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交通事故认定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重要环节。然而,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却一直为理论界所质疑,司法实践对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及其是否具有可诉性也没有形成共识。《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安全法》回避了原《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对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的提法,强调“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并将过去一直沿用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交通事故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构成、性质和作用,以及交通事故责任与法律 责任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认定的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 任不是法律责任,不应纳入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  相似文献   

3.
司法人员每案必作关键证据使用的材料一交通事故认定书,在刑事诉讼法七类法定证据中无法找到合法归属,有理解为鉴定结论,有理解为书证,有理解为勘验、检查笔录等.交通事故认定书是特定国家机关制作的证明文书,在证据种类中不应归类于书证、鉴定结论、证人证言和勘验、检查笔录等证据中的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4.
现行法律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对交通事故认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属性问题饱受争议,从法理上来讲,交通事故认定应当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重构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认定程序及救济程序,使之公正、合理,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法博士信箱     
如何送达《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法博士:《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自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按事故等级类别在规定时间内作出,但具体如何将责任认定书送达,却无明确的时限。请予解答。山东王强王强同志:《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二条中规定的时限是指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时限,不包括送交《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时限。根据上述《规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后,应当召集各方当事人,当面公布交通事故责任,出具有…  相似文献   

6.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证据法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认定不仅关系到民事赔偿份额,更关系到刑法上罪与非罪的认定,因此具有重要意义。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准鉴定结论类证据,鉴定人员应具备专业素质,享有准入资质;鉴定机构应具有专门独立的性质,以实现鉴定结论的中立性、客观性,为交通事故处理提供高效、权威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7.
库尔勒市的林胥咨询:最近我驾车前往乌鲁木齐办事,在返回时,突遇丁某横穿马路跑入机动车道。由于事出突然,虽然我立即紧急刹车,但对方仍被撞到,在医院治疗共花去3万多元。公安交警也查明丁某违规,但做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却要我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我觉得很冤,这已成为对方起诉我的证据。我能不能起诉,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该交通事故认定书?  相似文献   

8.
《警察技术》2011,(6):75-76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对当事人、目击证人的取证方式是在勘察完现场后带回办公场所进行询问笔录,被讯问人经过事故发生后的冷静与思考,提供证据的可信度降低,取证最佳时机已经错过,给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定性和责任认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演示取证模具装配在现场道路勘查车上,立体直观再现事故现场,方便当事人、目...  相似文献   

9.
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的司法解释中,认定交通肇事罪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前置性条件。此做法未必妥当。认定交通肇事罪除了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外,还应当进行严格的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评价,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证据材料归入评价体系,并允许专家证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进行质证。被告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责任划分提出异议的,应当综合全案情况判断是否影响成立自首。  相似文献   

10.
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争议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上,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事故法律责任是不同的,交通事故责任的提法不够科学.应从交通事故责任及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基本含义入手,分析了目前关于交通事故责任和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争议及产生争议的原因,明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交通事故原因鉴定结论或者原因分析报告的方式,改革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法定职责,以解决各种争议.  相似文献   

11.
正确分析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张雅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7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这一规定是我们在处理道路交...  相似文献   

12.
车体痕迹是车辆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与其他车辆、人体、物体碰撞接触而形成的并留在车辆上的印痕。对车体痕迹进行检验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取证工作。再现事故车辆的行驶状态 ,则是利用有关证据材料 ,再现事故车辆在事故发生前的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及相对行驶速度等状态。再现事故车辆行驶状态是研究、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和过程 ,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勘查车体痕迹 ,分析车体痕迹的形成 ,不仅是再现事故车辆的行驶状态的重要依据 ,而且在认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方面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事故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公安部的部门规章随即取消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新认定程序,人民法院也不再受理对交通事故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使得关系当事人重大权利义务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丧失了有效的救济途径。交通事故认定一旦错误。便将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正确把握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律属性,将交通事故认定纳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为其引入制约与监督机制,以切实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当建立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正、高效地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提供一条便捷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交通事故处理不应适用调解□张盛国现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公安机关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确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后,召集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5.
有关学者及司法实践均将交通事故认定或定位于具体行政行为或认定为证据,而将该两种属性置于相互对立的地位。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当事人申请重新认定、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随之丧失,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救济。事实上,交通事故认定属于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其书面结论的证据能力并不影响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本质属性,两者完全可以协调统一于交通事故认定一身。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认定肇事车辆,除了侦查访问和路面监控的证据之外,最直接有力的就是刑事技术的检验、鉴定结论。文章结合实例,通过对"整体分离"、"物质转移"和"软性接触"痕迹物证的分析,从而准确认定肇事车辆。特别是"软性接触"痕迹物证方法的应用,拓宽了物证检验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检验范围,为公平公正地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当前,我国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的确定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从构建确定当事人责任规则的角度,应加强对行为与交通事故因果关系的研究,明确当事人行为对交通事故原因力大小的评价标准,为确定当事人责任提供直观、可操作性的依据,而过错的严重程度只作为交通事故处理的辅助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18.
赵骏 《公安学刊》2003,(6):58-61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是社会关心、当事人关切、各级执法监督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交警部门却面临交通事故处理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责任认定难,现场处置难,医疗费用落实难和调解难。形成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难的原因涉及社会、法制、体制以及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分层次、分步骤加以解决,其中重点应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法制、改进执法工作;积极推进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体制改革;加强事故处理专业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政策瞭望》2003,(7):40-41
机动车辆保险理陪是指保险车辆发生事故后,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及交通事故处理等有关规定,确定保险责任、核定损失、履行赔付义务的工作过程。中国人保在处理车险案件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接受报案、指导客户填写《出险通知书》、查抄保险单、立案、现场查勘与调查、审核责  相似文献   

20.
语音鉴定结论的生成涉及收集语音资料(包括检材和样本)、鉴定人对资料分析研究、对证据的证明强度进行评估和鉴定结论的表述。鉴定结论适用是指当事人和法官运用鉴定结论来认定事实完成证明任务的过程,结论的正确应用离不开生成过程。语音鉴定结论的法庭运用,简要的分析了影响鉴定结论形成的四个因素,对规范语音检验、正确运用结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