫小白鼠的脾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因子IL1β,IL2和IFNγ的mRNA动态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穴位免疫组细胞因子IL1β和IL2的mRNA表达峰值和持续时间均大于非穴位免疫对照组。穴位免疫组与对照组比较,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在mRNA水平上证明经后海穴途径免疫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示在穴位免疫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除了免疫系统自身调节外,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20.
将北京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分离株BJ2 和BJ4 的ORF 7 及部分3’端非编码区( UTR) 的RTPCR 扩增产物克隆连接于p GEMTeasy 质粒载体上,重组质粒经EcoR Ⅰ酶切鉴定后进行了双链测序。测定的基因序列与欧美标准毒株已知序列比较发现,BJ2 和BJ4 株与美洲VR2332 株非常接近,在其长度为555 bp 的cDNA 序列中,仅与VR2332 株分别相差1 和2 个核苷酸,其中ORF 7 的核苷酸序列与VR2332 株同源性分别高达100 % 和99 .46 %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VR2332 株同源性分别为100 % 和99 .25 % ,3’UTR 则完全相同;而与欧洲LV 株则有明显差异,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8 .00 % 和67 .00 %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有65 .00 % 和64 .00 % ,且BJ2 和BJ4 株与LV 株相比缺失了KKSTAPM 和ASQG 两段氨基酸序列,而3’UTR 则比LV 株多出38 nt 的一段特征性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J2 和BJ4 株属于同一基因型,且具有VR2332 株的基因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