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英国行政裁判所的最新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行政法的一个重要动向是改革行政裁判所制度。作为英国宪政改革大背景下的具体产物,2007年《裁判所、法院和执行法》对行政裁判所的性质和定位、组成和结构、程序规则、裁决、上诉机制、裁决的监督和救济等都作了重大调整。这些做法对我国行政司法制度的完善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晓明 《中外法学》2007,(3):297-317
<正> 截止去年底,为期4年的英国刑事司法改革宣告结束。虽然人们对改革方案自始至终褒贬不一,但这些年英国还是坚定不移地以"最终实现全国法院机构的一体化"为标志,全面落实了包括宪政改革、制度完善和机构理顺等项重大措施。笔者有幸赴英国对其刑事司法改革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并同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进行了比较。令人惊异的是,两国的刑事司法改革竟有着戏剧性的对应与互补,甚至明显表现出时空、理念和改  相似文献   

3.
英国21世纪的刑事司法改革——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明 《中国法学》2005,(4):165-173
此次英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很有特点,涉及人权、宪政、诉讼、公正等诸多理念的改变。确立了有利于证人作证、有利于被害人公正、有利于国家控诉和审判、有利于警察出庭等极赋人性化的改革原则,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更大程度地确保公众安全。为此,英国通过宪政改革,首先实施了“三权分立”的体制与模式,接着对具体制度进行了大胆革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选择一种符合国情的、合理的、适时的宪政改革路径和步骤至关重要。现阶段中国宪政改革应该以民生关怀作为切入点,围绕解决社会危机事件和众所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启动宪政改革,先实施体制内宪政微调,弥补立法和制度缺漏,改进相关管理及其运作方式,解决民主宪政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尽可能发挥现有体制民生设计的预期效益。以民生需要基础考虑中国宪政改革,就必须通过推行人民代表的“非行政化”、专职化和完善选举制度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民意代表地位和功能,同时强化行宪主体的责任追究和宪法实施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5.
晚清宪政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实践活动,是中国由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向近代宪政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标志。从实质上说,晚清宪政改革是统治者在内外危急形势下被迫采取的制度移植措施,以挽救其自身统治为目标,但由于中国社会深厚的传统积淀,晚清社会既缺乏实行宪政的政治胚胎,又不具备实行宪政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从此意义上说,晚清宪政改革的失败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汪再祥 《法商研究》2005,22(3):150-155
英国《2004年宪法性改革法案》以司法独立为依归,将贵族院的司法权剥离出来,改变了英国贵族院集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于一身的传统模式。结合近些年来英国的宪政改革成就,这一改革法案若获得通过,英国宪政将会出现如下转折性趋势: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由绝对“议会至上”走向相对“议会至上”;清理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颁布一部成文宪法;司法进一步独立并最终形成违宪审查制度。而这些改革对我们重新理解“议行合一”以及建立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进行了大规模的宪政改革和司法改革。改革者们对实行70余年的法院组织制度、法官制度、检察制度和诉讼制度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司法改革措施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陪审团制度的建立。陪审团制度在俄罗斯并非初创。在1864年进行的影响深远的司法改革中,俄罗斯就曾经以英国为模式,建立了陪审团制度。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陪审团制度在俄罗斯法律体系中不复存在。苏联时代的司法制度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陪审法庭制度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普通的刑事和民事审判中,一般由职业法官一名和…  相似文献   

8.
欧洲的行会制度、自由主义和宪政改革,以及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促成了学术自由权在德国的诞生。人权的发展带动了学术自由权的国际化;同时,司法救济的必要性使学术自由权趋于具体化。本文指出我国也孕育着学术自由权发展所需的社会基础,建设符合本国特色的学术自由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姜栋 《法学家》2006,4(1):129-135
本文从清末自治运动的视角,论述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揭示了清末宪政改革的实质是"宪政工具主义",探讨了清末宪政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宪政价值理念的缺失以及中央集权形势下的同质多元的社会发展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代表 ,又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在政治法律方面 ,胡适根据其社会历史观进行认识 ,主张以自由主义的法律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和其他形式的独裁制度 ,确立和弘扬自由主义的法治精神 ;提出了以建立“好政府”为起点的宪政改革主张 ,阐述了自己的民主宪政观 ;在人权的保障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董和平 《法律科学》2013,31(1):55-63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日趋民主,法治建设成效卓著,宪政建设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存在问题也是值得认真反思的.未来我国的宪政建设要致力于改善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强化权力机关的民意代表性和最高权威性,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容的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要循序渐进推进宪政改革,在解决中国现实宪政问题的过程中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理念和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制发展中短期态势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之伟 《现代法学》2008,30(3):140-153
我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架构,内容包括若干基本宪法原则、公民宪法权利的范围及其保护、国家权力的横向和纵向配置,以及宪法的保障实施。我国宪制发展面对的课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使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保障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执政党与国家关系的法治化;形成独立的有权威的司法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我国完全可以在今后5-10年内实现一些具体的宪制改革目标,其中包括:初步实现政党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法制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乃至全国人大代表由选民直选产生;修改选举法,容许人大代表选举实行竞选;实现不同职业选民的平等选举权;使司法机关相对于本级地方党委和本级地方其他国家机关有较大独立性;采取立法措施弥补公民基本权利法律保障方面的缺失;消除地方因权力过度集中于执政党的领导机构而形成的党的书记破坏法制、搞个人专制的问题;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作为设立宪法法院前的过渡措施;逐步终止地方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员选举和补选环节普遍违反法律原则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bearing different academic missions in different eras. China’s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characterized by its academic logic and principled nature, has not only facilitate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but also actively played academic functions during th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of the policy’s implementation as the background and, by employing standardized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s, combs the main progress and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during the 40 years of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study, followed by a look into its future.  相似文献   

14.
以宪法概念思维 ,以发现问题和解决纠纷为取向 ,既是进行宪法学理论研究 ,也是实施宪法、解决宪法问题的客观需要。宪法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宪法思维就是法官在宪法规范与宪法事实之间的规范涵摄过程 ,其目的是在宪法纠纷和疑难案件中确立价值 ,发现规范 ,在个案中实现正义 ,因而宪法思维也是一个新规范的证立过程。以宪法概念思维 ,可以增进法律人对各种宪法规范属性的认识 ,提高对宪法规范的诠释和理解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宪法 ,进而通往沟通与理解之路。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在宪法领域具有特定的涵义,其宪法地位体现在具体的宪法原则和制度中;从历史的角度看,弱势群体的宪法地位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我国宪法对弱势群体作出了保护,但存在不足,应修改宪法给弱势群体予以充分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之伟 《法律科学》2007,25(6):12-22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宪法学教学和研究,从根本上说是围绕着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82宪法的形成、解说、实施和修改进行的,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者发展状况的局限.中国的宪法学教学和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宪政实践还不能提供必要而足够的研究资源,宪法学教学和研究缺乏现实的推动力.近年来,中国宪法学教学和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适应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引领着中国宪法学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程波 《时代法学》2005,3(2):102-108
具有限制国家权力的意蕴的对抗性法律文化,是美国宪政文化传统中的制度性结构因素。美国对抗性宪政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以及在2 0世纪的发展变革,证明用法律的手段使政府权力对公民采取负责的行动,仍是必须和必要的,承认个人自由并对每个公民个体的利益和价值给予共同关心,仍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影响宪法权威的因素有宪法规范上的原因、司法援引上的原因以及对宪法规范的实施所秉持的态度等,其中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对于宪法权威的影响需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宪法稳定的认定标准,这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宪法的权威真正体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如何使宪法成为一个活的宪法,使宪法进入司法领域成为裁判的依据,发挥宪法作为法所具有的惩戒性、强制性的功能需要我们既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适当的完善,又要切实地落实现有的宪法规范所具有的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骑士、侠客与法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变迁的过程也是宪政秩序的塑造过程 ,需要妥善处理好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宪法变迁主要有三种方式 :宪法修改、解释和宪法惯例。每一种方式对于维护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都有利有弊。宪政秩序的塑造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变迁方式 ,而需要三种方式相互补足的综合性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20.
聂鑫 《法学研究》2013,(6):165-182
资政院弹劾军机案是清末筹备立宪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本文试图以宪法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解读。弹劾军机案是与立宪派请愿速开国会运动紧密相连的,由于国会不能速开,资政院自我定位为准国会,与军机大臣展开立法权之争与代议机关地位之争。在清廷模仿德日建立二元君主立宪制的前提下,弹劾军机案本身(包括弹劾主体与对象)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但立宪派议员以宪法革命的姿态、用启蒙思想家的民权与代议思想作武器、以虚君共和的英国为典范,与军机处及其背后的皇权展开了多轮角力。弹劾军机案的遗产也并非全然是正面的,议员们对于现行制度缺乏基本的尊重,超越自身的法律地位与权限,把资政院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英国国会,是为民初国会“毁法造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