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生  姚建莉 《浙江人大》2012,(11):26-29
2008年,大部制改革起航。4年过后,这场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改革,依然走在探索的路上。从或进或退的步伐中,公众试图看清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行政架构的未来。专家指出,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为了政府自身的突围与转型,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政府“大部制”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部制也不例外。大部制的优点主要有:有利于集中和整合资源,克服部门本位主义;为行政协调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化解职能交叉、"九龙治水"等矛盾;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加强宏观调控,较为有效地应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进行行政改革。但在推行大部制中应注意防范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如:增加部内协调的负荷和难度;部门行政首长与其下属之间存在张力;加大条块矛盾;大部制改革的阻力大,可能使改革流于形式;加剧了机构重叠;盲目合并带来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地方政府应如何加大机构整合力度,进行行政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后的行政构架配置,必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必须立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改革的方向,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制定总体规划和配套措施,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结合本地方实际,把职能相近、业务性质类同的政府部门合并重构整合,构建新的行政结构体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部制改革"政策之窗"的开启,公共行政界逐渐浮现出一些准范式的话语,如大部制改革可消除冗余、提高效率、增进协调、转变职能等。但这些话语在表达一种行政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行政谚语"的色彩,若不加分析地依据这些"行政谚语"或预设命题来推进大部制改革,则不免出现行动中的困境。按照布卢明顿学派的分析路径,"操作层面"问题的解决很多都基于元层面的分析,遵循这一分析路径,大部制改革固然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宜"一刀切",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分型辩证,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稳步推进",而不是单凭某些预设性命题来决策与执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制"改革成为我国社会和学界议论的一个焦点.大部制改革必将会对行政伦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为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提供难得的契机,为行政伦理提供发展环境,为行政伦理的融合和明确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封海鹏  申晓丽 《传承》2010,(3):116-117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制"改革成为我国社会和学界议论的一个焦点。大部制改革必将会对行政伦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为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提供难得的契机,为行政伦理提供发展环境,为行政伦理的融合和明确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日前,全国人大正式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此为标志,我国以大部制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又朝前迈进了坚实一步。中西方虽然国情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大部制的成功经验,对未来深化我国的大部制改革,无疑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纵观美英法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机构概况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内阁部门数量都没有超过20个,最多的是  相似文献   

8.
《同舟共进》:大部制改革方案与社会各界的期待相去甚远。是不是这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会不会妨碍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竹立家:改革是利益调整或利益博弈的过  相似文献   

9.
《辽宁人大》2008,(4):1-1
作为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亮点,大部制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实施大部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议,标志着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机构改革常常被笼统地冠以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视为行政机构改革的同义语。常见的有关中国政府机构数量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政府机构数量之间的比较,则似乎蕴含着这样的思考逻辑,即更少的部门数量意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和新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届政府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等措施。中国政府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领导人有坚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未来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建立有限的政府,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2008年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由此大部制改革正式踏上征程。改革的推行,是20多  相似文献   

13.
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体制基础.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四部分对此予以专门规定.文章首先探讨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我国现存问题、改进思路以及改革当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之后,文章对<实施纲要>第四部分进行阐述和分析,以解读政府在未来十年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设想.  相似文献   

14.
彭博  张锐昕 《电子政务》2012,(11):54-66
简述了新加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电子政务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详述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与服务内容——涵盖电子公众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一站式"服务中心。评述了该中心的建设特点:网络虚拟为主与物理实体为辅;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完美匹配;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事业部门改革相助动;具有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系;服务创新与服务宣传有机结合。论述了新加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功因素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政府服务中心建设的启示:一是要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改革计划,二是采用稳健、持续、渐进的改革方式,三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并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四是运用法制的力量保障和推动改革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制改革的样本城市——以成都实践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也是我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成都作为探索大部制改革的一个样本城市,其改革举措、改革成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出现的新问题,对我国在其他中心城市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消防行政管理经历了一系列时代变迁,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我国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确定、重大火灾隐患的判定、公众聚集场所的界定以及消防安全的监督监管等问题上,仍存在实践的不足和理论的缺位。消防实务部门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很大程度上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应在探究问题背后真相、揭示真相背后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对消防行政管理的制度建设与理论研究做出切合时代进程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在行政编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职能转变状况、地方政府管理幅度以及组织架构变化、民间非政府组织发育状况、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素质状况,是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的主要因素。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政府整体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在部门间层级间的转移、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政府组织架构的角度,淡化组织界限的跨部门整合、大部制改革、部门内部扁平化管理;从政府人力资源的角度,公务员整体素质、学历年龄结构、"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从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角度,社会团体的培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等等,都是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争论是一个彰显矛盾和凝聚共识的过程。当前,隐含在"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实质是有关中国市场经济不同走向的争论。怀疑论认为我国没有出现"国进民退",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进退是市场调节的表现。支持论赞成"国进民退",希望中国建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反对论反对"国进民退",主张继续私有化和民营化进程,希望建立"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国进民退"争论与此前的改革争论存在明显的延续性。能否从争论中凝聚共识,使人们看清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消极后果,发展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是中国下一步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湖北随州开创了全国机构改革先河。精简整合后,随州市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事业机构共55个,比其他地级市少设机构达10个以上。随州市因而被称为内地最"苗条"的政府。虽然改革的继续推进遇到了阻力,但随州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如今恰逢地方大部制改革的契机,随州经验再度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言论争鸣: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大部制改革再次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大部制改革要往纵深发展,需要总结前期改革的经验教训,克服当前改革中面临的权力调整局限于行政系统内部、部际部内协调困难、社会组织的配套作用不足、人员分流方式单一僵化等瓶颈因素的制约。展望未来,大部制改革要更加兼顾"弹性因子"和"社会因子":一要调整各类公共治理主体的权限和职能;二要健全部际、部内弹性协调机制;三要强化社会组织在大部制改革中的辅助地位;四要探索人员分流的弹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