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从事反腐败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刑法修改将“集体腐败”纳入刑律,严厉打击小金库。  相似文献   

2.
武暾 《人大建设》2014,(5):44-46
党的十八大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等治理腐败的口号,表明了反腐败的决心。本文对"零容忍"在腐败犯罪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刑法衔接。  相似文献   

3.
作为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的专有名词,至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腐败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腐败概念加以界定.从当前反腐败的目的和现状着手,从实然角度出发界定法律中的腐败概念应采纳刑法视角.在刑法中,腐败常常被表述为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4.
入世后 ,在企业改制、企业破产、政府采购、不正当竞争等过程可能引发新的腐败。入世后的腐败的特征包括腐败手段的智能化、方式的多样化、国企干部腐败比例的扩大化、腐败范围的广域化和境外化、腐败主体的国际化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 ,需要强化权力的监督 ,理顺政府的审批机制 ,适度分权 ,适度修改现行刑法 ,强化对现行刑法相关法条的适用监督 ,适时修改现行相关行政法 ,加快权力的法治化进程 ,等等  相似文献   

5.
本刊上期专题对如何看待领导干部"身边人"及"身边人"带给领导干部怎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犯罪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形成窝案串案,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为此,国家通过修改刑法加大了对这类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在职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家里人""身边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影响力索贿受贿,也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身边人"参与腐败行为比起领导干部直接索贿受贿情况更复杂,更具隐蔽性,要真正做到有效打击,将刑法新规定落到实处,恐非易事。如何切实帮助领导干部成功突围"腐败包围圈",营造和形成"廉政包围圈"。这已是反腐新形势下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刊上期专题对如何看待领导干部"身边人"及"身边人"带给领导干部怎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犯罪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形成窝案串案,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为此,国家通过修改刑法加大了对这类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在职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家里人""身边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影响力索贿受贿,也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身边人"参与腐败行为比起领导干部直接索贿受贿情况更复杂,更具隐蔽性,要真正做到有效打击,将刑法新规定落到实处,恐非易事。如何切实帮助领导干部成功突围"腐败包围圈",营造和形成"廉政包围圈"。这已是反腐新形势下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集体决定”缘何成了集体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集体决定”变异成集体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多“,集体决定”的内核被偷换,形式被利用,集体腐败之风屡禁不止。前不久,国家林业局某中心主任宋士奎因贪污、私分国有资产两罪并罚,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而私分国家资财的决定,就是由宋士奎本人提出,并经集体研究决定的。这种“形式合法”的腐败其实是腐败毒瘤的变异,它严重阻碍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对构建服务型政府、法治型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于是,公众目光集聚:到底什么是集体犯罪、集体腐败?“集体决定”变异集体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规范一把手权力?如何借鉴国外有效模式?如何从体制、机制等方面规范集体决定,破解集体腐败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组织了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和企事业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一场笔谈,探讨集体腐败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8.
本刊上期专题对如何看待领导干部"身边人"及"身边人"带给领导干部怎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犯罪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形成窝案串案,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为此,国家通过修改刑法加大了对这类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在职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家里人""身边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影响力索贿受贿,也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身边人"参与腐败行为比起领导干部直接索贿受贿情况更复杂,更具隐蔽性,要真正做到有效打击,将刑法新规定落到实处,恐非易事。如何切实帮助领导干部成功突围"腐败包围圈",营造和形成"廉政包围圈"。这已是反腐新形势下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集体腐败比个人腐败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腐蚀更多的党政官员,更重要的是会产生更严重的政治腐蚀性。应充分警惕集体腐败这种危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关于“集体腐败”的社会心理环境分析高云近年来,在旧的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治理的同时,另外一种具有新特点的并且有某种趋向性的腐败现象———“集体腐败”,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集体腐败,是指领导班子或具有一定权力的集体,作为全部集体或集体的较多成员共同...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的六个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当前我国腐败和反腐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即从贪污挪用到行贿受贿,再到利益冲突;从公共部门到私人部门,再到社会组织;从个人腐败、单位腐败到集体腐败;从影响政策执行到影响政策制定;从反黑色腐败到反灰色腐败;从惩治需求方到惩治供给方。本文的发现对于更好把握腐败发展的规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月扫描     
新闻点击刑法修正案剑指腐败近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交审议的刑法草案中,对于贪污贿赂罪适用范围和量刑标准的两处修改,被很多法学者称为是此次修改刑法的一大亮点。有评论认为,严惩贪污贿赂犯罪是此次修法的重要目标。在这份草案中,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在原来的基础上将贪污贿赂罪的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国家工作人员扩大到离职、在职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在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其他与该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并将第三百九十五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期由原来的五年提高到最高十年。  相似文献   

13.
商业贿赂犯罪的贿赂范围应限于财产性利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商业贿赂范围应该包括非财产性利益。将非财产性利益排除在商业贿赂犯罪的贿赂范围之外,这既是立法技术的需要,也是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应然要求。反腐败应避免盲目的刑法路径依赖,科学、有效地治理商业腐败不仅要以刑法为依托,也要注重从刑法到他法、从法内到法外来构建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0,(10):90-90
薛刚在《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三位美国学者布瑞夫、白川和杜克里奇共同提出的过程模型作为解释集体腐败问题的一种新观点,认为组织成员对集体腐败的涉人可能是一系列决策和行为过程的结果,并且,当事人可能在并未形成对腐败行为的肯定态度之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涉入了集体腐败之中。  相似文献   

15.
当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方面对腐败深恶痛绝,一方面却又“向往腐败”,这种“腐败亚文化”的存在和流传,不但提高了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也使全社会的道德状况集体下滑,使腐败被日常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腐败犯罪立法上体现出犯罪圈宽泛、刑事责任规定妥当及立法技术科学与成熟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刑法分则中对腐败犯罪的规定在立法模式上有明显的“不严而厉”的倾向,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与遏制犯罪的效果——立法思想和立法结果都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克服现行刑法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履行《公约》规定的国际义务,我国腐败犯罪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及法定刑都有必要完善。  相似文献   

17.
罗瑞芳 《前沿》2009,(6):151-153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为贯彻严厉打击腐败犯罪而产生的一项独立罪名。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有学者对其正当性问题作出了探讨,时隔20年,刑法修正案(七)又重新提起对其存废的讨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设定符合严厉打击腐败的刑事政策需要,其存在符合刑事法无罪推定原则,有其存续的正当基础。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罪也该有相应的修正和发展,这是保持其正当性的要求。刑法修正棠(七)将其法定刑从五年提高到十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腐败具有普遍性、公开性、习惯性和潜伏期长等特点,从趋势上看,似乎正在由偶发个案腐败向着带有普遍频发的整体性集体腐败转化和发展。必须走出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认识误区,实现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理念变革,构建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反腐败斗争,激荡清风正气、凝聚党心民心。刑法不断与时俱进修改完善,持续织密扎牢反腐法网,此前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十一),分别对贪污贿赂犯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作出修改,加大反腐惩治力度。本次初审的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就行贿和民企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规定作出完善,将是推进反腐败进程,助力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又一务实之举。  相似文献   

20.
集体腐败不仅是指腐败官员之间的窝案联合,更有可能上升为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腐败,形成腐败文化。而为了遏制这一现象,不仅要从法律等正式规则上进行规制,还要从非正式规则上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