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将本课题组最新研发的测定污水中11种常见毒品及其代谢物的直接进样法与本课题组已发表固相萃取法的定量结果进行比较,以保证直接进样法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并对当前常见的污水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及应用探究。方法 选取3份已知浓度的添加污水样品及15份未知浓度的实际污水样品,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并将检测到的相同目标物浓度之间的差异百分比进行计算。结果 两种方法的差异百分比范围为-13.76%~14.00%,这一差异值可被接受。结论 直接进样法可得到良好的定量结果并能满足污水分析的高通量分析要求,同时建议各实验室开发两种污水处理方法,对司法部门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毒品实验室体系,推进禁毒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禁毒形势日趋严峻,2021年UNODC年终报告显示十年来甲基苯丙胺、大麻、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贩运量持续上升,新精神活性物质(NPS)层出不穷,毒品及其前体、代谢物已成为一组新污染物,随着制造、贩运中的倾倒和吸毒者滥用广泛存在于水体、大气、污泥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危害人类和动物安全。环境中的毒品检测数据可以客观、实时、准确和有效地反应当地毒品使用情况,掌握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监测毒情发展态势并合理评估毒品滥用趋势,通过综合全面的数据分析协助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目前污水监测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毒情监测的重要手段,通过污水检验可以合理评估某地毒品消耗量,同时通过污水管网溯源技术可以有效缩小制毒窝点地域排查范围,做到精准打击。而大气和污泥以及土壤中的毒品检测在国外部分国家和城市已有开展,但并未作为一项长期监测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中的毒品进行长期监控,不仅有利于更新地区的毒情状况,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毒品使用变化趋势并发现新的滥用毒品。对于未来更精准监控和打击毒品犯罪提供数据支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包含污水、大气、污泥在内的不同环境基质中,毒品等相关化合物检测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包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NPS)作为第三代毒品迅速扩张,已经成为我国禁毒防控体系中的重要关注点。而污水分析作为目前禁毒领域的毒情监测新技术,是一种客观、实时、准确、便捷、有效的毒情监测方法,近些年逐渐应用于NPS的监测。本文对生活污水样品的采集、目标物稳定性研究、生活污水样品前处理、生活污水样品分析方法、目标NPS消耗量计算以及实际监测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构建污水中NPS监测体系,实时、准确掌握城市NPS使用信息,反映不同类型NPS的实际消费量以及短时间内的消费趋势,同时对其滥用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于打击NPS犯罪、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毒品来源推断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毒品来源推断技术在打击毒品犯罪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了各国法庭科学专家们的关注 ,该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地顶级毒品分析实验室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毒品来源推断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手段对缴获的毒品样品进行全面的理化检验及组成分析 ,建立其样品指纹图 ,采用科学的统计和数据处理方法 ,推测毒品的可能产地、相关加工工艺和运输过程等毒品来源信息的综合技术。毒品来源推断技术的应用具有为禁毒执法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和战略、战术情报服务的双重作用。尽管毒品来源推断技术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但应用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可变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污水分析法在毒情评估时,医院使用的吗啡、可待因类、麻黄碱类等药物可以经污水管网排放至污水处理厂中,为了避免毒品滥用量被高估,让禁毒或者政府部门对毒情产生误判,对医院污水中的毒品进行监测和结果分析。方法 采用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87家医院的171个污水样品中13种毒品及其代谢物和人口标记物可替宁进行检测,得到了各目标物的浓度水平,并对毒品浓度的相关性和污水处理前后的毒品去除率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监测的毒品及其代谢物中,吗啡的检出率和浓度都是最高的,远远高于全国污水厂的平均水平,吗啡的浓度与可替宁、可待因的浓度也呈现一定的正向相关性。大部分医院污水中的毒品有着较高的去除率,但是仍然存在医院的污水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吗啡等物质的滥用量被高估。结论 规范医院药品的处置和污水的处理、优化毒品滥用量计算模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将医院作为毒品监测的重点区域,建立长期监测网络,优化毒情评估模型,为准确评估毒情和精准打击毒品犯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毒品滥用问题日益突出,提高生物样品中毒品检测技术的性能是法庭毒物学研究的重点。相比于血液和尿液样品,唾液在的样品采集和毒品检测中具有诸多优势,因而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唾液样本用于毒品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介绍唾液毒品检测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代谢动力学研究状况,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18,(1):108-114
目前,毒品犯罪不断发展变化,禁毒工作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禁毒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如何突破困境、迎难而上创新性的开展禁毒工作成为当务之急。禁毒工作、情报先行,遏制毒品犯罪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就得情报先行,而毒品检验分析能为侦破、审理涉毒案件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情报线索。通过转变传统的毒品检验分析观念、突出毒检技术服务实战作用、加强毒检技术队伍建设、切实的保障运行经费,有效挖掘与利用毒品检验分析中的禁毒情报,为禁毒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以有效的开展禁毒工作。  相似文献   

8.
林贤浩 《政法学刊》2003,20(1):56-59
毒品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以及毒品市场不同于一般市场的畸型发展,如果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或许可以找出毒品犯罪的内在根源,或许禁毒工作会更加强调经济因素的考虑。其具体措施是:加大禁毒经费投入;讲求禁毒工作效益;应用经济惩罚手段;加大反“洗钱”力度以摧毁贩毒集团经济实力等。  相似文献   

9.
对毒品进行同一认定是禁毒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毒品稳定性的研究,文献报道尚少,仅见毒品水溶液或在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研究。本文研究了目前社会上最常见的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及氯胺酮样品在固体状态下的稳定性,包括室温和冰箱两种存放条件,结果发现上述毒品的固体样品在室温和冰箱中存放1年其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毛发中毒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发分析在法庭毒品分析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很多国家的法化学实验室,毛发分析已成为毒品检测的常规操作,并已得到了法庭的承认、采纳。本文对毒品进入毛发的机制、毛发的现场勘查、毛发中毒品分析程序、毛发中毒品分析结果的评判进行了综述。简单地介绍了毛发在现场勘查中采取、包装、送检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针对毛发检验中的特殊技术处理;另外,介绍了毛发中毒品分析的特点,通过分析毛发毒品的药理机制,总结出了一些高效、便利、快速的毒品分析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得出了毛发中毒品分析结果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通过对《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和GEPI有关下肢足踝评定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为《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修订提供建议。方法从条款分布、两个标准适用时的具体评定方法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并以GEPI足踝评定的残损值为参照,计算、分析《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下肢条款致残率合理性。结果在跟骨骨折和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评定方面,两个标准存在良好的对应性;在踝关节功能评定方面,除关节强直固定于非功能位的致残率略高于GEPI外,《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其他条款与GEPI均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而在足弓结构破坏和足趾功能评定方面,两个标准对应性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评定的致残率明显高于GEPI。结论通过两个标准下肢足踝评定的比较,可以发现目前《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不足之处,提示在足弓结构破坏和足趾功能评定方面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外伤性癫痫致痫灶β-折叠蛋白的红外光谱改变。方法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面扫描成像技术对大鼠外伤性癫痫脑组织标本进行检测,获得β-折叠蛋白结构的光谱数据,绘制致痫灶的红外光谱图像。结果致痫灶可见明显的β-折叠蛋白结构高吸收区,高吸收区色差、吸收度与低吸收区存在明显不同。结论外伤性癫痫致痫灶广泛存在β-折叠结构跨膜蛋白的改变,具有β-折叠结构的跨膜蛋白广泛参与了外伤性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标准化法》在实施了近30年后,于近期进行了修改。《标准化法》主要做出了如下修改:将标准适用范围扩展到社会事业领域;严格界定强制性标准,避免强制性标准过滥;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构建统一有序的标准体系,确保标准间衔接与配套。其中,《标准化法》提出了标准研制要求;强制性标准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标准必须执行;相关单位应当公开其标准执行;不得利用标准优势不正当竞争等规定对鉴定活动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我国鉴定机构存在标准制定不科学,标准更新不及时;鉴定机构对标准情况不掌握不了解;鉴定机构执行鉴定标准的意识不强;鉴定机构不公开鉴定活动执行标准信息;鉴定机构自己制定的标准比政府组织制定的标准低等现象,作者因此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生物样品中百草枯(paraquat,PQ)及其2种主要代谢物monoquat,paraquatmonopyridone(MP)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应用于百草枯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方法生物样品经乙腈或甲醇沉淀蛋白,使用Agilent HILIC Plus(4.6×100mm,3.5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v/v)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检测。结果百草枯及其代谢物在1~1000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6,最低检出限为0.34~6.00ng/mL,检测准确度为91.25%~113.44%,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51%~3.99%和1.92%~4.93%。结论本文建立的LC-MS/MS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可应用于百草枯中毒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一种法医鉴定工作中测量平面内非直线长度的方法。方法精确切断长度不同的10根焊接锡丝并读出结果作为对照组(钢尺直接读取法),再分别将这10根长度不同的焊接锡丝任意弯曲,然后用本文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度作为Pixel组,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ixel方法得出的结果与钢尺读取法直接读出的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xel法在测量平面内非直线长度(如瘢痕、创口)上比传统的棉线法有明显优势,计算出来的长度更精确、易操作,使法医学鉴定结论更准确、有说服力,也更能适应诉讼要求,在法医学鉴定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作为一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由于SPME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克服了传统样品前处理技术步骤繁琐、耗时耗力、所需样品量大等诸多缺点,因此在对生物样品中毒品等目标物的分析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纤维SPME技术为例,综述了该技术在苯丙胺类毒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中毒或疑似中毒案件中,毒物鉴定对于提供侦查线索与犯罪证据、澄清案件性质、还原犯罪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液液萃取和分散固相萃取原理而建立起来的QuEChERS方法,由于其快速、简单、廉价、高效、可靠、安全等优势,正逐渐应用于法医毒物分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本文综述了QuEChERS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提取和净化等过程中的优化改进,重点详述近年来QuEChERS方法在法医毒物分析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血痕是案发现场尤其是命案中比较常见的生物物证,而血痕的正确组织来源推断是当前鉴定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法医物证学的不断发展,以mRNA(messenger RNA)为基础的体液斑迹组织来源鉴定技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血痕免疫学检测的新型方法,已经越加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该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提取生物物证的RNA与DNA的目标,建立体液斑迹鉴定与DNA分型兼容的方法,有利于现场重建,提高生物物证的证据效力,完善证据链。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包括血痕总RNA提取、逆转录、荧光特异引物扩增、遗传分析仪电泳检测分析等步骤的血痕来源推断技术平台。实验共采集制备了40份的中国人群(女性)外周血、16份月经血样本,筛选了5个外周血标记:HBA、HBB、GYPA、SPTB、ALAS2,2个月经血标记:MMP7、MMP11,构建了一个囊括外周血、月经血特异标记的荧光复合扩增体系。结果显示mRNA技术为基础的鉴定血痕来源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且建立了血痕RNA检验的遗传分析仪结果判读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e nature of the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is a free trade agreeme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WTO. For the purpose of clarifying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CEPA and the future agreement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other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ies of China, four options are brought forward: (1) To revise the PRC Foreign Trade Law, (2) to make amendment to the Basic Law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3) to have a special law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interregional agreements, or (4) to amend the PRC Constitution. Wang Wei, Ph.D,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Law, Fudan University, China. Before, he wa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holds an LL.B. from t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 LL.M. from Fudan University in international law, an LL.M. from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law (Sohmen Scholar), a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law (the John and Joan Jackson Scholar). Dr. Wang wrote a number of articles on WTO law, financia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such as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National Treatment in China (39 International Lawyer 759–779, Fall Issue, 2005). He has spoken and chaired conferences and seminars in Londo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of China. Recently he acts as consultant in banking law projects, including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相似文献   

20.
冯晓青 《河北法学》2007,25(5):19-28
全球化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举办、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承办、美国Kenyon&Kenyon LLP和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Inc.提供赞助的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会议于2007年1月20—21在北京召开,近二百名国内外知识产权专家学者探讨了全球化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问题。本次会议对于推动国内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