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永丰 《求索》2011,(6):67-69
公共决策的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这种权威性配置是通过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来实现的。公共决策中利益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合法利益与不合法利益等几对基本范畴。利益诉求是公共决策全面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逻辑起点,利益取向是公共决策均衡配置公共利益的基本依据,利益冲突是公共决策不断完善社会利益格局的内在动力,利益整合是公共决策有效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利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利益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间区域内所有的个人与组织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包括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不应是单纯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应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比较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行政荣誉与利益关系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出的肯定的道德评价及其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行政荣誉与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荣誉权是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的人身权利之一 ,可以为公共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但是 ,为了追逐私人利益而追逐荣誉是耻辱。荣誉的获得是追求和增进公共利益的结果 ,是以公共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的道德选择的结果。行政荣誉的获得 ,意味着团体利益和私人利益都要服从于公共利益的大局 ,服从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4.
黄子建 《求索》2008,(8):73-75
公共决策的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在公共决策中,公共权力主体要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正视社会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合理分配公共利益,有效增进公共利益,形成和谐的社会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5.
组织试图通过核心交换信息以协调集体行动,获得1+1>2的效果,因此,组织交换信息的方式就是为了把组织核心的信息、意志作为统领组织的行动方向。这一点,无论是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都是如此。民主正是把这些意志产生的权力,公平地分配给组织成员,以期使组织所要交换的信息产生于组织内的多数人,以这种手段维护组织成员权力。二者事实上是矛盾的,因为私人组织的边界较容易界定,组织利益可以较为清晰地与其他组织相区分开,这类组织不太需要民主;而公共组织因利益边界难以界定,维护利益的交易成本巨大,更适合用讨价还价的妥协方式寻找公共利益所在。但是,绝大多数公共利益目标的确定和加总,都是由组织核心完成的,即当任何组织存在核心时,核心与民主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6.
何平  杨仁忠 《求索》2007,(9):122-124
市民社会观念作为人们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关系的理论问题,总是人们对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的理论反映。在马克思之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西方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市民社会的文化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于是,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题域就由原来主要从经济意义上规定市民社会转换为主要从文化意义上来规定,即由把市民社会看作主要是经济活动领域转换到文化批判领域,看作是一个建构公共理性和生成公共伦理的社会空间。这不仅标志着市民社会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也决定了这一转换的社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的运用诉求的是公共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既存在统一,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这是其与私人利益的根本区别。任何将公共权力“私有化”的行为都是对它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的否定。只有充分尊重和体现公共行政中的各方的利益要求,并以科学的制度构建促使各方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妥协”———这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13,(2):44-44
张吕好在2013年第2期《民主与法制》撰文《网络信息保护立法重在平衡各方利益》认为,个人信息涉及隐私等人格权,具有保护人格权的意义。同时,个人网络信息还涉及私人财产权保护。为了保护个人网络信息,必须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公共空间,采取比规范传统公共空间更具体、更有效的方法,来规范网络空间。此时便会发生个人网络信息与其他私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冲突,因此必须寻找到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一种人类组织,在这里作决定的人与任何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里的人一样会犯错误.基于这种假设,政府间追逐利益的过程会产生自私的动机,不可能自动代表公共利益自动形成均衡.博弈是动态的你得我失,但长期的博弈必然是动态均衡的结果.均衡就是资源条件约束下组合结构的最优集合,在均衡时总体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肯定了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激励制度。而国家公职人员的职业责任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于是国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处于集权权力结构向制约权力结构的变迁过程之中,既有的利益表达渠道容量不足,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规则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对公共决策中的利益冲突的防范与化解形成了严峻挑战。化解和防范利益冲突对公共决策的不当影响,需要增强公共决策的开放性,改革当前决策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健全决策规则设计,完善决策激励机制,以此来限制与引导决策者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决策利益协调机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有能力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公共决策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优化公共决策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多元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理顺公民参与机制、健全利益监督约束机制等途径,形成和谐的社会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一种人类组织,在这里作决定的人与任何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里的人一样会犯错误。基于这种假设,政府间追逐利益的过程会产生自私的动机,不可能自动代表公共利益自动形成均衡。博弈是动态的你得我失,但长期的博弈必然是动态均衡的结果。均衡就是资源条件约束下组合结构的最优集合,  相似文献   

13.
行政决策参与不仅仅是一种民主理论,更是行政决策的本质要求。我国行政决策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过程封闭的决策模式,从封闭决策到开放决策是社会现实的利益要求,行政决策的参与实质上是利益参与,既包括基于公共利益的决策参与,也包括基于私人利益的决策参与,还包括基于无涉利益的决策参与。行政决策参与不仅意味着精英决策时代的终结,而且还是决策理性和正当性的实现。行政决策参与依赖于法治基础,通过公开、开放的程序获取相关利益诉求,并听取相关专家的专业意见,以协商互动的方式形成决策。  相似文献   

14.
政府作为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机构, 通过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增进和实现公共利益,并对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如哈贝马斯所说"国家是'公共权力机关',它之所以具有公共性,是因为它担负着为全体公民谋幸福这样一种使命". [1]政府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公共决策的能力和质量, 履行政府公共责任而获得和提升政治合法性, 这同时也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社会各领域出现不同层次、规模和程度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以及随着公众对于政府公共决策的关注度急剧提升, 对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以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这给政府的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5.
葛琳玲 《人民论坛》2013,(12):48-49,256
公共选择视角将利益概念引入对官员行为的分析,以寻租理论解释利益集团与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以“宪法约束”理论挖掘财政腐败的制度根源.公共选择理论为财政腐败治理提供了思路:首先,财政腐败症结在于决策规则,因此建议建立“一致同意”的决策模式;其次,决策规则的参与性原则也该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利益博弈时代公益诉讼的机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健  李伟  张锋 《桂海论丛》2006,22(4):90-92
利益搏奕时代下,利益群体分化组合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形式多样化,出现私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划分,传统诉讼理念以私益救济为核心的制度安排逐渐受到挑战。科技管理活动具有公共效益性和公共侵害性双重特征,往往易出现公、私利益的交叉和冲突,公益诉讼是解决科技管理中公、私利益矛盾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机制。我们以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来考量公益诉讼的机理,并在对公益诉讼理念重新凝练的基础上构建了公益诉讼的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丹彤 《人民论坛》2012,(20):22-23
公共决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公共决策主导国家发展方向,主导社会利益整合与分配。民主是保障决策正确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公共决策中必须贯穿透明、参与、协商等基本要素,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民主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公共决策中还需要考虑诸如法治和科学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 ,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时应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这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本质属性。但寻租现象的存在往往导致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 ,利益集团和一些自利的公职人员以公共利益为代价谋求其特殊利益 ,从而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本文主要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探讨制度非均衡状态下寻租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共生关系 ,指出“租”本质上内含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 ,寻租破坏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又将导致新的制度非均衡。  相似文献   

19.
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凡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小至家庭,大至民族、国家,都必然存在着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二者概念内涵的界定莫衷一是,客观上使得学界对公私利益关系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说各话的尴尬。从哲学视野来厘清公私利益的各自内涵,应能对公私利益关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共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公共教育管理主体,市场机制和企业、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等多样性运行方式也出现在公共教育管理中,教育行政体制面临挑战,因此,发展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从公共教育管理的责任、教育价值实现及教育目的达成及其公共教育利益主体的特点来看,增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是发展公共教育管理体制的价值取向,公共教育管理主体的认定及其公共教育管理方式的选择等都应体现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