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意在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在外交中的主体角色和策略行为的分析,来揭示其在公共外交和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效应。本文认为:非政府组织作为非传统外交中的行为主体无法用"公众"一词来表达,非政府组织作为组织化的"公众"给国家政府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塑造和权威竞争上的压力;同时非政府组织还给国家政府的形象和价值追求塑造了评判标准;非政府组织的"逆外交"活动也使其在与国家政府的博弈中扮演权威和价值理念的主导者、灌输者和塑造者的角色。非政府组织在非传统外交中扮演的角色主要可分为三类:受国家政府委托或与政府有紧密联系,承担政府公共外交职能和任务;政治联盟或者伙伴,乃至是雇佣关系;跨国治理、跨国倡议或动员网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作用带来了重要的政治效应:即酝酿着新型权力政治、"逆外交"政治、社会中心政治的呈现,并推动国家政治向非国家政治演进。  相似文献   

2.
朱航 《亚非纵横》2010,(3):11-16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大众媒体、民意调查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影响国外民众,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提高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世博会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平台,也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  相似文献   

3.
唐翀 《东南亚》2011,(1):28-31
公共外交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对于传播本国外交理念,塑造国家形象,改善本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有重要的意义。但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公共外交也具有局限性,其作用不应该过度被夸大。本文以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了我国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徐进 《西亚非洲》2012,(4):43-55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色列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谷,甚至在欧、美国家亦是如此。以色列公共外交的失败是其国家形象不佳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公关外交、媒体外交和文化外交3种公共外交形式上。以色列公共外交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认识不足、体制不畅、资金缺乏和措施失当等。近两三年来,以色列政府已开始重视加强公共外交,学者们也在政府机制、媒体政策两个层面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但需特别指出的是,以色列国家形象下降的根本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公共外交的失败,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和政策错误是核心因素。事实上,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起到了加速(或减速)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改善俄罗斯在全球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国家形象,俄罗斯效仿西方国家推行多种传播渠道的公共外交,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更是加大了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并强调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传播作用。但事实上,俄罗斯改善国家形象的预设与实际传播效果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将从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等层面剖析俄罗斯公共外交遭遇的传播瓶颈,据此探讨俄罗斯公共外交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改塑了世界格局,集信仰与组织为一体的各类宗教在国际、地区和国内政治中影响不断上升。在全球公民社会深入发展与各类大众媒体争相勃兴的格局中,宗教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其跨国性、草根性、议题包容性、目的和手段超宗教性、泛阶层化、组织化与弥散化相结合而重新纳入多国对外战略考量。各国在外交实践中正逐步打破数百年来将宗教边缘化的传统,宗教成为当前非传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在归纳作为非传统外交资源、手段的宗教在当前多国非传统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机制和政策层面分析当前各国如何运用宗教话语、采纳宗教理念和借助国内外宗教组织形塑大国外交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在国际及相关国家游说乃至引导或诱发社会运动;并进而分析其地位、作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印度公共外交机构逐步建立并提出新公共外交政策,其重点之一就是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外交资源,并以多种方式运用于公共外交之中,以期改善印度的国家形象。文化元素在印度公共外交中的影响愈益凸显,在公共外交的机构设置、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运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具体呈现。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印度公共外交的文化传播策略仍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印度运用文化元素的公共外交努力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传播的实际收益,一是因为印度公共外交的文化驱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内部驱动力相对不足;二是因为印度公共外交的文化传播呈现分裂性特征,包括国家文化与地区文化的分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裂等。这些可能会成为影响印度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移民和外侨群体日益受到各国外交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各国外交所依靠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海外华人华侨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全球间流动更加方便,正成为更加庞大且重要的群体。如何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以官民合作的方式提升国家形象,正成为国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和侨务主管部门也纷纷强调加强侨务公共外交,但侨务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需要,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为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智慧。因此,中国应在加强侨务公共外交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鼓励华侨华人参与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在侨务公共外交的过程中维护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官民并举、统筹协调的侨务公共外交大格局。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形式,公共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建立国家间互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介绍公共外交理论开始,探讨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并就中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印度进行公共外交主要是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赢得"公共外交竞赛"的主动权、提升其在全球特别是南亚邻国中的形象以及获取国内民众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此,印度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效,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形象获得一定改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但一些因素制约着印度公共外交取得更大成就,如缺少综合性的公共外交战略,贫穷与腐败问题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尤其是强奸案件频发,与南亚邻国的关系仍未有实质性改善等。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的亚太外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继续实行务实、平衡的亚太政策。面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严峻挑战,俄罗斯积极开展亚太地区外交活动。俄罗斯积极发展与亚太地区邻国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与中印的战略伙伴关系,广泛参加亚太地区事务,开展多边对话与合作。俄罗斯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结构和货币体系改革,扩大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对话与合作,以及亚太地区安全体系建设。通过发展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关系,促进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俄罗斯大国外交开拓亚太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2.
非传统安全困境存在吗?这种安全困境为何产生?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区域合作能否将其化解?既往研究通常一分为二地看待国家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议题中的行为逻辑,用安全困境的理论解释前者,安全化与和合主义等概念描述后者,认为后者更易导向国际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非传统安全危机,然而世界各国却在应对过程中合作乏力、对立加深,这是一种非传统安全困境,各国政策和行为意图的不确定性是其主要原因。冷战后,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在非传统安全议题上因势利导,增强各国对安全威胁的共同认识,依托既有地区合作机制凝聚共同利益,形成了增强政策和行为意图确定性的“威胁—利益”转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种非传统安全困境。2020年4月,为应对疫情而召开的“10+3”特别峰会即为例证。东盟国家与中日韩三国对安全利益的共识虽有待增强,但对安全威胁的预估已趋于一致,是化解当下全球性非传统安全困境的一个地区性积极表征。  相似文献   

13.
After the Cold War ended,former 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withered while non-traditional ones sprouted.More recently as both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bloom,concern spreads over wheth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governance can be effective.Worse still,major Western countries' zeal for global governance has cooled,while they turn from being advocates of global governance to obstacles,making the future dimmer.  相似文献   

14.
澜湄地区的安全问题以非传统安全为主,涉及跨境犯罪、社会公共卫生、水与环境安全、信息网络犯罪等广泛议题,呈现出明显的复合性与联动性的结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自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成立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澜湄合作给予广泛关注和多视角研究,但对于该机制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研究还相对缺乏。长期以来,澜湄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治理属于“碎片化”治理模式,机制拥堵,治理政策、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分散,且缺乏持续性,导致安全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澜湄合作机制成立后,从合作治理内容、结构、参与主体等方面,推动了非传统安全治理逐步向“平台化”模式演进和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澜湄地区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已将非传统安全合作列为重点合作内容,未来澜湄合作需要在治理范式创新、多层平台搭建、早期项目设计和收获等方面完善非传统安全治理机制,持续推动澜湄合作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至国家乃至地区、世界的战略高度.中俄所面临的一些共同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双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加以解决.在这些问题中,双方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领域的合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中俄在反对恐怖势力方面的合作更多地体现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经过几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和创新实践,打击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地区恐怖主义产生了直接的震慑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地区性组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在今后的反恐合作上上海合作组织需要采取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后冷战时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边疆邻国众多、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地缘政治与周边环境复杂。在深度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相互镶嵌,安全互依互保。随着中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问题愈加复杂多元,互为关联,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涵盖地缘、认同、利益与网络等不同安全场域,并融入周边安全、国际安全与人类安全之中。在新形势下,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及其治理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与新难题,只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促进国际与国内相涉行为体之间的协同共治,加强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性治理,才能有利于推进维护总体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独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在继承了其外交传统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它们反映了世纪之交在俄罗斯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一系列根本变革。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利益的具体驱动,俄罗斯外交的行动准则几经调整。冷战后俄罗斯外交有三个突出特点,即全方位的平衡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的务实外交、确保大国地位的积极外交。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evolving more impressively than it has at any time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Globalization has been in decline.Nations are scrambling to gain greater influence.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attern is being adjusted.Many countries have problems with public management,and are faced with a new array of social trends and increasingly popular movements.The world is entering a new era full of chaos and anxiety.Mankind once again faces significant trade-offs and choices in peace and conflict,development and recession,openness and isolation,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China strives to advocate win-win cooperation and lead the trend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maintain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despite world chaos,and enhance status and institutional righ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China's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was successful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China is a participant as well as a buil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rather than a challenger or a subversive.In the future,with a constructive attitude,China will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a more reasonable direction together with international partners,in order to better safeguard world peace and security,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world.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