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2.
赵后起 《传承》2011,(18):48-49
在道德领域,社会公正原则要求社会维护个体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它要求社会对其成员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其做出的牺牲进行相应的补偿;它要求社会认可其成员作为道德主体实施公私兼顾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它还要求在社会中,不道德的人和行为必须付出代价。维护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道德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进行的、具有道德涵义的行为活动。内容大致有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道德实践一般是以个体行为和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并形成其系统的活动方式,亦即道德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规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对抗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的对抗。直接导致了人们的行为规则及其对这些规则评价的对立,这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在阶级对抗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是它主要的和显著的特性。但是,正因为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规则,而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条件又是多层次的,所以,阶级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6.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对人的行为所进行的一种包含褒贬意义的道德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所产生的自我感受。荣辱观包括荣誉和耻辱两部分。荣誉,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之后,社会对其进行道德上的褒奖和赞扬,以及人们自身对这种褒奖和赞扬产生的一种个人道德情感上的满足与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条件及动力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文阁 《湖湘论坛》2002,15(1):32-36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是道德以“实践—精神”方式把握世界的必然环节。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从而产生、形成、发展和完善自身道德的过程。哲学、伦理学及其它实证科学早已证明,道德不是个体先天就有的,一个人生下来并不具备什么道德,那么,道德何以在个体生存活动中出现,又如何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的基本素质?推动个体道德发生的动力系统是什么?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道德的本质,更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创设激发独生子女道德发生的道德环境。一关于个体道德的发生问题,从…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任务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使人民成为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在治国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它的提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内在自律意识 ,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 ,对社会具有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真正的思想解放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及对其深入的理论探讨,推动着中国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它在激荡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观念,促进人们新的实践。  何以说这是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以什么为标准,是怎样的一种过程 ?思想解放并不是放弃一切伦理、道德、法律、纪律、思想和实践原则的约束,任由人们异想天开,思想混乱,而是指人们在思想上突破了原来的某些观念,澄清了某些混乱,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原来不适当的观念可能是由于对理论的某些教条的理解,可能是由于传统实践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的,不突破、不…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换与道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交换道德具有功利性属性,它不是商业道德的简单重复。它与社会道德在原则、价值取向和层次上有很大的不同。对市场交换主体的利已利人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既要看到人们逐利动机的合理性,也要看到人们竞争、互利互惠、服务取酬行为后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履行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法规。 道德遗产是历史的道德现象。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上的伦理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道德遗产,扬弃其历史上的伦理思想,摈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造就共产主义新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勤劳、朴质、善良的民族。侗族的道德现象,自古而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对侗族的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使广大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上文明进步,促进侗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政治规范、经济规范、法律规范、语言规范、技术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等等。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状况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某一新的物质生活条件出现后,总是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要求,以便促进它的存在和发展,道德规范正是物质生活条件在道德观念上的反映。道德规范的形成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关系,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以便有助  相似文献   

13.
道德建设与科学精神杨矗一什么是道德?我国通行的界定是: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  相似文献   

14.
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群体性社会实践机制,其根基在于伦理道德,具体表现在工具创造与使用时的价值判断,以及促成群体合作协同实现人类社会福祉最大化。在领导活动实践过程中,其伦理道德的实践逻辑表现为个体道德品质与行为的二重性、人力资本增效和中庸最优性、道德共同体建构和德法并举式治理。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权威和道德的代理人,领导者首先必须是一个道德人,进而成为好的道德代理人,以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道德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道德判断。它对形成道德舆论,调整道德行为,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道德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以道德评价的正确和准确为条件的。怎样才能使道德评价正确和准确呢?准确的道德评价不仅要有正确的道德理论,还要有科学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生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等领域多方面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道德发展及作用的发挥,进而产生道德困境,影响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从社会发展、社会制度、社会道德、社会风气角度去分析消解道德困境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道德教育的实践本质理解道德教育的实践本质应从道德的本质谈起,但道德又是同伦理相联系,所谓伦理即人与人之间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秩序、次序性社会关系,诸如:朋友有信,兄友弟恭等。这种客观的伦理关系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定要求,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这种行为准则和规范被人们自觉接纳,并见之于行就是道德。显见,伦理道德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要求,是一种实践关系,因而,道德的本质就是这种实践关系的反映,它既是一个特殊意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道德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行为在现代法学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以对行为进行评价为最终目的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中 ,危害行为起着核心作用 ,它是犯罪构成体系中联系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中介 ,是犯罪构成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9.
罗骋 《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71-17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由此可见,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肖锋 《理论月刊》2007,(1):113-115
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因是否基于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在特性、成立要件、生效要件以及法律控制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尤其是意思表示理论在民事诉讼行为上的适用,值得人们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