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其涵义却与今天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极为不同.我们认为,对"人"的理解,应该是多层面的统一,如人是类、群体和个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全面的或多方面的统一等.时"本"的理解,为根本,具体化为对人生命的珍视、权利的保障、道德发展的提倡、追求合理利益的关注等."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实践运用,需要对人的尊重与对人尊严的维护,并为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李育红  杨涛 《传承》2010,(9):144-145
"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其涵义却与今天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极为不同。我们认为,对"人"的理解,应该是多层面的统一,如人是类、群体和个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全面的或多方面的统一等。对"本"的理解,为根本,具体化为对人生命的珍视、权利的保障、道德发展的提倡、追求合理利益的关注等。"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实践运用,需要对人的尊重与对人尊严的维护,并为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杜惠峰  季大伟 《前沿》2007,(9):91-92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办学思维、以"人本"思维统筹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动院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本"思维在院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深刻、丰富的时代内涵,当前高等院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着力抓住三个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弄清楚“本”为何意.“本”有追根溯源、探讨规律的方法论意蕴,“以人为本”的“本”之方法论意义就是指探寻人的根本,即人存在、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目的和归属.因此,本文提出“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以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目的为“本”,以人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本”.  相似文献   

6.
江侠  唐荣双 《前沿》2006,(11):115-117
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的新理念,解决大学生全面发展问题必须依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决定着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经数代革命导师和领袖的创新与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形成的主要观点和回答的基本问题有1、群众史观--揭示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2、群众观点--指明历史发展的永恒方向;3、群众路线--阐明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4、群众标准--确立历史发展的检验标准.把这些基本观点联结起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体系,不仅可以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而且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从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在发展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以及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问题,具有极为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9.
刘杰 《传承》2010,(36):14-15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蕴含的"以人为本"思想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核心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源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其提出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对当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0.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一、“三个特色”的来龙去脉“三个代表”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深思熟虑的思想结晶,是他长期以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渊源观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江泽民同志任总书记后提出的“三个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