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日本侵华时期为了使中国警察教育彻底殖民地化,扶植伪政权在沦陷区制定了殖民警察教育方针政策,成立了伪警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伪警察学校教育体系,并以所谓的警察教育法规来统辖沦陷区的警察教育。日伪在中国沦陷区警察教育立法的实质是维护其赤裸裸的奴化警察教育,是近代中国警察教育法制建设的倒退。  相似文献   

2.
清末是中国近代警察教育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徐世昌作为清末民初重要的政治人物,非常重视警政建设及警察教育工作。他组建警察教育行政机构,开办警务学堂,兴办警察高等教育,重视警察学术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警察专门人才,而且推进了清末民初警察事业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中国警察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謇作为近代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型初期的过渡性、先驱性人物,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实践毅力,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给后人以有益的教育和启迪,特别是为当代民营企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关于张謇的爱国主义精神张謇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4.
张謇和黄炎培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两位先驱人物.张謇怀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取得了卓越成就,惠泽时人与后代.黄炎培则创始了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事业.并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两位教育家亦师亦友,曾长期在教育界共事,面临的是同样的社会状况.比较他们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发掘他们凸显各自特点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对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士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警政教育家、理论家.他从事警察教育,既继承了北洋时期的警政成果,又结合南京民国政府统治的需要,逐步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警察教育思想.他重视警察伦理道德教育,统一教育系统,规范警察教育,加强警察专业设置,完善警察教育体系.李士珍不仅培养了大量实用型警察人才,促进了民国时期整体警察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警察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对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注重是职业化的基本表现。近代中国警察自始至终都体现出这种职业化倾向。其首要内容即警察教育的兴办与发达。从事警察职业需要具备多种素质与技能。故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警察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种类非常丰富。这种以警察学作为学科体系核心的设计对今日我国警察院校之学科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在变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儒商伦理的民间企业精神,前期以张謇为代表,后期以黄炎培为代表。严格说来,黄炎培不是一位企业家,尽管他也参与了现代企业的组织活动,并有少量的投资。黄炎培主要是一位教育家,但他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同民营企业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时,张謇“言商仍向儒”的儒商精神,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黄炎培自己并没有提出什么儒商精神一类的概念和口号,但他在民营企业家中,与张謇一样,提倡的正是传统(也就是儒家)的伦理思想。黄炎培作为近代上海,其实也是近代中国民间事业的核心人物,他所提倡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铜像,于今年八月八日在江苏南通重新矗立,南通市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上午八时三十分,江苏省副省长陈焕友揭开覆盖在张謇铜像上的红绸帷幕,消失了十九年的铜像从此又矗立在绿草如茵、松柏环抱的墓地中了。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位开拓者。他四岁考中晚清状元,时值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封  相似文献   

9.
胡子昂  何建华 《群众》2023,(12):62-63
张謇,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江苏五才子”之一。张謇一生全心从事实业和教育活动,而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引进运用人才、尊重并聚留人才,是他发展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立国由于人才”“无人才不可为国”的观点,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提到了立国、治国的高度,是其强烈的爱国激情与对救国途径理性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之洞较为系统的警察教育思想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他关于警察教育方面的一些见解与实践,不仅为当时中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而且对当前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备,对公安机关的执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安教育体制却极大地制约了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警察队伍的步伐。我国目前国情决定了公安院校仍需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共存并重发展的"双轨制"模式。然而面对当前公安学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师队伍不完整、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如何加强完善公安学历教育的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客观分析各种制衡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公安院校应从领导认识、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探索改革路径,不断深化内涵,加快创新步伐,为公安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美国警察教育对我国公安教育训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建设和发展我国公安教育出发,研究美国警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中国公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即公安教育训练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化教育,在训练中必须坚持针对性和层次性;加强实战技能的培训,培养学员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优化教师结构,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3.
公安函授教育是提高我国公安民警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在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了公安函授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优化、考核测评及办学层次的调整,来改变公安函授教育现状,达到既满足在职公安民警提高学历的要求,又达到公安队伍提升整体素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公安高等教育规模如何与公安队伍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目的,文章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研究特点,结合公安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现状,从公安院校可实现办学规模、公安高等教育需求规模以及教育系统适应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公安高等教育可信规模的概念,探讨了公安高等教育规模与公安队伍建设的适应度、数量特征以及可信规模决策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公安高等教育可信规模的特点体现在办学规模的生产属性、需求规模的效用属性和矛盾转换的自适应属性,从而得出,公安高等教育规模系统是一个非平衡自组织系统,可信规模的量度是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状态的有效判据。  相似文献   

15.
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是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以公安部提出的"三个转变"为契机,推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创新符合社会快速发展和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在师资队伍转型、训练内容更新、训练模式建设、警营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只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构建符合公安队伍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公安教育训练新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等警察教育的本体诉求:培养全人警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针对警察高等教育过窄的专业设置,人文教育薄弱造成警察文化底蕴不厚、人文素质不高,缺乏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等问题,高等警察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应将通识教育置于基础地位,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实现学养与人格的兼进,培养全人警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构建公安高等教育教材一体化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的公安高等教育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春风有了很大发展,传统的公安教材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公安高等教育教材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至关重要。文章探讨公安高等教育在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中改革的原则、方向和目标,改革的办法和手段,设想构建出公安高等教育教材一体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反腐败斗争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全社会重大的政治任务。对青少年反腐意识培养和廉洁品格塑造是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举。由于人民警察职业权力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廉洁从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必须加强公安院校廉洁从警教育的系统化和常态化建设。本文重点尝试设定了公安院校廉洁从警教育系统化各种构筑要素及其职责、目标、任务,以及实现途径、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措施,阐释了如何通过各种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来保证廉洁从警教育较好的实效性。并论证了公安院校廉洁从警教育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等。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公安教育与实战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安教育与实战一体化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和运行规律。它可以通过构筑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模拟实战教学、建立实习基地以及培养“双员型”教官和推行“战训合一”的教学模式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公安民警职业教育的正规化建设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五大体系之一,关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成败。各地公安机关在职业教育正规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教育成果迅速转化为公安战斗力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进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对问题认真剖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继续推进公安民警职业教育正规化建设的几条路径,以供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