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治安管理职能是警察的重要职能,在我国,由于过去诸多方面的原因,警察的治安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一方面扩大了行政处罚的范围,强化了警察的治安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规范了警察的治安管理行为,力求建立程序上的保证。二者的结合是对警察治安管理职能的有效整合,使警察的治安管理活动更能实现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治安管理科学化应是治安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假设、原则、原理、方法的科学化,治安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治安管理行为的科学化和治安管理"理论——实践"同构体系的科学化。治安管理主体结构科学架构的基本标志是建立由多元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属地警察和社区公众等参与的社区治安群,其核心问题是警察职能设置的科学化。构建和谐的治安管理制度,必须实现社区治安管理制度供求平衡与整合,形成"权利——义务"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治安管理处罚是公安机关有效行使职权,完成治安管理任务的最后一项手段,也是可以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权、财产权最重要、最普通的手段。鉴于治安管理处罚的严厉性,其执法程序的正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治安管理处罚程序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如告知义务与申辩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听证程序存在不足,未规定警察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准司法化程序不高,申请暂缓拘留程序操作不强等。解决这些问题亟待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4.
解决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界域问题,应从“治安”概念着手研究;“治安”的内涵虽然可以确定,但“治安”的外延却是无法穷尽的。依据治安内涵来审视现有警察行政管理任务,它们都是为达到维护治安秩序的目的而服务的。换言之,现有违反警察行政管理的行为均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界域。因此,应将“治安管理处罚法”命名为“警察行政处罚法”。  相似文献   

5.
治安管理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是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使用自由裁量权有利于提高办案的效率。但是在治安管理处罚中,还存在着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公安机关工作重心的偏离,执法目的的不适当和部分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下。可以从建立科学合理的治安管理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警察使用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督,提高警察的法律素质等方面加强对治安管理处罚中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对治安管理职能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安管理职能是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机关、依法在管理社会治安秩序的范围内活动的基本职责方向和功能作用。治安管理职能主要包括 :一组织管理社会治安秩序职能 ;二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职能 ;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职能 ;四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职能。  相似文献   

7.
基层治安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维护稳定、防范控制、管理服务、打击查禁。今后应实现治安队伍由专业型向复合型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夏商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国家初步建立的时期。统治者设置了一定的治安管理机构,并且在户口、道路交通、消防以及宫廷警卫与边疆治安等方面施行了一定的管理,开创了我国治安管理的先河。夏商时期的治安管理机构: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社会组织非常简单,因此在夏商以前的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治安管理机构。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夏王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定的国家管理机构,实际上也履行着社会治安管理的职能。商王朝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夏王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大致可分为政务性管理机构、事务性管理机构以及军事性管理机构。其中政务性管理机构统管社会各项政务,也含有一定的治安管理职能;军事性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征战事宜以及负有保卫王朝的使命,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夏商时期的户口管理: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商王朝可能具备一定的户口统计典册和建立有关的户口管理机构;从甲骨文的内容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对一定人口的统计管理,可视为我国户口管理的前奏。  相似文献   

9.
《治安管理处罚法》一方面赋予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更大的行政执法权力,另一方面通过减小处罚幅度、完善处罚程序和加强法律救济对警察权力进行必要的规制,使得警察权力与公民、社会组织的权利达到平衡与和谐。《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和谐理念为主导,创立了一种新的法律对国家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调整机制———平衡,为中国建立理性的行政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治安管理处罚法》所体现的立法原则和精神,既突出强调了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又注重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与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相平衡的原则;它既扩张了警察权力,又对警察权的运行作了严格规范,控制了警察权,体现了保障警察有效履行职责与规范警察权力行使相统一的原则;它还体现了实体和程序并重,针对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宽严相济,刚柔并举,归根到底要求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要“执法为民”。  相似文献   

11.
公安姓"公",反映其公共性、公共部门、公权力、公共政策、公益性、公正性、公众性,必须立警为公.公安主"安",体现在安全、安定、安宁、治安、平安."平安"是对"安"义项的最佳概括."公安"与"公共安全"不完全同义,"公共安全"广于"公安","公安"的"安"又广于"公共安全"的"安全"."公安"法定,无需"公共安全"诠释;"公安行政"不能称为"公共安全行政";"安全第一"加深了对"公安系于一半"的理解;选称"公安"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公共场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公共场所安全检查工作对“效率”与“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要兼顾公共场所安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须处理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管理和用心服务的关系、公共安全和生活便捷的关系。为了解决公共场所安检工作现存在的工作处理不够协调、检查标准设定不够明确、安检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与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在“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标准都不降低的前提下,权衡兼顾两者。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九五”期间,国家科委第一次将“3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这一重大举措为我国“3S”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3S”技术对各级公安机关建立集中、高效、快捷的应急指挥机制、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打击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恐怖暴力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动治安"理念是公安机关面对新常态、新形势的积极回应,是公安工作发展的重要引领之一,其体现的是态度和作风,就是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升公安机关"主动治安"能力是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治安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主动履职、主动打击、主动管控、主动服务"的能力水平,有效驾驭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更好地服务民生和保障发展。  相似文献   

15.
翁里 《公安学刊》2009,(5):35-38,66
“警情常量”是包含110、治安、刑侦、户籍(含流动人口信息)、出入境、派出所及公安队伍建设等警情在内的一系列常态化数据体系。基于全国警情联动机制的构建。北京市、杭州市、郑州市等地公安机关近几年先后开展了“警情常量指导警务工作”的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分析运用“警情常量”对提高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精确度,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十分奏效。比较“警情常量”与“破窗理论”。“警情常量”实际上可以说是发展了的“破窗理论”,加之构建“警情监测预警平台”实乃警务创新之举。以及“警情常量”在防控违法犯罪中的深度运用前景广阔,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3年来运用“警情常量”的警务创新工作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机关“执法损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背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和公安机关职责的"执法损害"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就其表现形式看,主要有以权乱法、随意执法、袒护违法、"无法可依"、难以严格执法等."执法损害"违背党的宗旨、人民意愿,是腐蚀公安队伍、产生司法腐败的温床,是产生不稳定因素的土壤,因此,必须与之进行坚决斗争,采取多种手段,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安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认识和处理 好公安教育与公安工作的关系,公安高等学历教育与在职干警培训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基 础理论与公安实践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强化特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说理执法是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与行为相对人真诚交流与沟通,讲明事理,讲透法理,以保证执法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工作方式。说理执法对公安机关推行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开展说理执法,要坚持以理服人,注重说理效果,通过平等交流、坦诚沟通,清除隔阂,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9.
"四个能力"是公安机关通过行使国家权力,综合运用法律、管理、指导、服务等手段,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和水平."四个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公安领域的具体化.提高"四个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四个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推进"四个能力" 建设.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并遵循正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公安领导进行的"述职报告"、民主评议活动,是公安领导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对于公安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避免把述职报告作成报告工作的"流水账"的现象,更好地掌握述职报告的技巧,就要做到树立公安领导效益观念;明确评价标准;胜任公安领导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