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西游记》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小说中既有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思考,又表现了感性的世俗生活。这种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是时代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胡遂  尹文芳 《求索》2013,(12):132-134
晏殊是北宋的第一代词人。富贵通达的人生让他拥有富贵闲人的雍容心态;词人身份让他于物有情,用心体察事象,因而其词写富贵生活能以闲雅之笔出之,绘繁华景象注入深情思致,常有富贵气象且华贵高雅,色彩多变又与词境词心相统一.其复杂的词作及反映的思想面貌在北宋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词体诗化的风气并不始自东坡,在他之前,词体就有着诗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一直少人关注。祝颂词作为宋词中一大题材类型,问津者不多,经过仔细考察,发现祝颂词对苏轼之前词体的诗化,有着推动作用。晚唐五代时期的祝颂词,具有言志特点,是词早期的诗化;北宋政权初建之时,在祭祀活动中将宗庙观念纳入词中,是词在内容方面的诗化;宋初唱酬风气盛行,诗风与词风互相渗透,祝颂词中体现出西昆诗风,是词在风格方面的诗化;柳永的谀圣词中表现了仕进的理性追求,晏殊的寿词中蕴含着节制而理性的人生情致,是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诗化。  相似文献   

4.
理性与迷信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理性"一词是非常随意的。它的本意是指人类认识能力的三个环节之一,即感性、知性到理性。而我们广泛应用"理性"一词似乎是指那些遇事冷静,不作过激反应,所谓能做到唾面自干的人的表现;我们还习惯将理性同科学精神等同,那些臆想、狂妄的言行,我们叫它非理性;  相似文献   

5.
感性和理性一直是学界对视觉修辞和文字修辞的定位,而政治视觉修辞也因此一直被冠以感性的特征。通过对备受境外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一带一路视频群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西方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报道与反馈中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层面,从而投射出政治视觉修辞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因此,学界或应破除感性与理性二分对立的研究视角,尝试以综合修辞的融合视域来审视不断涌现的政治视觉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6.
关于爱尔维修的学说,马克思说:“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类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的一致,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的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参照马克思的观点,本文主要考察爱尔维修人学思想在在的三大内在矛盾。一、理性的淡化与淡化的理性爱尔维修的人学体系是在感觉主义精神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把感觉的作用绝对化,把理性能力归结为感性能力,致使本来与感性地位相当的、甚至在唯理论看来远远高于感性的那种理性能力不复存在。即使它可以存在…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论及人的感性直观的特征时,往往要例举镜面反映说明之,似乎镜面反映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其实镜面反映是虚假的东西。根据有关科学对人的感性直观的考察表明:人的感性直观具备远离镜面反映式的非机械性。因此那种用虚假的镜面反映去推想与说明人的感性直观的特征的传统说法,严格说来,是错误的。 人们之所以认定镜面反映存在,是因为基于这样一个最常见的“事实”,即:当一个镜面对着某物体时,人们马上就能够看到该物体的形象。既然在镜内看到了物体的形象,这形象也就是镜面对物体的反映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关于美学的活动领域。政治美学作为一门艺术将外在自然的对于政治规律的认知理性与内在自然的关于政治理想的政治感性相互协调,这也就极力缓和了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张力。通过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的"积淀论"学说,我们发现在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理性是"积淀"于政治感性的,通过这种"积淀"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相互融合,从而产生出和谐的美感。因而政治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政治理性引入到政治感性的自由意识之境,从而帮助公民完成"情感本体"的构建,公民以此作为政治人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辛稼轩三类民俗词的分析,探讨生活民俗摄入到词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稼轩词作的影响。稼轩之祝寿、送别、宴饮词显示了词人反映的社会交往民俗事象的广泛性与传习性,稼轩之节序词体现了他对节序民俗题材的撷取与升华,稼轩之农村民俗词表现乡风民俗对词人个人习俗的传递与共振。  相似文献   

10.
建立“方便千万家”的社会机制上海师大教授桑玉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修理工,以其“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的人生座右铭,实现了他的全部生活意义。人们之所以对徐虎现象产生如此之高度的认同,正是因为徐虎给千千万万家带来了方便,这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寻求方...  相似文献   

11.
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并不是因为他职位有多高、本领有多大,而是因为他在执行总统命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惊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视域,结合当前风头正盛的物质主义潮流,试图阐明人生之所以有意义,不仅是韦伯意义上的社会“合理化”的工具,每一人生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心灵空间,宗教仍然是和谐人生构建的一个维度、一个趋向。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社会”里,信仰已悄然成为挣脱“人被物役”状态的一个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政经状况、不同的民俗风情,造就出中国和西方不同的艺术性格特征。中国艺术强调感性,西方艺术强调理性,中国艺术强调表现,西方艺术强调再现。这种艺术性格的博弈成为中西艺术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学科领域的积淀,是王明昌在科学探索中能够“迈出去”、“出得来”的筹码。 王明昌是台湾人,今年73岁。许多人了解王明昌乃至成为他的朋友或弟子,多是因为他的“生活机制医学”、“基因应用复健科学”。  相似文献   

15.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理性和人的神性。他既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又揭示出宗教的属人本质,不仅对于反封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和价值内核。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从直观性方面去理解自然,把自然当作感性或感性对象,没有把自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以致不能区分自然和社会,只是把人看成是抽象的自然存在的类存在物,没有揭示人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17.
美、法同是西方国家,高考作文题无一例外都对"理性思考"有着重点考查和引导。我国的作文题对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等考查较多,抒情性较强,体现出感性表达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一、婚姻是什么 理性是人类的特点。但同时人类又是感性的动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时候,他一定有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人类和大多数动物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最主要的一种是异性相吸,为了实现幸福的生活目的,基于理性的思考,要组建婚姻家庭,而婚姻也是多数人选择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式之一。因此,可以得出,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以实现幸福的生活为目的而结成的合伙组织。  相似文献   

19.
陈睿 《前沿》2005,57(4):173-175
林语堂晚年所作的《苏东坡传》主要描写了苏轼一生崇尚性灵的经历和故事,倍受人们喜爱。堪称二十一世纪“活着的苏东坡”的林语堂之所以能将该传记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在品行、才华和人生遭遇等方面与苏东坡大体相仿。因此在读此书的时候,我们总能从苏轼的身上找到林语堂的影子。正所谓:他传即自传也。  相似文献   

20.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