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与俗本身应该具有内在的精神通道,而非绝对的对立。从生活本质看,生活中其实离不开俗;在文化欣赏习俗上,也存在着俗与雅的认知转换过程。俗的积累,造就了雅,但最终雅还是要回归大众。雅与俗的认定和转换,与传播工具的演变之间,也有很高的关联性。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管大玉  王迪 《传承》2013,(2):74-75
壮欢作为“俗文化”,俗中见雅,雅中带俗。当下壮欢的转型发展既要保持“俗”的本色,又要提升“雅”的品质;以俗为主,雅俗兼顾是壮欢发展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范晓燕 《求索》2007,(12):167-170
北宋词坛,柳俗、苏雅各自构体开派,但又未免偏于一端。周邦彦继之而来,取柳、苏之所长的同时救偏补弊,将词体引入更趋于成熟化、典雅化的发展轨迹。固然,周邦彦艺术上的开阔气度不如柳永,内容上的拓新境界逊于苏轼,但其词在表现形式上穷极工巧,既讲究言情之含蕴清丽、辞句之精工圆润,又着力于篇章之缜密变化、声律之谨严和婉,这是柳、苏词未能所及的。周邦彦词折中于柳俗、苏雅之间,另开浑雅典丽一派,亦雅亦俗而又去俗从雅,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审关境界。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称“清真,集大成者也”,客观地看,周邦彦词技巧功力之博大精深.实为北宋词集雅俗之大威者。  相似文献   

4.
许恩 《求索》2013,(12):73-75
承上启下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转折期.也是吴地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权偏安的优势,吴地的文化艺术在六朝艺术自觉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并成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审美意境。其中以《拂舞》《白贮舞》为代表的一批吴地乐舞在六朝宫廷阶层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下经历了从“俗”到“雅”、好“轻”重“情”、由“形”升“意”的发展过程.艺术性、表现力都大大增强.形成了清秀、飘逸、婉约、雅致的区域性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后随《清商乐》一同融入隋唐(中国)舞蹈主流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5.
廖小芒  ;王炎琪 《求索》2014,(7):29-32
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视听文化生活带来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度变化,是迎合大众消费与娱乐口味走大众化的市场路线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坚守音乐艺术的底线走小众化的路线追求音乐的精神品格,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而是事物存在的两个面。科技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视听化生活“大众化”的是一种历史必然,而为音乐的精神品格守望的“小众化”做法图承裁着历史艺术精粹积淀与现实精英文化传承的使帝更应该坚守。在现代音乐艺术生态当中,大众化与小众化是既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能实现视域消融。  相似文献   

6.
雅俗篇     
一本书、一出戏、一部影片、一家期刊,既要讲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又要讲经济价值、票房价值,是个两难命题。究竟是俗一些好还是雅一些好,见仁见智,也就颇费推敲了。《围城》与《渴望》同时播出,雅不敌俗,收  相似文献   

7.
<正>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首先应该有一双"万山大叔的眼睛",带领人民认清何为雅、谁是俗?方向搞错了,就会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严重后果什么是雅、什么是俗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之间的差别,甚至可以大到完全相反。笔者研究雅俗文化问题将近20年,当年的博士论文就是探讨抗战期间中国文学"超越雅俗"的课题。学术界已有的认知,"雅"和"俗"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8.
文化思潮的冲击,使东北民俗文化从被边缘化转为质疑主流文化的媒介,为东北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存语境,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影视创作。东北农村题材剧目以影像为基点,在元叙事语境的解构和民俗的审丑与狂欢中戏谑表达东北民俗的伦理价值,探寻大众娱乐化过程中民俗由"俗"而"雅"的基准,提升影视创作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9.
《公民导刊》2009,(3):42-44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居于琴、棋、书、画之首,也成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浙江》2012,(16):60-60
姜宝林博学诸家,融汇南北山水之长,同时又受西方现代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艺术表现手法融通中西,而艺术精神价值取向则回归传统,使之在形式上赋予震撼力和冲击力,以大俗求大雅,以化古求更新,境界尤显雄深廓大、气格高远。  相似文献   

11.
浅论电视艺术的雅俗共赏性江平雅俗共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本世纪中叶,电视问世,标志着大众传播由印刷媒介、戏剧媒介向电子视听媒介的质变。于是,电视文化便应运而生。而从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问世起,雅和俗这二分天下的局面也就由于不同审美群...  相似文献   

12.
<正> 电视剧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它并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在电影诞生百年以后的今天,电视剧所追求的再也不是像卢梅埃尔兄弟镜头下到站的火车、工厂的大门之类的静态视觉画面。电视剧中的人物可以使人思考,语言能给人启迪,光、色、音乐的运用会让人感染。虽然在很多人眼中,电视剧依然逃不脱俗文化的范畴,但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却日渐走出了一条藏“雅”于俗的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中不缺乏“雅”人,尽管这些创作者要屈从于市场和观众,但他们骨子里是对“俗”向来鄙视的。  相似文献   

13.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黄晖 《思想战线》2007,33(5):55-60
雅俗论争,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心话题之一。在中国现代历史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及文学思潮影响下,小说"雅"与"俗"的内涵在论争中动态变化,或二元对立,或相互兼容,造成雅俗小说的交替崛起,成为现代小说品格衍生成长的重要动力,导引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态演变、发展,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电影《老井》、《红高梁》在国外得了大奖,赢得了国内许多报刊的喝采、赞扬,两片的主演、导演张艺谋也因此被誉为“影坛怪杰”。然而,两部电影在广大观众之间却是贬褒不一、毁誉参半的。这再一次表现了观众之间以及中国观众同国内外一些专家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审美间距。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决定了人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历史具体性。在当代西方,人的文明与人的“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冲突困挠着人们的生存,因而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方面“雅”和“俗”的对立、矛盾、冲突也极其尖锐。我们知道,西方现代科技工艺带来了高度发达而又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扭曲、肢  相似文献   

16.
雅文化一落千丈俗文化风风火火“上帝”怎么了? 雅文化是指精致而规范乃至具有典范性的文化,它集中地体现着文化固有的性质功能,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水平发展的标志。《诗经》、《红楼梦》、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雅文化的杰出代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雅文化一度从辉煌的巅峰跌落低谷,令许多文化人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7.
"雅"、"俗"作为书法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对审美形态,它的形成基于中国独有的文化背景与书法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追求,本文作者从传统审美形态、逻辑推论、直觉领悟以及传统书学理论等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殷旭辉  王华 《前沿》2014,(5):64-66
葛兰西把马基雅维利个人英雄式的“君主”改造成了“现代君主”,即政党。政党在组织结构上包含群众、领袖和知识分子三种素。葛兰西对政党问题的探讨与其领导权理论联系在一起。政党的作用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首先是意识形态上的,政党是建立和维护领导权的重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雅文化与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文化,是由专门从事文化生产的知识分子在劳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造成的文化财富,它基本上是以理性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细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论、观念和著作。 俗文化,是由普通群众乃至下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糙、比较直观、比  相似文献   

20.
只有在“艺术一人一文化”的视界观照中,艺术文化学研究实践才能进一步强化其“属人的”学科特质。以“艺术一人一文化”为逻辑构架,艺术文化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客位艺术文化学、主位艺术文化学与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范式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范式,它的实践品格、解放旨趣、开放精神和批判特征带来了艺术文化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正是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导致了人、文化、艺术整体观念的变革,它促使文化、艺术研究更加具有反思精神、实践意识,更加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更多地关注艺术文化主体的存在状态、艺术文化主体的种种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