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本次调研以杭州市上城区城乡接合部的九堡街道为样本,探究城乡接合部融合型大街道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街道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工作千头万绪,对上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下则要直面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街道工作中“条”与“块”的关系,明确各职能部门权责,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对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范雪强 《群众》2023,(2):32-33
<正>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邳州市戴圩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和邳州经济开发区实行“区街合一”体制,下辖19个村、6个社区,社会形态多元、人员结构复杂、共治力量不足,群众诉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戴圩街道推进基层治理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棚户区改造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复杂形态,具有群众关注度高、利益集中、投资巨大、回报率低、沟通难度大、前期拆迁和后期安置繁琐等诸多特点。如何和谐平稳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不仅是检验城市政府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考验党对城市基层社会整合能力的重要窗口。深圳市清水河街道探索“党建引领+协商治理”模式推进重点片区棚户区改造,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复杂形态的简约治理机制。一方面,将党建工作嵌入棚改工作,党的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步推进,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棚改工作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运用协商治理机制,将组织动员与群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在涉及群众重大利益问题上充分沟通协商,争取最大公约数。项目用时137天顺利完成专规、签约、交房及启动拆除等棚改工作,各阶段均创造了棚改的“深圳速度”,为推进棚改建设提供了“清水河经验”。  相似文献   

5.
张凤敏 《北京观察》2018,(10):28-29
在“强化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地位,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中,面临着政府资源有限、治理效果受限、社会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即“两限一低”的情况,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会治理工作,显得迫切且重要。  相似文献   

6.
城市“黑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黑车”问题对各地的治安秩序治理都是个不大不小的困扰,本文从“黑车”的现状和危害入手,分析了产生“黑车”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治理措施,希望通过标本兼治彻底解决“黑车”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东杰 《创造》2019,(4):11-14
一、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凋敝的经济社会状况,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建立起一种新的国家治理秩序,“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和有序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在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国情基础上,我国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公共权力全面介入经济社会领域。这一做法对于迅速恢复政治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秩序”红利,这是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最早探索。  相似文献   

8.
季节 《北京观察》2024,(3):50-51
<正>随着本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停车难的根源在于停车资源少、时空错配,提升车位利用率成为缓解停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自2019年11月,北京市根据《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和《关于推进本市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的指导意见》,推进区域停车泊位有偿错时共享,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实施了小区周边公共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小区周边公共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也受到了北京市政协的关注,被列为今年“每月一题”民主监督活动。为了提高民主监督质量,20多名政协委员深入调研,走访了北京市交通委、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小南庄社区、海淀街道、安定门街道等多个社区街道。  相似文献   

9.
张琴琴 《北京观察》2018,(10):26-27
北京市将基层城管执法队伍的人、财、物统交街道管理,实现了街道的直接指挥、调度,增强了街道解决辖区社会治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看得见管不了”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专项行动中,有着具体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王学梦 《学习与实践》2023,(10):101-111
街道社工站是透视政社分权化改革与互动关系的一个新型窗口。对S区14个街道社工站治权逻辑的调查发现,复合型街道社工站正在成为基层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总体呈现出居间治理的组织结构和行动框架。在这一结构中,站长仅具有行政委托人意义,副站长扮演了亦官亦民的“居间人”角色,社会服务机构则是直接服务代理人。上述三种角色沿着“行政-半行政半专业-专业”方向延展,具有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成员资格的身份双重性和行动模型的“一轴多元”性特征。复合型街道社工站发挥了“资源”聚宝盆、供需“中转站”、组织“孵化器”和准入“防火墙”的“居间”功能,其比较性制度优势在于通过国家建构与社会进化的复合驱动,自外而内推动了党群工作与社会工作的通约,促成了行政与社会的治权平衡,从而提升了社会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1.
陈鹏 《中国行政管理》2014,(10):128-128
在上海实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中,街道和居委会两大组织至关重要。由于二者性质差异及主要关注点不同,实际工作中经常产生矛盾和冲突。多数情况是,居委会往往成了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的延伸机构,成为它的“一条腿”。居委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完成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交办的各种任务,社区自治因此由其“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行政压倒自治”的现象既非常普遍又实为无奈,社区自治的空间遭受严重挤压,社区治理受到严重制约。针对街居治理中的这一突出矛盾,上海浦东新区近年来通过组织重构、明确定位、激活机制等途径开始探索社区治理委员会,有效缓和了街居矛盾,提升了社会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2.
赵文韬 《群众》2023,(1):45-46
<正>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秦淮区是南京市中心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的美称。近年来,秦淮区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探索出街道“两赋两强”、社区“双做双增”等一系列基层治理成功经验。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秦淮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以加强机动车停车管理为切入点,从优化管理体制、创新科技手段、探索拓展停车空间等方面入手,研究探讨如何合理引导停车需求、科学构建停车秩序、力求解决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治理好静态交通对缓解北京交通拥堵,进而加快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意义重大。对此,民革市委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学者,以加强机动车停车管理为切入点,从优化管理体制、创新科技手段、探索拓展停车空间等方面入手,研究探讨如何合理引导停车需求、科学构建停车秩序、力求解决交  相似文献   

14.
林涛 《群众》2020,(2):17-18
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管理模式由昔日的粗放式管理逐渐向精细化、智能化治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城市基本单元和行政管理末梢的街道,承担的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面临的治理压力也更加突出。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先后实施了街道执法体制改革、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等多项改革举措,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探索形成了“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街道集成改革新模式。2019年12月,全省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暨街道集成改革现场会在秦淮区召开,总结推广了“两赋两强”改革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发展已迈入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发展转型期,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塑乡村公共性、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已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通过对村级治理能力的分解,研究指出当前羸弱的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无力应对功利化、趋利性的底层行为逻辑,是加剧村庄公共性供给张力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以村庄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村级治理共同体背后蕴含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级公共治理逻辑,通过提高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由“非均衡型”的分利秩序向“认同、参与、动员”的包容共享型村庄内生发展转换。因此,建议以利益共享为导向构建村级治理共同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庄动员能力;以熟人社会为中介吸纳乡村精英、现代乡贤参与村庄公共治理,强化权威性社会认同,激发村庄参与能力;推动村级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乡村共建,激活村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城郊结合区域一般处于城乡边缘、多区交界地块,外来人员、低收入者、流动摊贩多集中于此,地域和人文环境比较复杂,容易成为管理“盲区”,是城市管理顽症治理的重点难点区域之一。虹口区江湾镇街道与杨浦、闸北、宝山三区交界,涉及北杨线等三条铁路,流动人口多、老旧住房多……由此形成的违建、“城中村”、乱投摊、群租等,成了城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街道探索形成了符合城郊结合区域特点的法治型、民主型、协同型、常态型治理机制,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田野 《重庆行政》2015,15(2):53-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治理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通过推行“品牌化”策略,对创新社区治理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博弈的复杂性、长期性将不断加剧,呈现出单边化、差异化和碎片化等发展趋向。国家主权双重性的促动、国家利益需要的塑造以及国际社会结构的影响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全球数字治理规则的发展趋向。中国需要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方案,在国内层面加强数字法治建设,为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在国际层面积极倡导“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包容性全球数字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提升应急管理的韧性愈发成为不可忽视的方向和路径。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区应对风险的治理模式与手段创新成为国家治理与社会稳定的重大议题。韧性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复合风险的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围绕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社区应急管理中韧性治理策略选择的有效性研究,揭示了传统风险治理的刚性规制的惯性和信任机制的式微,利益固化的藩篱使社区风险应对“各自为战”“顾此失彼”等体制层面“治理碎片化”的挑战。探寻如何有效应对社区复杂多变的各类复合型风险,提出了高质量推进发展与安全同构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应保持应急与常态秩序协调转换与内核稳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风险治理共同体,为新时代提升社区抗逆力、应对系统性、复合型风险能力,推进社区韧性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沈迁 《湖湘论坛》2023,(1):82-94
村改居社区的过渡性与复杂性要求治理视角的实践性与适宜性,推动物业治理嵌入社区治理,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进而提升治理效能。既有稳定的“制度性视角”和发展的“市民化视角”指向的治理模式无法突破主体互动不足和权责分工不清的壁垒。引入实践的“嵌入式视角”,提出“国家、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分析框架,基于J街道红色物业治理实践的考察,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物业治理一体化模式形塑基层党组织统筹的多元主体嵌入与资源共治的物业治理格局,发挥党建引领与组织再造的协商机制、动员治理与事务治理的规范机制和责权分配与资源整合的激励机制。红色物业真正提升村改居社区治理效能,突破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参与”困境、“悬浮化”困境、“市场失灵”困境和“整合”困境,对构建中国特色村改居社区治理理论提供重要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