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孔令勇 《政法学刊》2013,30(4):100-107
新刑事诉讼法及新近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中技术专家的出现将会对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质证产生很大影响.技术专家对刑事诉讼质证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我国刑事诉讼技术专家质证规则包括一般性规则、原理性规则、程序性规则.这些规则应当达到的效果包括司法与社会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通常在"有鉴定必要时"启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人出席庭审,鉴定意见在法庭上接受质证,但是法官并不完全受制于鉴定意见。我国刑事诉讼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属于职权型启动,当事人的相关权利保障不足,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意见难以在庭审时接受充分质证,对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缺乏统一的规则。应当加强我国司法机关运用职权启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义务,鉴定人原则上应当出庭,并规范法官对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  相似文献   

3.
刘笃才 《北方法学》2016,(3):129-140
中国古代法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形成了事制与刑制并驾齐驱的两面:一方面是通过"议事以制"——"制事典"——"令以存事制",编成令典;一方面是历经"不为刑辟"——"正法罪"——"律以正罪名",编成律典。它们是中国古代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定规则的生成、成文法的出现、法典编制成功及"诸法合体"格局的突破,是中国古代法生成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而从先秦的"制事典",到中古的"益事律"、"存事制","议事以制"的传统一脉相承,演绎了中国古代法源远流长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叶竹盛 《法律科学》2013,31(3):15-23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动力和最大希望都来自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但是“中国难题”对此提出了挑战,其对非正式规则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正面意义的肯定,切断了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论”的逻辑链条.非正式规则的流行及国家层面上的附和不仅弱化了自下而上推动法治变革的意愿,也同样阻碍了法治在“顶层设计”的突破.非正式规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担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但是却可能造成多种法治缺陷,甚至可能使正式制度长期受到压抑,无法突破僵局.  相似文献   

5.
On July 23, 2007, the Supreme Court of China issued a new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n contractual conflicts. By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Supreme Court of China publicized contractual conflicts rules. Although a new legal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resolving conflict of laws in accord with the Law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Foreign-Related Civil Relations in China (effective on April 1, 2011), there are not many detailed rules concerned on contractual choice of law in this law. As far as contractual conflicts are concerned, the new rules just re-confirm the principles embedded in the 2007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contractual conflict disputes still have to largely resort to the 2007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6.
作者分析了GATS协议中与竞争政策与竞争规则有关的条款,指出服务贸易领域履行国民待遇原则的特点和难度;并对我国在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非公平竞争问题进行分析,建议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建立和完善竞争法制。  相似文献   

7.
于玉  纪晓昕 《法学论坛》2007,22(3):90-96
因素主义和规则主义是世界各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两种基本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立法目前采用完全的规则主义模式,在实践中造成了判断标准的僵化,无法完全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利益平衡为原则,以作品的使用目的、被使用作品的性质、使用作品的程度以及对被使用作品的市场影响为要素并辅之以具体规则的"原则 要素 规则"的模式应当成为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重构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建文  高悦 《河北法学》2020,38(1):43-56
大数据时代,匿名化规范既是个人信息保护中风险预防的手段,也是我国数据经济发展中数字流通的法律基础,但匿名化的法律标准在我国法律中还有待明确。欧盟已通过《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提出明确的匿名化标准,但该条例基于流程设置的标准适用于欧盟境内尚可,适用于我国或显得过于严苛,有碍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信息匿名化法律标准与规则的重塑应当考虑环境、再识别风险,建议进行功能性匿名化。将比例原则应用到我国匿名化法律标准和规则的重塑之中,并将其引入到评估匿名信息接收者的风险等级,有助于降低个人信息被再识别的风险亦有利于匿名化的法律标准制定和规则构建。  相似文献   

9.
鉴定人出庭质证规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法律已经确立了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的原则,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定,实践中鉴定人不出庭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司法公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应借鉴两大法系的立法,确立鉴定人出庭、陈述、质证内容以及专家辅助人参与质证等,并建议修改民事诉讼法时予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行政规章的民事法源地位及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规章的民事法源地位与行政法对民法的规范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涉民性”与“民事性”行政规章的出现,强烈地改变了民事行为传统的法律渊源结构,形成了新的民事行为生态环境。中国民事行为的路径依赖背景主要是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哲学,但是,诸多客观社会事实也需要行政权力对传统民事关系介入。  相似文献   

11.
民事、行政交叉案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案件类型,我国的法律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缺乏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这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民事、行政案件交叉的原因有多种,在现实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类别,因此,案件的审理亦应当根据各类案件的特殊情况分别采取附带诉讼、分案审理及并案审理等不同的诉讼程序模式。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anings of ownership and sharehold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07 run on Northern Rock, its subsequent nationalization in 2008, and the resulting legal challenge brought by former shareholders. Drawing on evidence from a range of sources outside traditional legal and official doctrine, and from original empirical research, it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and voices of local small individual shareholders in relation to shareholding, bank failure, and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financial crisis. It tells the story of these individual shareholders against differing conceptions of share ownership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from various angles, to show the many different subjectivities of corporate shareholding and ownership of enterprise of which orthodox legal and economic models take scant account. It concludes on a note of historic persistence in demand for proprietary shares in banking institutions, despite the differing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of equity risk among shareholders that our research reveals.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的“自发演化”论是分析规则形成的重要范式之一。然而,在现实场景中,自发形成之规则的粘滞性、非帕累托效率性,以及浓厚的“地方性知识”色彩导致其无法证成自身的充分合理性;更重要的是,由于难以成就一个以交织紧密之群体为支撑的记忆机制,个体日益疏离化的现代工商社会无从提供规则自生的理想土壤。反观历史,规则往往不是单一自发演化的产物,它的形成是包括权力在内的诸要素纠缠交结的混生过程。在当下中国社会情境急剧变动、分工深入推进的约束性条件下,权力可以发挥“产出”规则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越南乡规民约是基于越南乡村这一特定区域内人们的共同意志,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由乡民自愿遵行以调节乡民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具有突出的自发性、民间性、地域性特征,国家的指导或批准程序并非其必要属性。越南乡规民约产生于乡土社会,规范、体现着乡土社会的秩序,只要乡土社会存在,乡规民约就有了存在、深入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不是被消融,甚或否弃。在乡土社会中,乡规民约表征着乡民自治。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松懈,越南乡规民约在内容、作用不断完善的同时,调整的范围必将日益缩小。  相似文献   

15.
万勇 《知识产权》2020,(2):17-25
知识产权是国家在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当前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主要是由发达国家集团,尤其是美国主导建立的。中国未能参与治理体系的制定,只是被动的接受。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利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和“国家俱乐部模式”,推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规则朝着“保护最大化”和“国际规则美国化”方向发展。中国应努力实现由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规则内化型参与到规则外溢型参与,在充分考虑外部世界舒适度的前提下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逐步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反规避立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雅萍 《行政与法》2007,(7):119-122
尽管反规避法被滥用时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嫌疑,但其本质是反倾销措施的延伸和保障,中国应当立足国情,尽快制定反规避法。欧盟和美国的反规避立法相对完善,中国应积极借鉴他们的立法经验;但其某些规则仍然有失公正,缺乏合理的确定性和透明度,中国应当采用严格的立法标准,克服这些弊病。同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并推动世贸组织关于反规避统一规则的谈判,促使世贸组织尽早制定各成员都能接受的反规避规则,避免反规避规则演变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7.
方向 《中国法律》2008,(2):8-9,59-61
法治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法治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到目前,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国务院制定了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7000余件,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8.
陈红彦 《法律科学》2004,22(5):116-122
中国营业税立法中以劳务发生地为标准的管辖权规则 ,以税务代理和反向征税为主的征收方法 ,都不能完全规范电子商务下的营业税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税收中性原则 ,站稳我国电子商务进口大国的立场 ,对税收管辖权和征管方法作出适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再论中国古代民间规约——以工商业规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笃才 《北方法学》2009,3(2):139-144
民间规约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自治规范,是古代法律秩序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生成过程中,民间自治规则始终是社会法律秩序的建构基础。民间规约和官方法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互动关系。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民间规约,工商业行会规约的地位和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freedom of movement within the EC/EU and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solidarity, a tension which has increased in step with the progressive enlargement over the years of the circle of potential beneficiaries of the right to cross‐border access to the social and welfare benefits guaranteed by the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s of the Member States. The article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ommunity rules regarding the free movement of persons within the EU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justifying criteria for the cross‐border access to national welfare systems of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migrants’. The focus of the article is on the different degrees and models of solidarity which, at least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justify correspondingly graduated and differentiated forms of cross‐border access to Member States' social and welfare benefits for the various categories of persons who move about within the E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