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权理论体系。人权本原观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人权主体观是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人权本质观是利益与道德的统一;人权内容观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A约)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B约)的统一;人权价值观是自由与平等的统一;人权形态观是应有与法定的统一;人权和谐观是和谐与对抗的统一;人权属性观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人权实现观是个人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理论依据,认为其普遍性的理论依据是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即只要是"人",就都应当享有人权,全人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道德,而人权的本质正是利益和道德。人权特殊性的理论依据是人权的实现程度及形式,受一个国家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章主张,不能把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西方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发展中国家应尊重国际人权共同标准并为其实现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人权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权利,应当在人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上分别之,在自然属性上它是事实权利,在社会性上它才是道德权利。作为人权概念基础的问题是政府对待其公民的道德态度问题,把政府对待人权的方式表达为人权对政府义务上的束缚与限制,人类对人权的渴求和理想转化为政府具体的道德义务行动,这有利于推动人权的现实化和可操作性。从人权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上来评价,人权对主体的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权利信仰价值与促进民主宪政的成长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利益论,学者们将满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环境利益证成为一项独立的环境权利,从而完成了环境利益权利化的任务。随着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环境权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人们愈发期待环境权被纳入人权的范畴。对环境权的既有法理证成已触及环境权作为人权的理由。作为一项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环境权不仅是单个人的权利,还是作为类存在的人即人类的普遍权利。环境权保护着生命、健康等“最具道德重要性”的人类利益,既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又是切实享受各种基本人权的关键要素,因此,环境权具有与既定人权同等的规范基础。同时,环境权还是一项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的人权,具有成为全球性人权的趋势。为顺应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夯实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石,我国有必要确认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人权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尊严。作为一个人其基本体现就是价值和自由观。每个公民在行使自由的权利和义务时,都应该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Civil对象的调整可以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人权的保护所做的一些努力。就现存的民事法律在保护人权方面还是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尽快更新民商法。  相似文献   

6.
关今华  李佳 《法律科学》2007,25(1):32-46
人权概念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决定了人权概念的动态变化,人权是对抗性权利、道德权利、习惯性权利、普遍权利,同时也是法律权利.人权的本质在于对弱势方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7.
论人权的几个对应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人权的几个对应范畴 ,即 :人权与主权、人权与公民权、普遍人权与特殊人权、自由权与生存权发展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观念人权与制度人权进行了探讨 ,对人权问题上的几个流行话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辨析 ,文章指出 ,抛弃政治实用主义 ,将更多的人权内容纳入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使其制度化 ,并切实确保它们的实现 ,这才是在人权问题上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人权是什么意义上的权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权与法律权利具有密切联系,绝大部分人权需要同时具有法律权利性质,但人权与法律权利并不是一个概念。人权原意是指某种价值、道德观念,因而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道德不同于法律,但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这一命题是可以成立的。本文与当代西方人权学说在人权是道德权利的解释上有原则区别。本文还对“天赋人权”一词的译名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首要人权与言论自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人权理论研究中,首要人权的研究应该引起充分重视,首要人权概念的出现使人权范畴的分类进一步深化。在基本人权中进一步划出首要人权,有助于深入揭示人权范畴的层次性、关联性和互动性。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条件决定我国人民所要争取的首要人权是生存权。生存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的衣食温饱问题。如何摆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的确是过去我国在人权方面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几十年来,经过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论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泽伟 《法律科学》2003,84(6):95-104
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是现代国际法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而是互相统一、互相促进的。一方面 ,人权国际保护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 ,国家主权又对人权国际保护产生制约。在承认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情况下 ,国际社会在特定情势下为保护人权可进行干涉。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人权斗争风云变幻的形势和国内人权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深化人权理论研究。认识人权,首先必须明确其主体。抽象而论、人权即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的有机统一。然而,如何统一,统一于哪个方面,则多流于偏“公”废“私”的政治性结论。其实,人权的产生,人权的实现与发展以及人权的保障,都是在社会集体中得以进行的;人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面又表现为集体性的权利。但是,这并不否认,人权,在本体上,就是个体的权利。相反,只有立足于个体人权,尊重个体人之为人的利益需求,人权运动,才能找到其历史  相似文献   

12.
强调数字人权是人权泛化的结果,实际上是对数字人权的误读。数字人权的权利主体从来都只是自然人,现有关于数字人权的研究从未将人工智能纳入人权主体范畴,而“信息人”本质上也是线下生物人在数字空间中的映射,并不存在所谓的人权主体泛化问题。在数字人权内容方面,传统人权数字化新样态并未脱离人权本质,而人权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应当具有包容性,诸如上网权、个人数据权等新兴权利正逐步进入人权保障射程范围之内,并非利用数字技术变造人权。在数字人权概念证立方面,人权的内部证成要素并无统一标准,但数字人权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发展而来的,具有证成的人性根基,在体系定位上应属于兼具继承与发展双重面向的新兴人权范畴。  相似文献   

13.
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认为,在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人权主体泛化与主体人权泛化两种倾向。针对这种“泛人权论”,作者指出,“人权主体”与“权利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权主体应主要限定于个人,人权是一种个人权利,有必要澄清人权主体的个体性问题中的几个模糊认识;人权有应有权利、法规权利、习惯权利和现实权利四种形态,并各具不同作用,人权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和确定内容,人权分为基本人权和非基本人权,当前我国应把人权建设重心放在基本人权上。  相似文献   

14.
论逮捕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逮捕的特殊性和人权的重要性决定,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逮捕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保障人权,然而却是以限制或剥夺具体人的基本人权为条件的;从对被害人人权和社会制度角度讲,需要而且离不开逮捕,从被告人人权保障角度讲,要控制和慎用逮捕。二者统一于社会的共同道德和法律基础。尊重人权是人道的,正确地适用逮捕同样是人道的。尤其应当注意对被逮捕者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包括对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理解。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将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将人与人区别开来。二者辨证统一,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协议》明确界定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 ,以私权的名义强调了知识财产私有的法律形式 ;《世界人权公约》赋予知识产权的人权意义 ,揭示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关于专有权利保护与知识财产利益分享的均衡思想。在私权与人权的统一范畴中把握与认知知识产权法 ,有助于我们考察这一法律制度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的深入发展,人权形态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重塑,从而打破了既有的"三代"人权发展格局,开启了以"数字人权"为代表的"第四代人权"。它在发展动因上,源于信息革命;在内涵逻辑上,发生了根本转向;在价值内核上,实现了品质升级;在关系构架上,呈现关联义务的社会延展。这就需要确立全新的"数字人权"观,构建相应的人权保护机制,塑造尊重人权价值的"道德基础设施",从而为"数字人权"提供有效的法治化保障。  相似文献   

18.
环境知情权属于基本人权范畴。面对人类目前所处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构成四大文明建设并行。从宪政和法治的角度看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作为人类基本人权的环境权或者生态权,是事关民生和全人类人权的大事。为此,需要以法律确认公众环境知情权,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民主行政建设,建立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使这一权利真正成为公民的实然权利。  相似文献   

19.
论普遍人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齐延平 《法学论坛》2002,17(3):5-11
普遍人权已成为支持当代国际、国内事务政治上正当、法律上合理、道德上正确的必要基础。普遍人权理论从人的起码尊严与价值这一基点出发 ,可析分为人权价值的普遍、人权主体的普遍与人权标准的普遍。普遍人权应以先验的人性共似观为基石 ,以理性的文化相对观为限度。  相似文献   

20.
《北方法学》2020,(3):124-137
20世纪60年代末,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伊斯兰人权观的出现,这种从伊斯兰教义出发看待一切人权规范的人权观在伊斯兰世界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伊斯兰人权观与人权的"亚洲价值观"在强调人权的特殊性以及非政治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前者的宗教性决定了其比后者更加根深蒂固。无论是以"国际人权宪章"为基础还是以道德普遍性为基础的普遍人权理论都存在理论上的弱点,很难对与"国际人权宪章"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的伊斯兰人权观有足够的说服力,伊斯兰世界多元变化的事实也不足以消除伊斯兰人权观与普遍人权观存在的观念冲突。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普遍人权话语中将人权宗教化或者原教旨主义化的倾向具有使人权观念被绝对化和异化的危险,由此很容易成为与其他信仰的冲突之源。只有坚持一种具有反思性的温和普遍人权观才能实现其与伊斯兰人权观等其他价值观的和平共处与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