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整体治理理论视野下构建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加庆 《行政与法》2012,(12):68-73
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的新理念对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即:城乡分治与"城中村"并存,乡政村治与新型农村治理并存,公共服务错位与缺位并存,宗族治理与民主治理并存。通过促进城乡社会的有机整合与融合,构建聚合多元力量的内生性的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机制,建设农村社区和谐民主文化四位一体的机制的构建,整体治理农村社区,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转型是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事业单位改革是关系到我国公共服务创新能否实现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行政生态的转型,必然导致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模式的治道变革。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公共服务改革的经验,改革政府,改革事业机构,为全社会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设同改革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一个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群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矛盾的转化与解决给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国外经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即成必然。他们有着重构社会关系,更新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意义,因此被称作"社会工程师"。  相似文献   

4.
杨妮娜 《行政与法》2009,(10):30-32
省直管县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之一。文章认为,在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的过程中,县级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县级政府职能重构的方向与目标。而解决目前制约省直管县政策的法律衔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督查与指导、人力资源水平等问题是加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行政与法》2012,(3):48-51
目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势必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本文阐明并厘清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管理与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信息化社会的大势所趋。因此,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将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促使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本文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必须发展与治理并举。  相似文献   

7.
栾珊  高军 《行政与法》2010,(1):21-23
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行为模式是由处于优势地位的行政机关设计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助长了官僚主义作风。与之相反,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了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对立关系,体现了政府执政观念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的回归。吉林省桦甸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运用非强制行政管理手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为政府行为模式的创新与重构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杨凯 《法学》2023,(10):3-19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民事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均已迈入数字化发展模式,但二者的公共服务功能供给不足,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不匹配,亟待从民事“诉非融合”协同创新和底层逻辑重构的双重维度寻求解决之道。在数字化协同创新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的衔接与融合,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程序中的应用;在底层逻辑重构方面,应全方位融合民事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进行“一体化”制度融合,进而全面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提升民事“诉非融合”型“诉源治理”水平和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妥善化解难题,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民事“诉非融合”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和社会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政务微信日益成为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阵地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利器[1]。微信是政府提供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新型平台,顺应了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与要求。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的特  相似文献   

10.
郑恒峰 《行政与法》2009,(10):26-29
协同治理是一个新的政府治理理论,它要求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全能主义政府"、"无限责任政府"的管理模式,使得公共服务多元治理程度较低。因此,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政府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是社会转型期政府治理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治理理念,通过搭建制度沟通平台和建立预警评估体系,防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并以社会自组织为中介尽量减少突发性群体事件,最终建立高效完整的治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余川  陈灿辉 《行政与法》2006,4(3):42-45
“换位思考”是一种要求主体站在客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政府通过推行换位思考,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避免形式主义,减少决策失误;可进一步增强行政人员的“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克服官僚主义的作风;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和自我纠偏的能力,减少脱离群众、盲目行政与消极行政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着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内容存在交叉和矛盾、某些立法授权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规律等问题。为此 ,我国应当加强对环境管理体制立法的研究 ,注意借鉴国外环境管理体制立法的经验 ,加快制定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应将各单行立法中关于环境管理体制的规定具体化 ,及时修订与实际不符的法律规定。在立法程序上 ,改变由管理部门起草立法的方式 ,遵循先立法后改制的原则。并且在立法中引入公众对环境管理机构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同样,普法工作的重难点也在农村。本文首先从普法者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法律在农村难以普及的原因,接着采取逆向思维方式,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从法律实效、法律成本、社会保障、宣传教育等几方面重点分析了“如何才能让农民接受法律”,得出了“普法原本不孤独”,需要立法、司法、行政及民间组织和民间活动等多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改进和创新的结论,以期对农村普法工作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上毒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国内毒品需求不断上升,广东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国际化程度高、物流业发达等因素成为我国与国际贩毒集团斗争的桥头堡。影响广东地区外国人实施毒品犯罪的因素复杂,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地方因素,既受我国外交政策影响也受外国人管理制度影响,同时也受办案程序、办案队伍素质、经费保障等多项因素干扰。探讨在打击外国人涉毒犯罪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找准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时下的一个焦点概念,"社会管理"极少在法规范意义上得以解析。通过检索可知,我国现行法规范中有3部法律及8部行政法规直接使用了社会管理概念,最典型的是《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前者用整整一章规定了"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后者用一节规定了"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分析表明,社会管理立法数量少,水平低;法规范中的社会管理概念是在狭义上使用,具有弱经济性、弱政治性乃至非经济性、非政治性的特征;主要是在消极语境中使用,管制色彩浓厚;法规范中的社会管理概念与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社会管理概念有较大差别,不同法规范中的社会管理概念也有差异。社会管理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它呼唤认真对待作为法律概念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7.
论广东贩毒犯罪案件的特点及查缉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广东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贩毒犯罪案件较为突出。为了有效地侦查贩毒案件,本文具体分析了贩毒犯罪案件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缉毒的具体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结构功能主义者视角中,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框架模式,功能则体现为社会关系的实际运行,结构的变迁必会导致功能的调整。合作理念与公共治理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行政法结构的平衡,在消极立法、积极行政的情境下,司法理应发挥利益协调的社会整合功能来缓解这一结构的紧张关系,以维系结构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如何确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范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它对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其他内容具有决定性影响。各国确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理论基础有信托理论、"私人总检察长"理论和监督制约理论。虽然目前我国法学界对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范围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为了确实有效地保护公共利益,我们可以借鉴上述理论基础,将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公益性团体、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确立为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  相似文献   

20.
生态消费的法律保障:应然抉择与实然存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鹏 《河北法学》2007,25(11):100-106
生态消费是一种生态化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对于传统消费方式的超越和变革决定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活动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消费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对社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以及和谐社会秩序对法律的需求为生态消费法律的创设确定了应然基础.作为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生态消费法律在国内外立法实践中都有所落实和体现.生态消费法律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社会义务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生态消费税收制度.我国应顺应消费模式变革的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消费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