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数字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新的城市生存发展方式.我国数字城市发展呈现出"城市数字化工程初见成效、信息化试点城市逐年增多、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城市解决方案问世、数字城市论坛与日俱增"等特点.数字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构建中国式数字城市必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这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2012,(1):31
【本刊讯】2011年12月22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在京发布了《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2012)》(以下简称《指南》),为我国信息化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实用指导。据悉,编制《指南》的宗旨是通过全面阐释信息化城市基本内涵,构建信息化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描述发展路径和推进策略,推广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推进和深化。城市信息化是区域信息化的核心,我国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11月10日-12日,第六届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智慧城市·和谐生活",旨在通过各城市信息化建设行业精英的互动研讨,促进我国城市间、政府与企业间在数字城市建设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海岚 《政策》2002,(7):58-59
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家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城市信息化的建设,建设数字城市是人类对物质社会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如何抓住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通过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从而提高国家信息化程度,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6.
程平 《中国发展》2008,8(3):96-101
该文分析了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无线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建武汉“数字城市”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城市”广义上指城市的信息化。它既是城市信息化总的概述,又是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数字城市”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是  相似文献   

8.
<正>智慧城市是与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城市、本世纪初兴起的数字城市一脉相承的,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透彻感知、深度互联、智能应用为特点的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1]。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新一轮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城市建设优秀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0年以来,中国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城市建设上升为众多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并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简述了中国近些年来信息化城市建设呈现的新特点;重点介绍北京、宁波、南京、广州等四个城市信息化城市建设的特征、优势、发展策略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城市信息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信息化及其重要意义城市信息化是城市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随着城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将在城市中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给城市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认为城市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实施的集中区、先行区和示范区,城市化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是一次城市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再造与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城市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行业/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同质化日趋严重,城市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城市学家们对城市"异化"的担忧越来越强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主导力量的城市政府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城市现象和问题中抓住症结,建设、管理好城市,是对城市政府执政能力的挑战。本文将从追问城市本质问题出发,审视城市的基本功能,分析城市政府的角色问题,希望为探讨新时期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营是目前地方政府改革的热点与中心环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分析了城市经营的本质、内涵与特点,并考量了国内外城市经营的现状与模式,从把握城市经营理念,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营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建立城市资产经营的有效机制,搞好土地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机制,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商业运营,建立公正、宽松、便利、舒适的城市软环境等七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城市经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底,广州市政府启动了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这种“运动式”改造,是在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下“改”起来的。以自发流动人口聚居区与非正式经济立足的城中村,区域空间形态与其非正式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改造,可能使原有非正式经济体系发生急剧转型或撤退,并给流动人口城市居住及生活以致命影响。由于城中村非正式经济拥有细分市场下的特定指向性,是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经济方式,应拥有现背景下合理性生存空间。结合原有社区基础,引入更具有弹性与社会效益视野的城市更新理念,逐步实现城市改造,并为非正式经济留下必要生存发展条件,会更有利城市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庞桂美 《青年论坛》2011,(2):149-153
城市文化是指一个城市的地域特征、现存建筑及风格等实体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又是指一个城市的独特历史、市民的价值观、民俗民风、日常性和季节性的文化活动等直接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当今时代,培育城市、经营城市、发展城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以古齐文化为主脉,在欧陆文化碰撞交融下的青岛文化,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平民化特性,青岛的海派文化特色孕育着休闲文化功能。奥林匹克精神为青岛文化与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动下,不仅城市外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其内在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也产生了改变。本文选择了从城市权力理论的角度分析城市管理转型。传统的精英论、多元论、城市增长理论强调政府在城市中主导作用,难以解释现代城市的权力转移现象。城市治理理论提出了整合多元主体的思路,注重在多层次治理、跨域治理、治理能力、伙伴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城市的发展和权力运行。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问题,城市不断地蔓延,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的同时,土地供需矛盾严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社会稳定存在隐患等综合性问题。本文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建立立体城市的城市化创新发展模式,以期能够解决居民的居住、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土地供需矛盾及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继焦 《思想战线》2004,30(3):73-78
民族的历史和城市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里的流动和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有900万左右,已形成了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居住群落,城市民族形成多样化格局。城市中少数民族迁移者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城市,他们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也给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8.
论建构城市规划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政策,不仅影响城市未来的居住地貌,而且对居住于城市内的公民权益亦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现行城市规划在行政机关单一决策主体的模式下,存在剥夺城市弱势群体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以及反复无常等诸多问题。要将城市规划纳入科学、理性的轨迹,公民对规划的参与必不可缺,城市规划应当建立吸纳民众参与的听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化进程中,我国面临多重数字鸿沟。其中,我国的城乡数字鸿沟具有“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三农问题是造成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字鸿沟也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为防止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我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城乡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20.
Jie Lu 《当代中国》2004,13(39):323-338
The rise of urban fic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writings of the 1990s is certainly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closely related to rapi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literary zeitgeist. However, what distinguishes the urban fiction of the 1990s is the foregrounding of the city itself, in that the city has come to the central place to become the chief object of represent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rough a reading of Qiu Huadong's novel, The City Chariot, the specific ways in which urban fiction and the modern city have come to interact, how the city has created exclusively urban experiences, and how these urban experiences, in their turn, complicate our understanding and representing of the city, and demand a new structure of representation as well as a new relationship to the city. Set against a new metropolitan backdrop, Qiu's novel concentrates on the anxiety and richness of contemporary urban experiences. However, what these new experiences have created are senses of randomness, of terrifying disconnectedness, and of a loss of history. In this perceptive vertigo, the city resists any neat representation; and its images are fragmented to become ‘an untotalizing to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