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偏离党性与角色形象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不仅事关党的兴亡、人民的寄托,也事关其自身的健康与成长。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除了着眼于政治觉悟、宗旨意识的提高外,还应从自身所"扮演"的各种生活角色入手,在完善其社会角色意识的同时,寻求其个体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攀升。进一步纯净学风、端正作风、强化正气,则是党员干部实现其党性、社会角色与行为作风统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言语特证、言语行为表现的社会角色、言语行为主体即作案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案件言语特征研究的新的视角。言语行为是角色行为模式中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和表现角色的其他方面行为纠缠紧密,通过言语特征可以透视作案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言语特征反映作案人实际角色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存在状况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特征、能意识到自己同别人的关系,还能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保持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举止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始于个体出生十个月左右对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区分;然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了自我;再以后才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全的标志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全面…  相似文献   

4.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社会根源 腐败的社会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个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包含两个内容:任何一种角色都与一系列行为模式相关,一定的角色必有相应的权利义务;角色是人们对处于一定社会位置的人的行为期待,社会要求每一个人按自己的角色行事。  相似文献   

5.
从微观看,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就是青少年个体在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具有异乎寻常的可持续性.本文拟结合网络游戏《反恐精英》,从社会学互动论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可持续性进行的原因.本文认为网络游戏互动是青少年释放情感和心理压力的舞台,可以让青少年实现成功扮演社会角色的内在诉求,网络游戏中的工具性符号为青少年实现虚拟世界的持续性互动提供了条件,互动规范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可持续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浅析角色理论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兴焱 《公安研究》2007,157(11):18-20
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都会承担一定的角色。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应深入研究角色理论,正确处理好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关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7.
角色认知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罪犯在改造中,存在着角色认知的误区,导致角色行为与现实脱节,不能正确认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产生角色冲突,导致角色失败。因此,在改造中,强化罪犯的角色认知意识,是转化罪犯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构建包括两性在内的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中,女性NGO在其中所担当的社会性别平等的倡导、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补给、志愿服务的智力与资源供给、女性政治权力参与的表达、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媒介以及女性现代精神生活的引导等方面的角色,对推动两性发展,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稳定,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中和谐性别关系的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办公室主任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往往在同一时段内要扮演多种角色,办理多项事宜,处理多个问题,完成多项任务,如果出现角色意识的偏差和错误,势必会影响到部门整体工作的开展。办公室主任只有找准位置,摆正关系,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才能有效解决“千头万绪服务难,上下左右协调难,多重角色适应难,事务繁杂脱身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伟 《青年论坛》2000,(1):30-31
本文从角色扮演的一般规律出发 ,就世纪之交大学生这一特殊人才群体的角色转换、培养以及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偏颇和失败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 ,探讨角色调适的有效途径 ,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顺利转换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意识 ,进而提高世纪之交大学生人才群体的社会美誉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治人格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角色期待与个体人格的相互关系入手 ,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政治人格的现实样态、形成途径以及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了学生交往中常见的社会交往行为,说明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交往行为的回报期待,并希求付出与回报的适当平衡。本文探讨了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表明角色的亲疏关系会影响交换行为,亲密的角色关系会导致利他行为的出现,疏冷的角色关系会导致利己行为乃至冲突行为的存在,但亦会带来互利合作。现实条件下应引导学生进行公平互惠的交换乃至突破角色亲疏关系,发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追溯不同时代青年的定义出发,对青年运动、青年领袖等概念进行了探讨,并以在非洲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代际社会和青年的权利责任行为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更包容的态度对青年的角色进行界定,思考适合21世纪秩序的代际关系、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大舞台给每个人安排了一定的角色,每个人必须按照这样的角色努力塑造自己,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但一些时候,人们对自己的角色表演并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或者其行为与自身扮演的另外的角色相冲突,或者与社会其他角色在行为上发生冲突。本文阐述的领导角色冲突,则...  相似文献   

15.
胡梅花 《前沿》2014,(13):139-14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社会适应与超越,关系着青年自身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青年社会适应与超越的主要内容有: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适应、目标取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相适应。当代社会,大部分青年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青年表现出:主观认识的自我性、片面性、偏激性,目标取向的功利性、实惠性,行为上的盲目性、随意性,需要进行分析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刘洁  陈宝峰 《前沿》2011,(18):113-115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元,它由个人组成,但却超越了单个人所负载的社会功能和关系,使家庭成员的个体行为赋予了更多的群体意义。对家庭的研究传统上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以家庭为研究对象在营销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消费决策研究是营销学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家庭特征与分类、孩子的角色、消费者社会化、妇女就业的效应、性别角色倾向、消费决策过程、家庭巨变后的消费几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消费决策研究文献的主要论题和观点,并对相关研究方法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强与弱直接关系党的先进性能否有效实现 ,分析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不强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做好培育与强化工作 ,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陈学斌 《世纪行》2008,(5):35-35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要切实增强委员意识。委员意识说到底是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在哪个岗位,角色意识都很重要。有了角色意识,当老师才会像个老师,当医生才会像个医生。作为政协委员,同样如此。政协委员的角色意识,关键是要认识到: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  相似文献   

19.
傅璟 《人民论坛》2012,(23):32-33
"服务型政府"是当下社会对中国政府的角色期望,与之相适应,公务员的社会角色定位为社会公仆。解决当前公务员队伍社会角色履行中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严重、能力评价不准确等问题,需要培育公务员公共精神,建立、完善公务员的监督机制、惩罚机制、激励机制,正确评价公务员的个体能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结构的转换和机制的转轨,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大都面临一个角色意识问题,即在社会舞台上,自己充当什么角色,怎样充当这个角色。作为特殊社会角色,领导者是一个组织群体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掌握并支配该组织群体的各种关系和资源,设计并促成实现该组织群体生存和发展蓝图的决策者、指挥者和协调者。因此,在社会转型期,领导者应当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自觉地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担负时代重托,胜任领导工作。一社会转型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