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校德育目标是一个体系 ,是一个包括总目标、具体目标、普遍目标、特殊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的多层次体系。在实施德育目标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把握目标的层次性。既要照顾多数 ,又要注意引导先进部分 ;既要突出思想性、原则性 ,又要紧紧与专业结合 ,与具体的经济利益结合。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是在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发生的竞争现象。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是竞争的参与者,具体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客体是参与竞争的各方所共同争夺的对象以及要获取的共同的目标物,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声誉资源等。其中,高等学校的师生既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又是其客体。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各不同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各不同客体之间是协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终极目标。在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资本与理性合力揭开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序幕,使人类步入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但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愈发囿于资本逻辑的内生性矛盾,并已达到其世界历史效能的极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最新成果,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全新模式,在主体、动力、价值和目标方面为全球现代化实践作出了新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使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现代化属性不断向纵深延展,为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哲学把握的逻辑发展人对世界的哲学把握不是静止的,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必须放在历史发展中加以考察。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其一是可知论观点,即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哲学把握基本上能认知、能反映对象世界的本质规定性;其二是决定论观点,即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哲学把握并非完全是随心所欲、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主体是人,德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冯友兰)。即在于促进个体“成人”。德育与学生生命成长相伴相生。故德育必须体现生命的特征.反映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本来意义。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发展生命,只有“激发生命,充实生命”(蒙台梭利).德育才能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6.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功能上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统一。享受世界和以人为本在主体、内涵、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人类在享受世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享受观,包括不仅要注重物质享受,而且要注重精神享受;享受世界需要塑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享受世界需要塑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世界的享受需要有一个度。  相似文献   

8.
朱怡 《前沿》2004,(8):142-145
德育是一种人之为人的人类劳动 ,是使人的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得以实现的创价活动。德育价值的内涵是德育价值客体能满足德育价值主体特定需要的关系 ,这种特定关系是在德育活动中形成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德育价值具有效用性、过程性、实践性、有限性、层次性等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活动德育模式是在反思传统德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特点在于突出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的主体,更要将其培养成为实践的主体。这既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自身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张岩  刘越 《前沿》2012,(20):177-17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培养现代化人”这一新型教育目标的提出,原来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惫与缺陷,德育的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无法进一步提高,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性化教育,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发展的趋势与发展需要,是现代德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念引入哲学,使得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建立起来了,于是便出现了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自我世界的二重化——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社会历史的二重化——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实践正是在这种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刘冬雪 《人民论坛》2011,(9):204-205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念引入哲学,使得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建立起来了,于是便出现了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自我世界的二重化——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社会历史的二重化——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实践正是在这种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人学空场”问题及其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德育"人学空场"是指在传统德育实践中,不是以人,特别不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它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人学空场"的背后,实际上包含着人与社会关系的错误理解;人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倒置;把握人与把握物方式同一化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是解决传统德育"人学空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和历史阶级性。古往今来,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使得人们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继承和借鉴包括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人类文化的研究成果,既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呼唤人类信仰的崇高精神特质。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对德育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德育场域空间、象征意义、微观赋权三要素的维度,重新审视德育的现代性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诗意思维和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的关系理性为创新视角,德育本质得以澄明,德育必将承担起培养以求同化异、信仰共建、价值共识为理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张武华 《人民论坛》2010,(6):235-237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吴鹏 《长白学刊》2007,(3):35-38
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同时关注理论、实践和政策三个维度;中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平衡。推动中国政治平衡发展既要弘扬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培育国民的政治自觉,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时空交点上去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在现代政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之间去寻求一种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陈庆  肖玉元 《传承》2009,(24):34-35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德育目标引领德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寻求构建五年制高职德育目标体系的契合点,通过树立德育目标体系建构的积极方向——"扬善"、注意德育目标体系纵向构建的层次性以及把握德育目标体系横向构建的全面性,可以指导五年制高职校的德育目标体系向更人性、合理的方向变革,进而为培养优秀的社会所需的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