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大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权利”和“权力”的使用混淆,以致出现错误。如有文稿写到“王××代表认真行使法律赋予的代表权利,多次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有分量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得到认真办理,为广大选民所称道。”其中的“权利”应为“权力”。根据词典解释,“权力”是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2.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并不相同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同学甚至部分教师对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搞不清楚,经常出现本该使用“权利”的地方,却用成了“权力”,或者该使用“权力”的地方,却使用“权利”一词。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权利的内涵“权利”一词萌芽于西方社会,概念正式形成于罗马法。在英语中一般表述为“right”,主要有“正当的,正直的与正义,法律或道德相符合”的意思,对于什么是权利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定义:1.自由说。把权利理解为一种法定条件下的自由,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  相似文献   

3.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和“权利”是现行高中政治常识中两个常用概念,但因其词音相同、含义相近,学生常将其混淆,甚至是混为一谈。鉴于此,我们就二者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看法。“权力”和“权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权力产生于权利并由权利而形成.权力是为了维护权利而确立和运行的.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由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决定的。政府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不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民主共和国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人民在以法律的形式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为政府职责的同时.也赋予了政府履行这一职责的实际能力。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要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就一定能够切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5.
过去一年,“被”字在中国大陆流行。它所透露的信息是:个人失却了言说和表达的权利,弱势权利受强势权力的任意玩弄。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在保障人大代表“权利”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尊重人大代表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一从现代政治的本质来看,权力是权利的派生物,应该服从于权利的需要,而不应成为指挥、命令、压制权利的异己力量。权力应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市场的健康高速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应反其道而行之。反观官本位,权力恰恰在这里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和人民对权力的根本要求。(一)从宪政理论来看权力来源,官本位严重背离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人民主权即指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核心,一方面指:握有最高权力的人民应该自己做他所能做得好的一切事情。这部分“权力”运作不需要国家权力的过多限制与妨碍。因为社会发展与自然界运…  相似文献   

8.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9.
戴小春 《求索》2008,(9):160-161
在高校不同组织层面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权利”主体。其中,作为组织类“权利”主体之代言人的个人拥有双重“权利”身份。“双重”权利的混淆,以及某些主体“权利”被忽视或者否定等,带来了高校各类“权利”主体的“实然权力”与各自的“权利”和“应然权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高校的诸多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是理清高校主体类型层级的“权利”与“权力”。  相似文献   

10.
王新华 《求索》2008,(1):69-70
政府相对与社会而言只是工具,因此,政府人只能扮演“公共人”的角色。为此,有必要严格区分“公共权力”与“私权利”,明确“公共人”(政府人)必须拒绝私人意志,排斥私人利益,行为公开透明,让渡自己的“超额权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中国式富强的逻辑思路,先秦儒家同样面临富国强兵的时代主题。先秦儒家权力观之“大同”“富民”等思想与富强意涵不可分割,其在尊奉以家拟国天子权力与封建制度的同时,又竭力维护家庭组织与血缘族亲的权利地位,其目的在于依靠温情伦理约束统治权力而造福百姓。先秦儒家权力观同时强调规范权力运行,督问统治责任,其在使用限度与目的向度上都提出独特的治理方案,以督促国家追求富强而利国为民。囿于时代变局与方案和缓,先秦儒家未能将“权”“治”设计落实为富强为民的最终目标。观照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审思儒家权力观并非苛责古人,而是考量现代化推进对儒家富强观的逻辑借鉴,明确重视人民权利的中国式现代化比之儒家富强构思的异同与超越所在。  相似文献   

12.
孟俊红 《人大研究》2009,(11):39-42
对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一直是依法行政、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制约与控制权力,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强化老百姓的“权利”意识。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3.
广受关注的“两规”措施,在两份文件出台后被进一步规范。中央纪委的“7号文件”与中央办公厅的“28号文件”带来三大变化:“两规”实施主体被限制在县处级及以上纪检机关,审批程序更为严格,并首次对“两规”时限做出约束。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座谈会传出的信息是,今年的首要任务是防止错案发生,“牢固树立保障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合法权利的意识。”中央有关部门的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当前对反腐败规律认识的深化,隐现了一种反腐败的新思路:以权利保障来遏制权力腐败。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  相似文献   

14.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由于“期权化腐败”实施过程十分隐秘,较之传统腐败手段更为高明,“期货”效应增加了腐败的时空跨度,因此安全系数更大。加上政策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不完善,所以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腐败难点问题。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从规律层面对“权力期权化”现象进行剖析。首先,从腐败现象的发生规律上“观”其现象。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来说,“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一是性质模糊。它交易的仅仅是一种“权利”,不直接涉及金钱,因而形式隐蔽;其兑现往往是间…  相似文献   

15.
陆昱 《前沿》2009,(10):41-44
迄今为止,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制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 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四种权力制约模式并没有解决权力的滥用问题,其本质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只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是基于公民权利的部分出让(让渡)并以订立契约的形式进而形成的。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之目的和归宿仅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并促进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因此,公民权利的"权力"对于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先性,只有以制度的方式承认、维护、彰显和落实公民权利的"权力",才能最终解决如何有效制约国家(政府)权力这一理论和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16.
付文茂 《人民论坛》2014,(7):250-252
美国的宪政体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的“收银机”机制,有效地维护美国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机制为我国改革和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从建立权力运行的阳光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和申诉机制、强化权力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做为“公共权利”的代表,其最大的职能就是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如果“公共权利”的代表,异化为公共权力则同样会产生腐败,引起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18.
《山东人大工作》2007,(11):62-62
《瞭望新闻周刊》第40期刊登时评说。近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公布《老百姓法定权利指南》。这份率先公布的民众“权利清单”,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中涉及老百姓权利的条文进行了仔细梳理。此举彰显政府保障群众权利的决心.让老百姓对自己有啥权利心里头清亮.更是以老百姓的权利来约束政府权力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基层维稳实践中的“刚性维稳”以“权力本位”的人治思维模式为构建方式。这种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消解法治为深层代价的短效性维稳模式极易陷入“维而不稳”的困境。要摆脱此困境,必须使维稳回归法治之路,强化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突出法治的民主基础和“权利本位”特征,奉行“法治维稳”的底线思维。  相似文献   

20.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5,21(2):35-37
规范权力运行,既需要权力制约,又需要权利制衡.必须着力于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模式,通过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力进取,使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从而实现公共权力逐渐向公民权利的转化或回归.具体途径为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机制,以及先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权利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