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阳  杨述兴 《法制与社会》2012,(11):284-287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独身女性.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独身女性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生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生育权的基础已经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发生转变.新的生育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再加上社会的开放,域外文化因素的渗入,许多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笔“三高”女性摒弃婚姻而选择独身,并且作为一个社会人她们一样有做母亲的心理需求和价值体现.独身女性是否有生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争论,本文主要探讨了独身女性的界定、独身女性生育权的含义及其内涵、独身女性生育权的性质、独身女性生育权实现的可能性、独身女性生育负外部性处理.  相似文献   

2.
女性劳动权是指法律赋予妇女在劳动关系方面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是女性劳动者获得尊严的基础和前提。女性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是指女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社会中的人对女性从事劳动的态度。保护女性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不受伤害,应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和特殊生理不受侵犯权;保障女性性的不可强迫和买卖、身体的不被享乐和游戏;女性不自我物化为标准。以此需要立法、政策的完善,劳动理念的转变和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上来说,女性犯罪比例显著低于男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犯罪在全球范围内呈递增趋势.这种女性犯罪的变化表现在犯罪数量增多、年龄范围扩大和手段多样化等方面.此种状况的出现是女性个体生理与心理结构差异和整个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大体上均对女性犯罪给予了特殊的刑事政策.我国对怀孕妇女在适用死刑和宣告缓刑方面作出特殊规定,在司法实务中亦有相应的政策观念体现.但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对新生儿妇女、子女年幼妇女的刑事政策保护仍有欠缺.对女性适用的刑种,刑期执行方式等方面仍有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4.
黎族传说与文脸、织锦、夜游、不落夫家等习俗的遗留,是黎族原始婚姻习惯法的体现,这些习惯法也体现出黎族女性地位一直是崇高而且被人尊重的.但是,社会的发展促使黎族婚姻习惯法发生了变化,使得黎族女性地位也有所变化,体现在文脸、不落夫家等习俗上,即女性让渡了自身的一些权利,从而维持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如果我能重新挑选职业,我想我会进广告界.”他解释说:“若不是有广告来传播高水平的知识,过去半个世纪各阶层人民现代文明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不可能的.”可见罗斯福看到的不仅是广告给现代经济带来的巨大发展,而更看重的是广告的文化价值和对现代文明的巨大推进作用.因为广告不仅是作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具有开拓市场和引导消费的特殊功能,而且还体现着市场繁荣程度,科技进步,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个社会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生态消费的法律保障:应然抉择与实然存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鹏 《河北法学》2007,25(11):100-106
生态消费是一种生态化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对于传统消费方式的超越和变革决定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活动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消费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对社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以及和谐社会秩序对法律的需求为生态消费法律的创设确定了应然基础.作为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生态消费法律在国内外立法实践中都有所落实和体现.生态消费法律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社会义务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生态消费税收制度.我国应顺应消费模式变革的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消费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郑凯方 《法制与社会》2013,(32):283-284
提及女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善良、温柔、贤淑,然而古往今来都不乏“坠落天使变恶魔”的故事。在现代社会,女性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她们正逐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女性在取得成就和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违法犯罪日趋增多的问题。也许是无知让她们误入歧途,也许是物欲让她们坠入深渊,也许是畸爱让她们迷失方向,每一起女性犯罪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都有她们特殊的心理过程。本文在近年来女性刑事案件办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女性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希望能为预防女性犯罪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静 《法制与社会》2011,(26):207-208
作为一种流行现象,减肥的风潮悄悄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兴起,无从查证缘起于何时,但等到引起大家注意的时候,身边的女性都已成了"追瘦"一族,明明已经弱不禁风,还在高喊着"减肥"的口号。借用女性学的观点,女性的减肥行为体现了男性文化对于女性身体的规训。女性对于形体标准的过分追求,势必为女性的自强、自信、自我认同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彧 《金陵法律评论》2006,4(1):156-160
在男女平等的表象下,延安时期的女性写作和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依然表明,女性仍然处于依附者地位。她们不仅从外形上失去女性特征,还被剥夺了女性私密空间。她们的婚姻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反而加速了被物化的过程。同时根据需要,她们不断调整奉献给革命的方式,即便在此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身体苦难。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的刻板印象,正在被一系列消费数字所改变。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职业女性的一系列购买举动,更是凸显了女性强大的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不仅是家庭的纽带,还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女性犯罪率不断增长,女性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探寻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其心理特征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矫正措施对减少女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综述了女性犯罪的特征和独特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女性犯罪提出了预防和矫治对策,以充分认识和减少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近年来更是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女性由于体力等因素常处于劣势地位,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长期的恐惧和压抑心理,一些女性走向极端,“以暴制暴”的犯罪屡见不鲜,由此引发人们对家庭暴力现状、原因和规制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家庭暴力中能否适用正当防卫并提出些许突破建议,从而减少犯罪,促进家庭和谐,更好地保护女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女性犯罪的数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女性犯罪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女性犯罪的发展趋势、现状、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弓 《法制与社会》2012,(2):81-82,84
长期以来,刑事犯罪领域内的女性总是伴随受害人身份出现的.但是,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超过同期的男性犯罪增长率.因此,在整个社会为犯罪的有效预防而积极探寻对策的过程中,女性犯罪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不能不走进我们的研究视野.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呈现出独有特征.本文主要对此类犯罪的诱因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见仁见智的有益对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女性是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关注女性,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是实现社会文明和谐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以下是对近年来舍肥市瑶海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女性犯罪案件的综台分析.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她们有着“女性”、“农村外来户”和“打工者”三重身份,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的不公让她们有口难言,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失语者”,本文通过对江苏和北京的女性农民工生存现状进行调查,揭示出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情况的现状,并对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女性农民工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的问卷调查分析认为,生育孩子数量对女性养老金有显著影响,女性会因生育遭受“养老金惩罚”,且“二孩”生育女性遭受的养老金损失高于“一孩”生育女性。可见,“生育收入惩罚”效应不仅作用于女性职业生涯期间,还作用于女性年老退休以后。因此,应坚持性别平等的原则,完善退休制度和公共托育服务,合理制定缴费年限、缴费指数、账户设置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标准,以削减女性“生育养老金惩罚”,提升“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归纳起来具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均产生于欧洲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这些女性文学类型,无论是“家庭天使”型、“红颜祸水”型、“悍妇”“女巫”型,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男性对女性的希翼、评价与控制,折射了男性心目中的女性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女性摒弃婚姻而选择独身,但是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出发,她们一样有做母亲的心理需求和价值体现。独身女性是否有生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争论,本文将从对生育权的基本探讨出发来探究是否应该赋予独身女性生育权。  相似文献   

20.
王也 《法学评论》2024,(2):53-64
在农村经济模式和人口结构变迁中,照料劳动日益成为中老年女性的家庭任务。然而,在承担繁重照料劳动责任的同时,农村中老年女性群体面临着严重的相对贫困及权利保障困境。造成此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女性权益保障法体系主要以“社会劳动”为切口展开,但忽视了照料劳动对农村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束缚。这一缺陷导致农村女性在“照料惩罚”效应作用下,难以获得实质性就业平等,并在农村家庭转型的冲击下面临进一步的权益减损。因此,相关法律制度的改进需要考虑农村女性面临的全周期交叉弱势,在充分认知“农村——女性——老年”交叉弱势危害的基础上,将照料劳动纳入法律保护与调控的范畴。这需要法律制度在承认照料劳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优化照料劳动的分配机制,以保障照料劳动提供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