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中国人本管理哲学思想的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立意道德建设的古代人性问题的探讨,事实上为以人性假设为第一前提的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仁者,人也”的绝对命题的提出,也吻合了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从管理主客体的视阈对管理手段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规约;“和为贵”的管理口号,则以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为旨归,为管理目标的实现预设了应予追求的价值标杆。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与其所反对的“公共人”假设一样,都是一种极点式的人性假设,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必然存在限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来看,人性是介于绝对自利与绝对他利两个极点间,是一定条件下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统一的“线段式人性”。按照“线段式人性论”,公共管理中的人应是对多种利益权衡的“比较利益人”。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管理问题时,人性假设是个必谈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管理学中还是在管理心理学中,都有对人性假设理论全面、深入的阐释与分析。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人性假设理论也决定并渗透在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无论对管理问题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经常挂在嘴边。由于二者均以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它们便有了这种领域的共同性。但我们在理解使用这些词汇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人假设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的人性假设不适用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是“知识人”,他们具有“利己性”、“公益性”和“理性”。基于“知识人”假设构建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是:满足“知识人”的“利己性”,引导“知识人”的“公益性”,促进“知识人”的“理性”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冯周卓 《求索》2005,(3):114-116
经济学和管理学从科学的抽象性出发,提出人性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方法往往是将某种典型情况加以外推,形成普遍的人性假设,并进一步被“实在化”。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只是抓住了人性的某一面,把某种人性与某种管理行为冠以简单的因果联系,脱离不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对立的巢臼。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来看,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性的复杂性。实践活动构成人在具体情境中的场,复杂的人性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被确定,复杂人性的具体表现是依情境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李刚 《人大研究》2007,3(12):36-38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和基点。人性的假设有很多种,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以及"无限人性"  相似文献   

8.
郑煜 《新东方》2004,(1):35-37
从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科学管理到梅奥(G.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由“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资源人”和“复杂人”。对人性的认识也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与物本管理 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当时的管理理论学家认为,人是经济人,是经济动物,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物质生活享受而生存,只要满足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就能调动其积极性。劳资矛盾也主要源于经济利益的矛盾。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注重实行物本管理。这种管理的特点是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  相似文献   

10.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问题,而把“人性假设理论”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具有可行性,人性假设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黄钦贵 《湖湘论坛》2004,17(5):63-64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 ,又是管理的客体。一个企业不仅要满足市场、顾客的需要 ,而且还要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的需要。因此 ,我们说 ,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策略呢 ?笔者就此问题做出一些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观点截然不同 ,它认为人是活生生的 ,不是企业的物化资源 ,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 ,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展开。“以…  相似文献   

13.
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学管理到梅奥(G.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由“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资源人”和“复杂人”。对人性的认识也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深入的,对人性不同的认识决定了管理者不同的领导风格。 人类生存的世界,永远是一个稀缺的世界。社会资源的稀缺和人需求、欲望的无止境要求社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应。狩猎社会稀缺的是野兽;农业社会稀缺的是土地;工业社会稀缺的是资本;而以IT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稀缺的则是人才。  相似文献   

14.
近代西方管理思想上先后出现了4种主要的人性假设,构成了西方近代管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假设的历史演变过程,成为近代西方管理内容、结构、形式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述人性假设理论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人性理论变迁的趋势,并对这些趋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试着从人性假设的变迁分析管理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的中外比较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永放光芒。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中外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外思想家对人性假设有许多相互关联之处。在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张运泉 《理论月刊》2010,(10):93-95
人性假设是确定管理模式的前提与根据,人的主体性凸现提出了现代管理的新课题,东西方管理学发展史给现代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借鉴吸收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精华的和合管理,融合了东西方管理学的优势,成为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人”认识上的争论,是当今各种人权学说分野的起点。以“自然人”为前提的人权学说强调人性起于天然,是同一和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理论上倾向于唯心主义,实践中必然导致利己主义的人权盛行,将人和人权“二重化”。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人”理论,以人的社会物质性为人性的依据,指出人性是变化发展、受制于社会关系的产物,理论上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飞跃。在实践中昭示,人权的真正实现不是靠在国家内部推行民主,而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只有把人从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才有名副其实的“人权”。如此,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人权的现实基础,科学地说明了人权的性质、内容和演变,使人权说由抽象走向具体,由空洞的口号变为合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郭夏娟 《理论月刊》2000,(11):30-32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肖晖 《思想战线》2005,31(3):27-31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现行民事诉讼法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假设为法官是全知全能且无偏无私的、当事人缺乏足够能力且不能完全相信.这一假设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根据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和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