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怪诞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艺术风格,《百年孤独》暗合了怪诞的美学风格,凸显了怪诞的诸多特征:第一,它是丑恶与滑稽的融合;第二,它是极端反常化的;第三,审美主体对它的接受反应是既可笑又恐怖。马尔克斯之所以用怪诞这种手法,是希望能引发人们独特的快感享受,带给人以威慑力量和刻骨铭心的震撼,使人注意与发现丑恶,并否定丑恶,以此呼唤美好。  相似文献   

2.
表现主义以其夸张、扭曲、叛逆和变形的手法广泛地应用在文艺影视作品之中。将东南亚风情影片《晚娘》与西方作品及中国大众文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可清楚地看到该片的表现主义的形式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及其表现出的审美欣赏与道德欣赏的碰撞所产生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1949年到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60周年,也是中国模式从萌发、生长到开花结果的60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60年形成一个特殊的历史周期,称为一个"甲子". 中国古代纪年,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组干支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天干之首为"甲",地支之首为"子".按《史记》和《汉书》的解释,"甲"意为剖,即万物剖符甲而生;"子"意为萌,即万物在阳气呵护下萌动.甲子就是萌动的万物破符甲而生. 新中国挺立于世界的东方已经有一个甲子多,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模式早已突破旧世界的符甲而生,正处在生机蓬勃的发展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吕岱  ;王成伟 《重庆行政》2014,(3):101-103
正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巴渝山水孕育出了质朴浓烈而又瑰丽多姿的文化艺术作品。集中体现古代巴人龙蛇崇拜和尚战精神的《巴渝舞》,可以看作是今天在重庆地区广泛流传的"龙舞"的最早的血脉起源。铜梁龙舞以其浓烈的个性、夸张的表现和发自内心的审美体验,而成为传承巴渝文化艺术精神的"心灵象征"和精品之作。徐复观先生言:"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  相似文献   

5.
袁世硕教授是著名的文学史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山东大学执教,至今已历54个寒暑。半个多世纪以来.袁先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尤其在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领域,更是举世公认的、蜚声海内外的蒲学权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杰出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着巨大影响。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古代的白话小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成为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所关注的对象;但相比之下,《聊斋志异》却颇受冷落,专门进行研究的学者甚少。《聊斋志异》的作  相似文献   

6.
1、“文气说”:文学生命论中国古代文论很强调文学作品如同有机生命体,应当充满健旺的生命力。所谓“文以气为主”、“诗文者,生气也”,倡导的就是这种生命力。中国古代的“文气”说,导源于哲学的“元气”论。元气论认为,气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它是自动的,它起初是混一的,后来分化为阴阳,再后来分化为天地男女、四时五行(这一环节,各家描述稍异),再后来化生万物;人禀“精气”而生,  相似文献   

7.
王元林 《中国减灾》2012,(7X):52-53
<正>《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古至今,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典籍著作中,对江河湖海等记载较早,著述宏富,名垂史册,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莫属。《水经注》可谓是以水(主要是河流)为纲的中国古代早期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从"治水"到"水利",先民变祸为利,修筑堤防,引水灌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利社会图画。  相似文献   

8.
王烈霞 《前沿》2013,(16):132-133
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因为其丰富的想象以及真挚的情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托妮一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宠儿》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问世后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创作手法来构建美国黑人的历史以及文化价值的提升,通过其《宠儿》这部文学作品展示出了美国黑人在过去所遭受到的奴役、歧视,这种有效的手段就形成了她自己所独特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从“中心叙事”与“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和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宠儿》。  相似文献   

9.
《时代主人》2012,(10):25
在今天的语义中,"风骚"毫无疑问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形容女人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至迟在明清之前,"风骚"一直都是一个褒义词。最早的时候,"风"和"骚"其实是两部文学作品的简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风"即是歌谣之意;"骚"是指屈原的《离骚》,"骚"是忧愁的意思。《国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现实  相似文献   

10.
《庄子》"藉外论之"的由"器"而入"道"的寓言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它与后现代性精神相通,并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1.
<正>由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和杭州乐乎堂公司创意,中国美院教授王伯敏题名,中国美院副教授王重义、上海画院一级画师王重连兄弟联手创作的中国人物画长卷《中国古代休闲图》于日前问世。这幅12米长的画卷形象地表现了古人健康向上的休闲方式。有《乐舞》、《击壤》、《马球》、《弈棋》、《泼水》、《冰嬉》等,涉及各民  相似文献   

12.
《春秋》2020,(3)
正凡仙侠必蜀山,无青丘不狐狸。狐妖化人作为我国古代传说的主要素材,在《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诸多志怪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有的作品对狐仙的发祥地和出处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而大部分作品中,只要提到狐仙的发祥,大都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地,名曰"青丘"。  相似文献   

13.
汪韶军 《岭南学刊》2010,(3):108-111
《庄子》没有现成的生态哲学,但由于它主张非人与人的平等及相通,强调让万物依其自然本性地存在及发展,故有利于人们摆脱人类中心论,树立生态整体观。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生态问题不只是资源利用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需人们承认所有生物具有同等的存在与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老子》作为一部蕴藏着深厚哲学思想的中国古代经典,其所包含的深奥、独特的发展思想仍能对建立当代新发展观有所教益。《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于"道",并提出"知常"的智识前提、"辅万物之自然"的行动原则、"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发展方式等思想,这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深厚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有两种奇特的文学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作品主人公性别的置换和逆转:“女扮男装”和男性角色女性化。一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描写主人公女扮男装的大概是始于南北朝乐府《木兰诗》,后来多见于戏剧和民间故事。如明代徐渭根据五代前蜀黄崇嘏男装入仕的事迹创作的戏曲《女状元》及根据明初蜀韩氏女男装参军云南的事迹创作的戏曲《雌木兰》、清代女诗人王筠的戏剧作品《繁华梦》等,此类戏剧到近代仍有流风余韵,如黄梅戏《女附马》至今上演不衰。民间故事如《梁山伯与…  相似文献   

16.
宁津杂技     
《春秋》2021,(2)
正宁津地处鲁北,旧属古冀州,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杂技源于古代"角抵",冀州多有"角抵"。《史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据考证,"蚩尤戏"即为中国杂技之雏形,又称"角抵"。  相似文献   

17.
杨晓阳简介,生于195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政协委员、画家"三五人才"、全国青联委员。他创作的国画《沸腾的黄土地》获西德纽纶堡"第四届国际素描杰出三年优胜奖";国画《黄巢进长安》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并长期陈列在古代战争馆;巨幅壁画《丝绸之路》陈列在北京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周画;国画《黄河的歌》获秦佣杯国际书画邀请展"金杯";《终南竞秀》陈列中南海。他的作品《高风图》、《愚公家族》、《黄河艄公》、《波斯迎亲》等曾引起社会广大关注和反响,作品造型严谨,构图宏大,色彩瑰丽,笔墨功夫扎实深厚,用写实手法表现浪漫题材,注重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体现出广泛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美学感受。  相似文献   

18.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是规则     
考察中国古代典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古代学者们看来,法是规则.一是办事规则.从造屋之法、制器之法到用兵之法,凡人间事务的办理都需要法这种规则.二是社会规则.王政有法度,交往需礼法,无论是"等赋、政事、财万物,养万民"的善法,还是"佐兴虐政"的恶法,都是社会规则.三是自然规则.由人法而论及地法、天法、道法,社会规则的法应该源于自然规则的法.  相似文献   

20.
中华美学精神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凝聚在中国诗学的传统里。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也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表达。"触物起情"的感兴,是中国诗学发生机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最能体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万物一体""万有相通",蕴含着智慧的审美直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