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人格的时代重任的教师,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力量推动,而且更需要内生动力助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一个人越有自我意识,就越能够变得既有自发性又有创造性。因此,提升教师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中职教师良好自我意识的具体内涵"自我意识"属于当今的流行词汇。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  相似文献   

2.
曹亚琴 《求索》2014,(6):99-103
心灵和谐是人的主观状态,是通过自我意识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它是人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内在知、意、情等要素相互协调、运行流畅的状态,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从静态上看,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的相互协调并适应外在世界的状态。从动态上舌,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从和谐发展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心灵和谐既包括个体心灵和谐,亦包含群体心灵和谐。个体心灵和谐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灵状态,是群体心灵和谐的起点和基础;群体心灵和谐是存在于群体心理的、和谐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灵和谐状态,二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田明 《岭南学刊》2014,(6):112-117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围绕着人的自由问题而构建出来。在其中,个体目的是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衔接的基础。若没有人的现实目的就不可能存在着一个具体的、被体验到的社会。马克思历来主张"人应立足于社会现实"。强调个体目的是马克思思想的本体,并不是提倡个人主义,而是要在个体目的中呈现出社会维度,从而为解决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的人谈不上自由而全面发展。但自主的个体必须在社会中被合理地规范,以使其成为纯粹的,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的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只能在目的论范围内求和解,而不是在形式因的角度找到一个外在的准则。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存在状况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特征、能意识到自己同别人的关系,还能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保持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举止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始于个体出生十个月左右对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区分;然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了自我;再以后才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全的标志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全面…  相似文献   

5.
(一)自我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己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形式。自我意识与一般意识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意识总是通过“自我”对外界的反映体现出来的。但是,自我意识与作为“自我”的个体又是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鑫 《前沿》2008,(5):59-6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意识和群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评价和群体自我评价。社会舆论,是民众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自我评价的基础,而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评价是民众自我评价的基础,社会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民众评价活动,因此,自我评价对社会舆论同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缺陷与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慧燕 《新东方》2002,11(5):85-88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自我意识的缺陷。因此,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缺陷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寻求其克服办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迎接21世纪中国文化由复兴到鼎盛的伟大进程张文文化问题在中国,虽然还不处于社会的实际关注焦点,但是,它的重要性会不断地提高,在未来的21世纪,文化重建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文化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内核,既是个体人格产生的母体,又是它存在的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民族社会都会注重在成员个体因素之外寻求外在力量来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通过设立某些组织、机构,制定规则、法律,充分利用社会舆论、民俗和习惯法的力量,引导或强迫社会个体遵守社会规范。借助这些外在力量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即为社会的外部控制。侗族传统社会外在控制诸方式主要有社会组织控制、社会舆论控制、风俗习惯控制和习惯法控制。  相似文献   

10.
康瑜 《传承》2012,(12):48-49,67
通过自我培养使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探索个体价值观自我培养的实现途径。具体从完善个体自我意识提升自我培养能力、实施富有成效的个体价值观自我教育、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个体自我培养等途径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同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而若想构建内心的和谐,就必须在明确影响国民内心和谐的三大心理要素即个体的性格、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调整好国民的心态,让国民正确看待社会,努力培养国民的健康人格,从而尽可能让国民拥有更多的幸福。其具体构建内心和谐的途径有三点。  相似文献   

12.
田耘 《理论月刊》2005,(11):157-158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缺陷、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和外在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以及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自我观的重要性,探讨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自我意识也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当多的人把“尊重自我”当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争取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口号,而把“实现自我”则看作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真谛。但是,自我意识并不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关于个体对自身意义与他人或整个社会关系的认识,我国哲学家在很早以前就有过极为精到的见解。本文就试图探讨一下孔子这位影响中国和海外数千年的思想家是如何建构其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15.
德育环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军 《青年论坛》2003,(1):80-81
德育环境是个体品德建构的客观条件与外在前提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德育环境的主导要素及个体品德建构的基本空间。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优化德育环境必须做到兴利除弊、形成各要素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在个体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和崇尚感性的时代 ,评估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哲学具有何种功能是有意义的。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对人类特别是对个体具有两种功能 :思维功能和思想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来自建立在健全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完整的自我.青年期是人的自我意识由幼稚走向成熟,人的自我由浑沌走向升华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青年期个体"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正确走向是由五个阶段衔接构成的连续过程,本文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4)
元认知作为心理学对个体自我能力探索的新理论,指向人最高级的自我意识思维。元认知能力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有一般性元认知能力与特殊性元认知能力的区别,一般包含特殊。在个体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元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导向、调适、激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认识。一个人只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才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教育激励机制,产生成就欲和自我教育的要求,才能意识到自己在集体、社会中的地位,从而努力按照社会、集体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相反,自我意识的混灭,主体地位的失落,会带来个性的扭曲、变态,形成自卑心理、依附心理及双重人格,表现为对周…  相似文献   

20.
论个体自觉能动性的人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根本人格特征就是他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个体的这一根本人格特征,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自主和实现。意识作为个体主体性人格内涵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是指个体对自我与外在世界辩证统一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