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南 《亚非纵横》2012,(4):35-41,60,62
中东地区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居民的繁衍生息之地。中东地区既是一个内部各种势力角逐的地方,也是一个外部势力、外部强权争夺的重要场所。中东秩序曾在二战之后几经变迁,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局面。中东变局冲击着现有中东秩序,井使各种地区势力的影响上升。今后中东地区各类纷争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牛新春  李绍先 《国际问题研究》2023,(3):38-54+139-140
中东权力格局进入多极化时代,地区国家争相改善外部环境,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主要大国间关系有所改善,中东进入以政治缓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以2022年12月中阿峰会为标志,中国中东政策从以经济为中心向融合经济、政治、安全等维度的综合性政策转变。中国适时抓住中东变化机遇,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建交,既为中东和平作出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的新中东外交开了好头。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总统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提出了“新中东政策”。同其前任相比,其中有变也有不变。归纳起来主要有六变,有六不变。一年来,奥巴马的中东“新政”虽有一定成效,但与预期仍相距甚远。今后中东地区谋霸与反霸,控制与反控制,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依然会继续。中东地区局势难以平静,仍将是多事之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9·11"后,布什政府曾一度摆出与美旧中东政策"决裂"的姿态,以反恐为名,推出了以民主改造中东为核心的"新中东政策",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布什的新政不仅使中东进一步陷入动荡的深渊,传统地区政治格局被颠覆,而且使美在中东的利益和地位严重受损,陷入战略困境.在此背景下,布什被迫大幅修正其中东政策,回归美"旧中东政策".一年多来,布什政府在伊拉克、伊朗、中东和平进程、推进民主、修复盟友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过,布什想要重建已被打破的地区平衡并非易事,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亚太和中东是美国两个战略重点关注地区。奥巴马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坚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对中东政策进行了调整,旨在统筹美国亚太战略和中东战略间关系,改变在中东的被动局面,实现其"稳定中东,着力亚太"的战略目标。基于中东长期动荡、地区格局孕育深刻变化的现实,奥巴马强化对中东地区各派势力的影响,力图在中东政治新格局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巴以争端、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为防止形势失控,加大外交投入,争取有所建树为自身留下历史遗产。然而,由于美国实力衰落和影响力下降,其难改霸权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中东政策面临一系列严重困境。  相似文献   

6.
布什政府执政8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的中东战略,推行先发制人的主动进攻战略,导致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难以自拔,还使整个中东及阿富汗局势动荡,伊朗核问题更将成为美国下届政府的负面遗产。然而,美国内的石油及军工利益集团却从布什政府中东战略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布什政府对其中东战略始终不作调整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东变局持续一年多来,地区局势依旧存在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剧烈的群体性动荡局面有所缓和,地区国家将渐次进入深化变革和转型的长期过程。当前的转型主要反映在国内政治方面,但中东转型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文化的转型更具深意,很大程度上决定转型的整体方向和最终成败。地区内部各种力量的博弈、传统文化、宗教及社会思潮都试图在中东转型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和影响力,而全球政治的变化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将对中东转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新形势,中国中东外交要拓展思路,着眼未来,主动谋局,塑造有利环境,提升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韩旭东 《亚非纵横》2010,(5):27-31,43
今年8月底,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部队完全撤离,美军在伊拉克近20年的作战行动终于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结束”的句号。但中东安全形势的发展仍充满变数:多种因素影响中东安全;美军随时会重返伊拉克;以色列与伊朗可能“搅局”;俄罗斯重返中东的欲望日浓;恐怖暴力将成为影响中东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石油安全与中东五大产油国的石油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磊 《西亚非洲》2002,41(2):58-63
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中东石油问题,于我国也是如此。随着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的逐年加深,我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将面临多重挑战。中东主要产油国的石油政策各不相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实行较温和的石油政策,而伊朗、伊拉克的石油政策则较激进。对我国而言;中东石油战略的关键是要把握中东主要产油国的石油政策趋向,突出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东民主变革与美国的大中东倡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化一度成为美国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 ,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伊斯兰化这样一种可怕前景有效地吓阻了美国在中东推进政治变革的热情。九一一事件之后 ,中东的民主化重回美国对中东外交的议事日程 ,不仅如此 ,美国似乎把改变政府、民主变革、国家安全这样一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试图通过一项被称为大中东倡议的综合行动计划 ,实现对中东、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化改造。美国的大中东倡议有可能使中东地区陷入另一场动乱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中东政治发展始终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嬗变。在中东早期宪政改革与民族国家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民族主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主义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角度看,当代中东民族主义并没有衰落,而只是处于转型阶段。当代中东政治发展只能超越历史上的民族主义,而不能超越民族主义的历史。其面临的困境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中东民族主义的制约,更不能以超越民族主义作为解决的途径。民族主义与中东政治发展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相互扬弃,两者统一于中东国家自身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王郦久 《亚非纵横》2012,(3):35-37,60,62
2010年底以来,中东地区多数国家进入政治动荡,一些国家由于内生性矛盾和冲突导致政权更迭,利比亚卡扎菲在两方武力干涉下丧命,叙利亚政治危机跌宕起伏,伊朗核问题被推到“战与和”的风口浪尖上。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和中东地区邻国,非常关切地区局势变化,并按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判断,采取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地区局势发展施加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visit of James Richards, President Eisenhower's special emissary to the Middle East, to Iraq in April 1957 following the pronouncement of the Eisenhower Doctrine. An analysis of the Richards Mission encompasses a range of specific issues,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in Iraq between the US and UK and American assessments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Iraqi government. Moreov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merican strategy for navigating the rising tide of Arab nationalist sentiment in Iraq after the Suez War.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US policy-makers privileged the notions of ‘stability’ and ‘order’ in Iraqi political affairs and reflects on the critical dilemmas and contradictions underlying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Iraq and the Middle East after the 1956 Suez War.  相似文献   

14.
杨勉  翟亚菲 《亚非纵横》2011,(4):14-20,59,61
苏丹问题在非洲具有典型性:种族与民族矛盾交织;宗教与文化冲突汇合;资源争夺与地缘冲突并存。半个多世纪的独立未能解决苏丹的国家认同问题。苏丹分裂打破了非洲统一组织关于殖民遗留边界不可改变的原则,为打开中东与非洲民族和地区分离大门提供了范例。南北分治规定时间已到,双方分家争议问题仍未解决,阿卜耶伊归属问题前途未卜,留下定时炸弹。南苏丹自身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建设新国家的道路还有许多变数。  相似文献   

15.
失去的十年:美国中东战略失败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的“9·11”事件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走向,以“文明冲突论”为外交政策的理论指导,推行“武力反恐”和“民主改造”政策,引发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高涨。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原本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造成南北贫富悬殊的政治经济矛盾,而美国新保守主义却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出发,过高估计自身力量推行“大中东民主”,使得美在冷战后本有可能进一步巩固中东地位变得影响力大不如前。奥巴马上台后,虽然明确放弃布什时期“文明冲突”理念,努力缓解伊斯兰的反美情绪,但已很难超越中东已有的现实,十年错误路线导致的“外交后遗症”不是“灵巧外交”短期内所能挽救的。  相似文献   

16.
自2018年5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美伊关系持续紧张,导致中东局势动荡不定。对此,日本安倍政府基于保障日本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提高日本国际声誉与推动国内修宪进程等多重战略考量,决定在美伊间开展调停外交。美伊两国对调停者的需求、伊朗对日本的信任以及欧洲国家调停者身份的削弱,也为安倍政府实施调停外交提供了可行条件。安倍政府调停外交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日伊首脑互访、日伊高层会谈、日美密切沟通以及游说中东国家等,但其成效受到日本自身局限性、美伊矛盾复杂性、调停策略表面性、调停进程不确定性等因素制约,难以促使美伊关系得到实质性缓和。  相似文献   

17.
巴基斯坦恐怖组织中的中东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与中东伊斯兰恐怖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渠道,亦即反苏伊斯兰圣战组织渠道、沙特和伊朗渠道、中亚渠道以及克什米尔渠道,双方还保持着密切的人员、资金和军火交流途径。巴基斯坦同中东恐怖组织的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近年来,巴基斯坦开始向中东地区“输出”恐怖主义,并对中国的边疆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陶文钊 《和平与发展》2012,(1):32-36,68,69
2011年国际局势中的许多事态对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形成新的挑战。西亚北非的动荡和变局可能导致中东地缘政治版图重新绘制,对美国未来的中东外交必将带来许多变数;美国一巴基斯坦之间发生的事态可能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及南亚战略提出新的挑战;巴勒斯坦不顾美国阻挠申请加入联合国,使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面临新的考验。这些挑战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发酵,对美国全球战略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对奥巴马政府"-3前高调进行的“重返亚洲”形成牵制。  相似文献   

19.
内容提要中国和中东的传统文化中都含有重文化而轻种族的民族平等思想,在历史上都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民族或文化共同体,以及民族自治制度,双方在民族国家建构方面也有着类似的紧迫性和挑战性。但是,当代中国和中东在少数民族立法、民族制度,以及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等民族政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双方在民族问题上的不同特点。当代中东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东国家对传统伊斯兰文化中民族思想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更离不开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中东国家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20.
冯基华 《亚非纵横》2012,(4):42-49,60,62
土耳其是中东地区大国,地跨欧、亚两大洲,连接黑海和地申海,也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地,无论在冷战还是后冷战时期都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二战后美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很快,土耳其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扩张势力范围和遏制苏联政策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美国中东战略中许多重要举措都是通过土耳其这个“支点”展开的。土耳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非只有融合、亲密的一面,还有不断产生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的另一面。新世纪土耳其调整外交战略“向东看”,但依然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战略支点之一,并能“东西逢源”,无疑将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